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程部分课文翻译含text B.docx
《综合教程部分课文翻译含text 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教程部分课文翻译含text B.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教程部分课文翻译含textB
Unit1TextA
人在自然界
1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王国里。
他们时刻被大自然所包围并与之相互影响。
人类呼吸的空气、喝下的水和摄入的食物,无一不令人类时刻感知到大自然的影响。
我们与大自然血肉相连,离开大自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2人类不仅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时也在改变着大自然。
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变为各种文化,社会历史的财富。
人类降服并控制了电,迫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服务。
人类不仅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转移到不同的气候环境,也改变了他生活环境的地貌和气候并使动植物因之而发生转变。
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少,而间接的依赖却越来越多。
我们远古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的威胁及破坏力的恐惧之中,他们常常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无法获取。
然而,尽管工具不甚完备,他们却能同心协力,顽强工作,并总是有所收获。
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中,大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森林被破坏了,耕地面积增加了。
大自然及其威力被看成是和人类敌对的东西。
譬如,森林被认为是野性的和令人恐惧的,因此人类便想方设法使其面积缩小。
这一切都是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的,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哪里建立家园,耕耘土地,哪里的森林就被砍伐。
4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越来越关注的是在何处得到和如何得到生产所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问题。
科学与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已经使人类意识到了工业在改变地球的进程中对地质产生的重大影响。
5目前,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整体之间过去存在的动态平衡,已呈现崩溃的迹象。
生物圈中所谓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变得极为尖锐。
人类和社会的需求,即便是简单得像淡水一样的物质,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
清除工业废物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
6现代技术的特征是生产和使用日益丰富的人工合成产品。
人们生产成千上万的人工合成材料。
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尼龙和其他人造纤维把自己从头到脚地包裹起来,这些绚丽的织物显然对他们无益。
年轻人或许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更关注的是外表,而不是健康。
但是上了年岁之后,他们就会感受到这种有害的影响。
7久而久之,这些合成物质转变成废弃物,那些原本毒性不大的物质在自然循环中变为极其有害的物质。
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今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难道是无法避免的吗?
8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理性而明智地协调生产和对大自然的关爱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要依靠个人、企业或者某些国家的力量,而且要依靠全人类的力量。
解决人与大自然关系危机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资源,以及其他尚不为人所知的宇宙中的自然能。
9但是,回到我们原先的主题上,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那些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物圈和谐的人类行为将会带来灾难,而这种灾难也许是全球性的。
古代东方智者的话讲得真是恰如其分:
朋友们,你要是亲近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用那永恒不变的规律永远呵护你!
Unit3TextA
声誉
声誉极像一个追逐自己尾巴的动物,抓住了以后除继续穷追不舍外,再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声誉以及随之而来的名气迫使名人陷入穷途末路。
真有点讽刺意味,不是吗?
名人有名多因有一技之长,如唱歌、跳舞、绘画、写作等等。
成功的表演者展示出一种风格,获得声誉。
而且这种声誉常常使这位表演者确信,必须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因为这就是大众所需要和喜爱的。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歌手年复一年地用老调唱老歌,画师画千篇一律的风景或画像,演员反复饰演同一角色,他们势必都会感到厌烦。
由于公众的要求,艺人竟变成了自己功名的奴隶。
倘若他或她想改变笔调、舞步、唱腔的话,大众就会弃他而去,转而把那飘忽不定的声誉赐予他人,一段时间后再转给他人,这样不停地转下去。
一个人有了名誉,就有了名气,就能赢得忠实的追捧者的高度关注,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
一个表演者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成就当真和新闻报道的一样大。
可是大多数人、大多数艺人并没有得到美誉和财富。
那些失败的表演者又如何呢?
其他任何一个失败者又会如何呢?
奇怪的是,对许多人而言,失败往往就是对失败的回报!
有些人对你表示怜?
悯,他们庆幸自己不是你。
你的亲朋好友也会降低对你的期望,使你不必去和那些比你有天赋并获得成功的人较量。
他们会找出种种借口来解释你不能功成名就的原因:
你太敏感了呀;你对金钱没有兴趣呀;你对声誉所能带来的权利不感兴趣呀;因为声望要使你丧失隐私,所以你不感兴趣呀;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借口,但对失败者或假装不在意自己失败的人来说,却是安慰。
历史充分证明,有些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遭遇失败,的确能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继续对自己充满信心。
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第一部小说《安琪儿,往家里看吧!
