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781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1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docx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doc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

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2016-2018年)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5年9月

附表1: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6-2018)投资汇总表…………………………………………………………………72

附表2: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分类投资估算表……………………………………………………………………………75

 

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

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2016-2018年)

海南一直被世人誉为“中国最美的花园”、“最珍贵的人间净土”。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冬季“天然大温室”般的气候,造就了海南热带农业盛名远扬。

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全国“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建设的知名品牌,是保证北方各大中城市“菜篮子”和“果盘子”供应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编制全省2016—2018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旨在选定重点产业和发展布局,明确扶持环节和资金投向,通过重点扶持、集中扶持、持续扶持,为全省打造资源比较优势大、产业链条延伸长、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种养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扩大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创建名优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

第一章规划说明

1.1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

习总书记来琼调研讲话,要求海南把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展“三农”工作新局面,海南省政府与农业部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合作备忘录》,这些都为我们编制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撑。

1.2规划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农办〔2015〕34号)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查的通知》(国农办〔2015〕37号)

(3)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4)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5)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6)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7)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项目规划(2014-2020年)

1.3规划范围

经过摸底调查,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特色的农业产业20多个,此次规划,我们选择我省产业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具有优势特色的瓜菜类、热带作物(水果)、畜禽、水产、食用菌、饮料(茶叶)、花卉、南药、粮油产业(制种)、竹产品、蜂产品等11类产业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产业,其余具有各地相对优势特色产业不在规划中分析说明,在投资估算中列入其他类安排。

1.4规划年度

本规划年度为2016—2018年度。

第二章产业发展现状

2.1资源现状

2.1.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98万公顷。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1810'~2010'之间,东北至西南长258km,西北至东南宽180km,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省内已开通东环铁路,西环铁路也在建设之中,正在形成“田”字型高速公路网。

2.1.2地形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土地资源按地形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平原和其它五类,其中山地86.1万公顷,丘陵45.1万公顷,台地110.5万公顷,阶地平原95.3万公顷,其它2.1万公顷,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28.0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282.64万公顷,占已开发利用土地的86%。

2.1.3气候条件及水资源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暖热,雨量充沛,长夏无冬,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台风较频繁。

降雨: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0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

岛的东部及中部雨量较多,年降雨量约2000~2400mm;东北部稍少,1500~2000mm;西部至西北部更少,通常在1500mm以下,最少的地区不足1000mm。

台风:

台风是海南岛的气候特点之一,次数多,季节长,危害大。

据海南气象台1950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影响本岛的台风和热带低气压每年平均7.7个,瞬时最大风速超过40m/s,因台风暴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气温:

年平均气温22~26C,≥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极端最低气温-1.4C;七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5~29C,极端最高气温40.0C。

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太阳总辐射量达110~140kcal/cm2。

全省大多数地方终年无霜,四季宜农。

水资源:

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全省水库面积5.6万公顷,其中较大型的水库有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人口统计

2014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总量达到903.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17.77万人,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2.2.2历史文化

海南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在岛上生产生活,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不少的农业文化典范,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特色明显,有巨大的发掘潜力。

例如:

梯田稻作、绿茶种植、千年晒盐工艺、疍家渔业生产、羊山古荔枝、旱稻种植、黎族织锦等,各类文物及著名名胜遍布岛内各地,挖掘和保护优势特色农产品地理资源丰富。

2.2.3行政区划

目前,全省设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204个乡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有19个(除了三沙市以外,其他市县均属农业综合开发县,省农垦总局也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县扶持范围)。

2.2.4农业科技

海南省具有雄厚的农业技术力量,特别是拥有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这一科技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

建省以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的工作,海南省农业研究无论在生态环境治理,还是有机农业理论准备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贮备。

如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育和保护、高效生物肥的研制与开发、耕地改良、流行性病虫害生物防治、产品贮藏与保鲜加工等方面,另外许多地方都有着独特的传统生产及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结合现代科技技术与传统经验,完全可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潜力巨大。

2.3农业发展现状

2.3.1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201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810亿元,同比增长4.8%。

这个速度与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有所回落。

但应该看到,这个速度,是在两次强台风造成108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的基础上、是在天然橡胶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取得的,难能可贵,同时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

特别是种植业,在遭遇重大灾害的情况下,增速仍然高达6.7%,是2009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2.3.2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13元,同比增长12.6%,高出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

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仍然跑赢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跑赢城镇居民收入3.3个百分点、跑赢GDP增速4.1个百分点,即将突破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2.47:

1,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撑农民增收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2.3.3品牌农业加速发展

2014年是海南品牌农业的提速之年,省政府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落实了1亿元财政扶持资金。

全省上下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品牌农业发展,在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公共品牌、市场主体培育、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制定了9个名牌农产品标准,推出了统一的品牌标志,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化示范基地。

