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655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docx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评析

  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P19—P20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

掌握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和运算顺序||,能准确地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的笔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育铺垫

师:

同学们想不想做游戏||,(想)我们今天就来做游戏||,只要你们把题答对了||,这个苹果就落到筐里||,只要全对了||,农民伯伯就会高兴的||,你们想不想农民伯伯高兴呀!

(想)那我们一起来答题。

课件出示印有题的苹果(指名学生先口算再写出笔算过程)。

生口答:

30÷3=1040÷2=2030÷5=6

90÷9=1060÷3=20

师:

巡视学生的笔算过程并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略)。

师:

“42÷3=?

”等于多少呢?

生:

不知道(不会)

师:

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植树图||,请同学们看这幅图。

并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问题1: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字信息?

生1:

三年级两个班共植树42棵||;四年级两个班共植树52棵

问题2:

利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知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1:

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树?

生2:

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师:

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

42÷252÷2

3.师:

42÷2等于多少(生:

42÷2=21)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

40÷2=202÷2=120+1=21

师: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揭示课题)板书:

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42÷2

活动一:

师: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你们能不能摆出42÷2得多少。

生:

操作(用小棒分)

师:

你们摆出来没有?

生:

齐答:

摆出来了

师:

指一名学生说出是怎样摆的。

生:

先分4捆||,每份分得2捆||,再分2根||,每份1根。

师:

同学们真棒!

你们能不能把你们刚才摆的用竖式写出来呢?

并请学生试试看。

生:

独立用竖式计算。

师:

巡视课堂后将学生所写竖式归纳为两种。

师:

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说说理由。

学1:

喜欢第一种算法||,因为简单、竖式短。

生2:

喜欢第二种算法。

它能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

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

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

(师配合补充)

(注:

此时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评析:

例1①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42÷2的算理||,侧重于让学生了解除法笔算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尝试用竖式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为学习例2打下了基础。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活动二: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再口算后得出结果。

生:

口算得出:

52÷2=26

师:

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

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问题1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

表示多少?

生1:

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由5减4得来的||,它表示1。

生2:

不对||,因为1是从被除数十位上余下来的||,它应该是10。

问题2:

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

生:

这个6是由(10+2)÷2得来的。

师:

回答很好||,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

(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略

问题3:

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

生:

例1是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例2是被除数上十位的数不能被整除||,即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

师:

引导概括总结:

一位数除两位数||,应从十位上的数除起?

商与十位数对齐||,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拉下来||,与个位上的数合并成一个十位数||,再进行第二次除法运算。

每次除得的余数应小于除数。

评析:

例2的教学||,突出了:

①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

解决的问题是:

“每求出一位商||,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下一位的数合并再继续除”。

②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③教学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验证||,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再用电脑演示||,通过小组交流等||,学生从一系列的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方法||,使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扎实。

四、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活动三:

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活动四:

(现在是春季||,人们都爱用鲜花来装扮||,你们看天安门装扮得多漂亮||,你们想不想把我们的学校也装扮得漂漂亮亮的(想)。

老师这里有96盆鲜花||,你们自己设计||,把我们的学校也装扮漂亮好不好?

)出示96盆花||,让学生设计图案。

生1:

每3盆花摆一个花坛。

师:

要“摆每3盆花摆一个花坛”那怎么列算式呢?

生1:

:

96÷3=

生2:

每6盆花摆一个花坛。

师:

要“摆每6盆花摆一个花坛”那怎么列算式呢?

生2:

:

96÷6=

生3:

每4盆花摆一个花坛。

师:

要“摆每4盆花摆一个花坛”那怎么列算式呢?

生3:

:

96÷4=

生4:

每8盆花摆一个花坛。

师:

要“摆每8盆花摆一个花坛”那怎么列算式呢?

生4:

:

96÷8=

五、课堂小结评价激励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多少呢||,能一起来分享吗?

略。

总评: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笔算除法||,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教师基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探究笔算方法的活动。

一是通过游戏:

摘苹果||,复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运算并导入新课。

二是以解决“三年级、四年级两个班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为例||,请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别探索42÷2||,52÷2怎样算?

在学生自主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小棒得的过程得出结果||,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2、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主运学习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在探索出笔算除法的方法后||,教师组织了“先诊断||,再“治病”、“设计图案”活动||,这一活动||,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笔算除法过程的理解||,同时还使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学生学得主动||,使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落实。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整节课||,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活动||,学生经历了探索除笔算方法的全过程||,达到教学目标的预期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