》被退稿39次才得以出版,才使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并赢得了声誉。
贝多芬不屈服于他残暴、专横的父亲,还忍气吞声当过乐师,但终于克服一切,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着名的音乐家。
托马斯·爱迪生10岁左右,还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就被赶出教室,因为在老师的眼里,他脑子笨,又不乖。
以失败为动力,奋发有为,成名成家的例子还有很多。
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就是奋斗的结束,而不是开始。
成名的失败事例即使有,也不多见。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声誉呢?
你追求声誉吗?
你希望许多人都知道你、赞赏你吗?
你想得到那些往往伴随声誉而来的金钱吗?
你想要媒体注意你台上台下的一言一行吗?
显而易见,在某些领域,出了名就意味着要成为那些不赞同你的人和诸多媒体的抨击目标。
声誉把你置于所有的灯光下,一边给你权利和威望,一边把你变得不像你:
你必须成为大众心目中的你,而不能是那个真实的你或你可能成为的那个人。
但是,为什么人人都追求声誉呢?
我想到了以下几个理由:
为了在某些方面展示才华;为了赢得他人的敬仰和爱慕;为了成为人人谈论的人物;为了让亲朋好友看到你比他们想象得还要优秀。
也许你还能列出其他理由,但我觉得以上这些理由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的。
对那些拼命追求声誉、财富和名望的人们,我想说:
祝你们好运。
但是当你已经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即成功和声誉之后,你打算怎么做呢?
一直追逐下去吗?
你若确已抓住了尾巴,那就舍命也不要松手。
我盼你们不久都功成名就,或近乎功成名就吧!
Unit4TextA
工作、劳动和玩耍
就我所知,汉娜·阿伦特小姐是界定工作和劳动之间本质区别的第一人。
一个人要想快乐,第一要有自由感,第二要确信自己有价值。
如果社会迫使一个人去做他自己不喜欢的事,或者说,他所喜欢做的事被社会忽视,看作没有价值或不重要,那他就不会真正快乐。
在一个严格意义上已废除奴隶制的社会里,一个人做的事情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取决于他是否为完成此项工作得到了报酬。
然而,今天的劳动者可以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工资奴隶。
如果社会给一个人提供一份他本人不感兴趣的工作,他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不得已才从事这项工作,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劳动者。
与劳动相对的是玩耍。
玩游戏时,我们能从中得到乐趣,否则就不会玩这个游戏。
但这完全是一种私人的活动,我们玩不玩这个游戏社会是不会关注的。
处在劳动和玩耍之间的是工作。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为他支付报酬的工作感兴趣,他就是一个工作者。
从社会角度看是必需的劳动在他自己看来却是自愿的玩耍。
一个职位是劳动还是工作,并不取决于这个职位本身,而是取决于占据这个职位的个人自己的情趣。
这种差异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异并不吻合。
譬如,一个园丁或者鞋匠也许就是一个工作者,而一个银行职员则可能是一个劳动者。
一个人是工作者还是劳动者可以从他对闲暇的态度上看出来。
对于一个工作者来说,闲暇不过是他需要放松、休息从而进行有效工作的几个小时,所以,他可能只有少量的闲暇,而不会有大量的空闲。
工作者可能会死于心脏病,并会忘记自己妻子的生日。
而对于劳动者来说,闲暇就意味着摆脱强制,所?
以,他自然会想象:
他不得不花费在劳动上的时间越少,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时间越多,那才越好。
在一个现代化的技术社会里,总人口中有多大比例的人能够像我一样有幸成为工作者呢?
我估计大概有16%,而?