截止2014年底,全省涉农商标达到8266个,比2012年增长了1.2倍,“三品一标”产品达537个,年销售额突破42亿元。

2.3.4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2014年海南省重点推进畜牧业和槟榔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针对畜牧业效益不高和养殖污染问题,提出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生态环保的思路,鼓励发展牛、羊、禽、蛋等特色品种和结构性紧缺品种,积极研究推广种养结合、内部循环、变废为宝的新型养殖模式,实现了新的环保要求下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大力实施槟榔初加工绿色改造升级工程,全省近一半的槟榔烘干设备达到环保要求,打响了绿色健康的新品牌,推动槟榔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

2.3.5农村土地确权扎实有序推进

在全省18个市县55个乡镇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各地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实开展了宣传、测绘、清理、颁证、建档等各项工作,累计测量土地面积309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5.9万本,着力解决了面积不准、四至不清和集体留用地过多、外包“三过”等一系列问题。

2.3.6南繁事业迈出崭新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农业部的科学指导下,从海南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把保障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划定了26.8万亩南繁保护区和5万亩南繁育种科研核心区,初步编制完成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和《关于加强国家南繁基地(海南)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组建了海南省南繁管理局。

2.3.7农业信息化、资本化提速

着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资本引入海南农业,聚集新的发展动力。

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打破数字鸿沟、倒逼标准化生产,“特色中国海南馆”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成为淘宝网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截止到2014年年末,全省农产品电商约1600家,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业态。

目前全省在各类股权交易所上市的农业企业达11家,后备企业达16家。

2.4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4.1瓜菜产业

近几年来,海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瓜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2014年,海南全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量达465万吨,出岛量332万吨,出岛量超过70%。

瓜菜产业已经成为海南特色优势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海南农业结构、发展海南农村经济、促进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区域特色逐渐形成。

自2005年以来,海南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在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同时,全省各地注重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努力增加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逐渐调减传统的低效作物种植面积,瓜菜生产适当调减了椒类、茄类种植面积,扩大了豆类和瓜类种植面积。

各地根据产区特点和种植习惯,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品,如三亚重点发展西甜瓜、黄瓜等,陵水重点发展长豆角、樱桃番茄等,乐东重点发展豆角、苦瓜等,屯昌县重点发展苦瓜、茄子等,澄迈重点发展青黄皮尖椒、毛节瓜等,临高重点发展甜椒、小南瓜等,定安县重点发展樱桃番茄、丝瓜等,琼海重点发展泡椒、青皮冬瓜等,文昌重点发展红尖椒、青皮冬瓜等,突出了当地的品牌,形成了区域规模化的生产格局。

二是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多年来,海南以“质量重于数量,质量重于泰山”的理念,全力推进全省瓜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出台了有关规定,并在基地规划、论证及农药的规范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瓜菜“季节差、名优特、无公害”,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农业初具规模,全省瓜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迄今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18个,面积317.65万亩,其中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293个、150个种植业企业生产的343个产品已被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年销售额36多亿元。

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7家24个产品,面积13.8万亩,产量12万吨,年销售额3.7亿元。

累计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5家,产品总数212个,有机食品面积达9092亩,产量17.7万吨,年销售额3亿元。

三是多样化的流通模式初步形成,流通规模逐步扩大。

海南省经过大力推动瓜菜流通体系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主体、多类型的瓜菜流通新格局。

一是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型。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目前已建设集交易、集散、预冷、储存、检测、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3家,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1个,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各类产地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基地主导农户生产,一方面建立销地营销网络,开拓市场,负责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的流通模式。

目前,全省约有集产供销一体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40余家,带动农户30余万户。

三是经纪、采购运销型,即以农村经纪人、外地采购商为主体,深入农产品产区各市场及田头收购并组织运销的流通模式。

据估算,目前,全省有各类农产品运销组织1000多个,从事农产品运销和贩运的约10万人,长期从事海南农产品运销的省外客商达3000余人。

四是专业合作组织型,即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将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开拓市场的流通模式。

截至2014年9月,全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105家,入股资金总额超过95.6亿元,成员总数超过25.8万户,带动农户达58多万户(包含重复带动农户数),约占全省农户的42%以上。

各种市场流通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海南瓜菜商品化的不断提高和出岛出口量逐年增长。

制约瓜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质量与基础配套设施较差、瓜菜生产缺乏组织协调机制、现代瓜菜市场流通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2.4.2热带作物(水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南省大力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两进两出”(进超市进宾馆,出岛出口)为目标,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加大对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热带水果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高效热带水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热带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通过加强重点小型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工程建设,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病虫害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主要热带作物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较好的促进了热带水果产业发展。

热带水果种植总面积从“十一五”期末的245.10万亩发展到2014年末的256.65万亩,增长了4.71%;总产值从“十一五”期末的67.19亿元增至2014年末的123.88亿元,增幅达84.37%。

主要热带作物产量和效益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主要热带作物在“十二五”期末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较“十一五”期末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热带水果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增幅名列全国前茅。

二是热带高效作物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热带作物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两项原则,鼓励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调减传统低产、低效热带作物面积,扩大高效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市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主要热带作物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主要热带作物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带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加工品种比重进一步增加,品种结构多样化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突破。

