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说课稿.docx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说课稿
《数学广角——找次品》都看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学广角——找次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从而在方法选择上,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学会对“找次品”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能够解决问题并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交流、实验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我确定:
教学重点:
探索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学法
1、选择教法,突出主体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诱导探究法。
2、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通过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从实际出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美国“挑战者”号的新闻图片。
并解说:
挑战者号在发射过程中突然爆炸。
据调查,这次灾难主要是因为火箭右侧一个小零件失效,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使这家架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解体坠毁在太平洋,由此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
这样设计引出次品,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能快速进入研究状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同学们,生活中,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或重一点或轻一点的,在数学里,我们把这类物品叫做找次品。
今天我们就来找次品!
”在这一环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数学王国。
2、收集信息、感悟新知
首先进行小组比赛,每小组分三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两片,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比一比哪一组找的最快!
小组比赛之后,教师作归纳总结:
学生的方法有数一数、掂一掂、用天平称一称。
通过实践学生很容易发现:
用数的方法数量多很费时,用掂的方法在质量差异很小时不够准确,甚至找不出来。
只有用天平称的办法又快又准。
不平衡则轻的那个是次品,平衡了,同学们还需要再称吗?
学生回答不用称了,通过推理便可知道,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
本课例1让学生从5瓶钙片中找次品,而我却让学生先从3瓶钙片中找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可以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出次品,在接下来的待测物品为5个、9个时就容易理解了。
这样降低教学起点,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是本课更容易进行,接着,进行例1的学习。
3、合作交流、掌握新知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两个步骤的教学内容:
第一步:
综合比较,找策略
出示例1:
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继续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寻找方法。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便可很快的找出方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选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请学生发言交流思考方法。
有的说:
“一瓶放在左盘,剩下的一个一个称。
”有的说:
“先称两瓶,不平衡就找出了次品;如果平衡的话,再从剩下的里面称两瓶,最后一瓶不用称。
”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呢?
有的说:
“左盘放两个,右盘放两个,平衡了,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
不平衡从轻的里面找。
”教师对这些方法都予以肯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思维从指尖开始,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观察操作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二步:
对比分析,找规律
出示例2:
在一些零件里,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图中的小朋友也是各有各的看法,我们也一起来探索吧!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继续让学生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突破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题中的问题,着重理解“至少”“一定能”的含义,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让学生在寻找方法时,脱离实物天平,动脑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得出结论后,我借助于多媒体,用图示法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
并举例说明。
例如把9分成(4,4,1如果平衡,剩下的一瓶是次品,需要称1次,不平衡从质量大的4个里面继续找,最终需要称3次,这样学生了解了图示法,便可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
这也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并顺势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像这种情况1次就找出来了,靠的是运气,而不能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应把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白:
当我们选择一种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时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准备。
出示表格,让学生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方法都能找到次品,可哪一种方法是最优化的呢?
学生很容易发现分成(3,3,3)的时候,只需称两次。
引导学生观察分的份数,进而总结出规律:
9个零件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化的策略。
然后我利用课堂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是不是只要能平均分成三份,“平均分成三份”就是最优化的策略呢?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会对这一猜想持质疑态度。
“那么同学们,我们来验证吧!
”为了节省时间,让每个小组选一个数据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同一时间得到多个结果。
例如12,15,18„学生得出结论后,我以12为例,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
各种方法比较后得出结论:
12个物品中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也是最优化的策略。
各小组验证之后,用表格做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便会发现,平均分成三份时称的次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数是完全一样的!
验证成功,得出结论:
能平均分成三份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去称是最优化的策略。
这样让学生先猜测,进而引发学生进行归纳验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新课标指出:
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本节课提供的学习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归纳,而后验证,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4、分层联系、运用新知
首先是一道巩固题,课后练习第2题,这道题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针对性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接着是一道拓展题:
不能平均分成三份时,最优化的策略是什么?
这样设计既可以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为接写来的学习搭建桥梁,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延续下去,不因课的结束而结束。
六、板书设计
数学课堂的板书讲求精炼清晰,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力求同过简洁的文字表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打电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打电话》是课标教材中全新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一个知识点,是第二学段的12个“综合应用”的知识之一。
教材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
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体验优化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打电话方案的全过程,体验优化。
教学难点: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磁力贴纸等。
二、说教法
《课标》在“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明确指出: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趣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大胆创新。
三、说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课标》也明确指出: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了解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首先出示一段打电话的实录,让学生观察:
老师在干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接着出示老师接到的电话内容:
暑假期间合唱队有一个紧急演出任务,黄老师需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合唱队的15名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到这15名同学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15分钟。
我接着提问:
大家刚才说的15分钟,可以怎样去通知?
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两种方案,逐一通知和火炬传递式通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直观动态展示。
展示的同时有学生指出这不省时,进而引发问题:
怎样做才节省时间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找准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能用最简洁、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迅速投入本课重点问题的探究中。
]
(二)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1、初探方案,达成共识
“怎样才能省时间呢?
”让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小组的讨论。
通过在小组汇报后,同学们都有了一个共识“同时通知,会省时间”。
并以分成3组通知为例,和学生一起研究省时间的原因和用画图来表示的方法。
[设计意图:
正确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的关键,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研究体会到“同时”的重要性,点燃了学生尝试独立设计省时方案的欲望。
]
2、独立设计,体会优化。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索:
大家能不能用这种方式,设计出一个会省时间的方案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自己的方案设计在第一块磁力题板上,看看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设计完后,如果又有新的想法,可以在第二块磁力题板上继续设计。
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并适时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尝试设计,进一步体会到优化的思想,初尝成功的喜悦。
]
3、对比方案,逐步优化。
自主探究后,学生都有了各自的省时方案,我挑选有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
在展示学生6分钟的方案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分4组的方式更省时间,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
”在师生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分5组也用了7分钟,有的学生可能想到如果分15组反而和开始的15分钟的方案一样了,从而体会到省时间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分组的多少。
对比5分钟方案和7分钟的方案使学生发现,之所以他会更省时间,是因为同时通知的人更多了。
方案四: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方案,并请4分钟方案代表,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
说一说你第一分钟怎样通知?
生:
第一分钟时,老师通知了一名同学。
师:
大家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认可后,请同学猜测他第2分钟会怎样做,为什么?
并请4分钟方案代表做评判,达成共识后,继续猜他在第3分钟时会怎样通知,为什么?
仍请4分钟方案代表做评判。
最后在学生的共同合作下完成下图。
再让学生讨论:
还有没有比4分钟更省时间的方案?
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因为在每分钟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所以这个所有人无空闲通知方案最省时间。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里安排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又一次经历优化的过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
(三)归纳整理,探索规律填写表格,发现规律
通过填写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后,发现:
后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的2倍,而接到通知的总人数比知道信息的总人数少1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有获得信息的人都把信息传播,所以这个方案是最优方案。
师生共同口算到第11分钟,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时间仅仅过了一分钟,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就有2048人,再过一分钟就有4096人,体验这种方式的优势。
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但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明确地知道应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自己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的队员。
[设计意图:
利用图表和课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感受“几何数值增长”的美。
理解掌握了方法,并能较好地应用。
]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暑假期间,有许多学生参加少年宫艺术培训,突遇台风天气,暂时停课,要求老师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学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打电话的方案。
1、打了5分钟电话一共通知多少人?
2、如果有120位学员,最少打多少分钟电话就能通知到每个学员?
[设计意图:
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拓展知识,增强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五)共谈收获,拓展延伸
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今天的活动收获”,希望同学观察自己的生活,找一找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实际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提高效率。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
板书设计:
规律:
后一分钟知道信息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信息总人数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