且,我认为这个数字将来也不会增加。
技术和劳动的分工成就了两件事:
通过在许多领域取消了特别才能和技术的需要,把过去本来令人愉快的大量受雇职业的工作变成了令人厌倦的劳动;通过提高生产力,缩短了劳动所需的时间。
已经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社会:
其人口的大多数,也就是其中的劳动者们,将会享受到早期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几乎同样多的休闲。
当人们回想起过去贵族们的举止行为时,前景并非乐观。
的确,在未来这样一个大众社会里,人们要解决“无聊”这个问题,也许比过去的贵族们要困难得多。
后者(贵族们)把他们的时间都仪式化了,譬如,有打松鸡的季节,有在城镇消磨的季节等等。
广大民众更有可能以时尚来取代一成不变的仪式,而时尚将会为了某些人的经济利益频繁地变化。
再者,广大民众也不会再去狩猎,因为,要不了多久可供猎取的动物就没有了。
至于贵族们其他的消遣项目,比如赌博、决斗和战争,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危险驾驶、吸食毒品和毫无理性的暴力行为中找到同样的乐趣。
工作者很少从事暴力活动,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敌对心理”用在工作上,不管是工匠的体力活,还是科学家、艺术家的脑力活。
“敌对心理”在脑力劳动中的作用可以在“紧紧咬住问题”这个短语里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
Unit5TextA
返璞归真
“我们讨论的是简化生活,而不是物质匮乏,”我的朋友萨拉解释说,“绝对不是你不可以做你喜欢的那些事情,而是你在改变,不再喜欢同样的事情罢了。
一些旧的习惯看上去是那样的浪费又不能令人满意,你真的对它们失去了兴趣。
所以你仍然拥有你需要的每一件东西——只不过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钱罢了。
”
当我第一次遇见他们时,萨拉和迈克尔夫妇双双从业,拥有自己的住宅和用一大笔贷款购置的一条大船。
随着女儿的出世而他们又想亲自抚养她,他们开始对“自愿简朴”的理念产生了兴趣。
他们俩谁都不愿意把他们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仅仅局限于上班前的一小段时间和下班后已疲惫不堪的那几个小时。
“许多人认为,因为有了孩子而且东西越来越贵,唯一的办法就是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便挣更多的钱。
其实这并不是唯一的办法,”迈克尔坚持说。
这对夫妻的决定是把两份全职工作业换成两份半日工作,并且削减消费。
他们决定只把钱花在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主要目标的东西上:
构建一个把家庭和友谊、工作和娱乐融为一体的生活天地,而且还是一个不浪费地球资源的生活天地。
现在他们还在原来的那个近郊社区,住在一幢自己设计的、漂亮而节能的房子里。
按许多标准来看,房子虽然小了点,却容易清扫、布置、维修和供暖。
一层是个大房间,厨房靠墙,摆着一张桦木餐桌和吃饭用的几把椅子;一张舒适的长沙发和一个柴炉就把日常起居的范围圈定了;角落是工作区。
楼上是他们的卧室、一个萨拉和迈克尔共用的办公室和一间浴室。
整幢房子明亮简洁,同周围环境十分和谐。
很快,前门外还要建一个太阳能温室。
一对只有兼职工作的夫妻怎么会有钱建造自己的房子、拥有一辆汽车并同另一对夫妻共享一艘小船,而且所有这一切都不曾贷款呢?
他们如何能够维持足以提供他们想要的“一切”的那样一种高生活水平呢?
他们放弃的而且不再怀念是哪些东西呢?
首先,他们放弃了乱七八糟的昂贵东西:
(浴室)药柜里满满的从来不用的化妆品和在柜台上随时可以买到的药品;堆放在厨房壁柜里的最终只会丢弃的各种东西。
萨拉和迈克尔共用的那个衣柜足可以装下他们必需的一些衣物,其中许多还是出自L·L·比恩公司的做工精细的经典款式呢。
“我不断地把东西送给别人,”萨拉解释道。
通过筛选和丢弃并凭借他们对所拥有的东西的了解,萨拉和迈克尔清楚地知道他们到底真正需要什么。
他们没有洗碟机,他们家那几只手工陶制的碟子根本装不满一台洗碟机。
他们没有衣服烘干机;冬天把湿衣服晾在室内也就不需要增湿器了。
萨拉的黑发很短,所以用不着吹风机、电动卷发夹或电动烫发钳。
他们的前院长满了树,所以也不需要动力割草机或电动修枝剪。
他们没有电视机,所以他们和孩子的脑子里都不会一直充满各种新玩具、新物品和新诱惑的图像。
他们节省了通勤时代上下班必须支付的开支:
另外的一辆车、汽油费、职业装、午餐和经常外出吃晚餐的开销以及保姆费,换来的则是时间——用于关注生活质量的时间。
他们已不再使用纸产品,不再吃加工过的食品,不再享受昂贵的嗜好、观看首映电影、上餐馆以及付钱接受别人的服务。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所喜欢的自家烹饪、周中的家庭野餐、上图书馆借书、参加社区的艺术活动、逛廉价旧货商店以及自己动手做事。
“那种渴望获得更多东西的感觉是我们这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会永远继续下去,”萨拉说。
“但是,你赚1万5千美元还是5万美元并不重要。
这世上总有许多你希望自己能买得起的东西。
钱真的不是导致我们改变生活方式的原因。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个人的满足。
对于任何一个想简化自己生活的人来说,基本规则只有一个:
如果一件事不能令人满意,那就索性不要去做。
”
萨拉和迈克尔借给我一本手册,名为《营造简朴生活方式的99种方法》,里面全是适用于任何生活状况的实用可行的建议。
我仔细地阅读了,在一些方面我给自己打了高分,而在另一些方面我为身上存在的社会所认可的不理智行为感到惊讶。
那天晚上,我陪女儿去购物,碰巧看见一条和我们的厨房墙纸颜色匹配而价钱又不贵的擦手毛巾和一双漂亮得难以抵挡其诱惑的“特价”凉鞋。
当我站在停车场时,感觉自己花了11美元离开商店之后并没有比进商店时更加开心,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面对自己的一时冲动竟会不由自主。
我们乘坐的这只购物旋转木马,其实是一个幻觉世界,但由于它不停地旋转并富有刺激性,有时我们很难找到决心和勇气从木马上下来。