建立健全了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实施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重点工程,基本构建了省、市(县)、乡(镇)、收购点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跟踪溯源管理试点;加强病虫害防治及转基因管理;加强热带作物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执法、植物疫病、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到3.5%以下;支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三品”产品实现较大发展。

四是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热带作物产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十二五”期间,高度重视热作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有计划地推广优良品种、新型农机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走科学管理、提高单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切实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热作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热作产业的扶持力度,热作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其中,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截至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大中棚面积20余万亩、喷滴灌面积10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130多万亩,现代农业设施的使用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农民增收效果显著;2013年末海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491.99千瓦,较2010年末增加了16.72%;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24.05万吨,增长5.57%;全年农村用电量9.63亿千瓦时,增长61.85%。

现有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93.95万亩,增长8.94%。

六是各项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始终把增效增收作为推动热作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不断完善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实施多项惠民工程,积极组建橡胶、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提升产业盈利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4年末海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36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564元,年均增长15.10%。

热带作物(水果)产业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是:

产业化与标准化水平亟待提升;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能力和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抗灾能力脆弱;社会服务体系与政策支撑体系仍不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仍有待强化;热带作物加工企业小、散、弱,终端产品竞争力弱。

2.4.3畜禽

海南省是国家无疫区,畜禽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鸡、鸭、生猪、羊、鹅、牛等。

一是肉类和禽蛋生产稳步增长。

2014年海南省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86.18万吨、4.04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81.16%、85.32%。

生猪生产以年均8.99%的增长速度增长,成为畜牧业发展乃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二是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2014年海南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36.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19.61%,比2005年提高0.40个百分点,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全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有2.40万余人,约占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总数的1.12%。

农民畜牧业收入约占出售农产品收入的19.03%,农民人均牧业收入4190.57元,占总收入的36.02%。

文昌、琼海、定安等一些畜牧业发达市县,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农民现金收入的50%以上。

三是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2006年兽医体制改革以来,全省18个市县分别成立了畜牧兽医局、畜牧技术推广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行政体系、执法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2001年海南被农业部列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以全海南岛区域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的省份,连续15年保持重大动物疫情零发生,保障并推动了海南省畜牧业的迅猛发展。

2009年海南无疫区已通过专家评审,并有农业部颁发“海南无疫区”匾牌。

四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畜牧业形成集约化饲养与养殖小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到2014年底全省己建立年出栏生猪2000头、禽5万只以上养殖专业村300多个;年出栏生猪5000头、禽10万只以上畜禽养殖小区400多个;年出栏生猪50头、禽20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2万余户。

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比例达70%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规模比例达70%以上,肉鸡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比例超过80%。

至2014年12月止,全省万头以上猪场200多个,千头以上1500多个。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省省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共46家,其中国家级12家,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30.2%,畜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畜牧生产区域集中度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五是畜产品出岛出口取得新的突破。

无疫区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了畜产品出岛出口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肉产品从进岛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转变。

2014年生猪出栏900多万头,出岛200多万头,出口3万头;文昌鸡出岛3000多万只,出口80余万只;羊出岛3万多只,牛出岛4万多头。

2014年每天约有4000多头生猪销往岛外。

罗牛山冰鲜猪肉已进入广州、深圳、珠海沃尔玛超市。

无疫区品牌效应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生猪出岛出口的市场竞争力,出岛生猪价格每公斤普遍高于岛内销售价格0.2-0.4元,仅该项养殖户多创收750万元。

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是: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有待完善,优良种苗不足;饲料原料从岛外输入多,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

2.4.4水产

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从海洋渔业资源上来说,海南省海洋渔业资源每年约为600-700万吨,其中南沙渔区为150万吨,每年可以捕捞量为70万吨,季节性鱼类数量庞大,且以鱿鱼和金枪鱼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鱼种居多。

南海渔业资源初级产品价值约300亿元,南沙渔场养殖技术成熟,具有无污染、无寒潮、鱼类生长快等近海养殖无法比拟的优势。

2014年海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约占全国的2%,渔业增加值、水产出口量以及水产出口额均仅占全国的4%左右。

到目前为止,海南省实际拥有渔船2.61万艘,实际功率107.1万千瓦。

一是以渔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正在崛起。

不少乡镇水产业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如琼海市的潭门、博鳌,文昌的清澜、万宁的后安、和乐等,其水产业产值达当地GDP的60%-80%。

先后涌现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水产业经济带,例如琼海长坡镇至文昌迈号镇沿海的以海水水产种苗生产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带。

同时,各市县积极发展淡水养殖,逐步形成了文昌、定安、临高三大淡水养殖区,以及琼海、万宁、乐东、三亚、临高、澄迈六大对虾高位池养殖区。

二是水产养殖步伐加快。

全省水产养殖业无论是在养殖规模上,还是与市场对接、养殖方式改革以及技术引进应用上都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养殖模式不断改进,养殖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