Unit6TextA
人生的两条真理
人生的艺术就是要懂得收与放。
而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
尽管到头来注定一切都不能长久,它还是令我们依恋于它所赋予的各种恩赐。
正如古人所言:
“一个人出生时拳头紧握,过世时却松手而去。
”
当然,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人生,因为它既神奇,又美丽。
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可是我们却常常在回首往事时才突然觉醒,意识到其中之美,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记起的是褪色的美、消逝的爱。
但是这种记忆中却饱含了苦涩,我们痛惜没有在美丽绽放的时候注意到它,没有在爱情到来的时候做出回应。
我自己最近的一个经历又令我悟出了这其中的道理。
剧烈的心脏病发作以后我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那地方可不是好呆的。
一天上午,我要接受几项辅助检查。
因为检查的器械在医院另一侧的一座楼内,所以我只能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穿过庭院才能到达那里。
就在从病房里出来的那一刻,阳光正照在我身上。
我所感觉到的就只有这阳光,它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沉醉在这金色的阳光中,然而,人人却来去匆匆,大都目不斜视,双眼只盯着地面。
这时我想到自己平常又何尝不是往往对身边的美景视而不见而沉湎于日常细小的、有时甚至是低俗的琐事之中呢!
从这次经历中所获得的顿悟就像这个经历本身一样,并无什么奇特之处:
生活的恩赐是宝贵的,只是我们对此太掉以轻心罢了。
那么人生给我们的第一个矛盾的真理就是:
不要因为太过忙碌而错过了人生的美好和壮丽。
虔诚地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
把握每一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一分每一秒。
紧紧把握住人生,但不要紧得放不开。
这是生活的另一面,是矛盾体的另一极:
我们必须接受损失,学会放手。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我们还年轻,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只要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地去渴求,我们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且一定能得到!
但是,生活在继续,它要我们去面对现实,慢慢地也是实实在在地,生活让我们懂得了第二个真理。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承受损失——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我们只有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才开始了独立的生命。
我们要进各级学校;继而告别父母和儿时的家庭,然后结婚生子,再就是不得不让孩子们远走高飞。
我们遭遇父母和爱人的死亡,还要面临自己或快或慢的衰老。
我们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
就这样,我们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或梦想过的一切。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人生中这种矛盾的需求呢?
既然明明知道美的东西转眼即逝,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创造那些美好的东西?
既然明明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最终会离我们而去,我们为什么还要倾心地去爱呢?
要破解这个矛盾,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像透过可以通向永恒的窗户那样来审视我们的生命。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生命虽然有限,可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却在编织着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的图案。
生命绝不仅仅是静止的存在。
它是一股不断变化的、不屈不挠的奔流。
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使生命得到延续,我们又通过我们的子女使生命得到延续。
我们所确立的习俗制度会历久长存,我们自己也会在其中得到永生。
我们所崇尚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而暗淡。
我们的肉体会腐朽,我们的双手会枯萎,但我们用双手创造的美、善和真将永存不朽。
不要把生命耗费在聚敛财物上,这些财物终究会变为尘埃,化为乌有。
与其追求物质,还不如追求理想,因为只有理想才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只有理想才具有永存的价值。
给房子赋予爱你就有了家。
让一座城市充满道义,你就有了一个社区。
在一堆红砖里赋予真理你就有了学校。
在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中加上正义,你就有了文明。
把这一切都聚集起来,加以提升,使之超越现存的缺陷,再加上人类对得到拯救的憧憬,永远无求无争,那么你将会有一个闪耀着希望绚烂光彩的未来。
Unit1TextB
春之生机
什麽也没有。
昨夜刚下的新雪,白得像桦树皮,只有我自己的足印在遍撒的雪上交织。
树林里没有拍翅的鸟影,空中也全无鸟声。
到这种季节,有阳光也很微弱,隔着白茫茫的云层,有气无力,不带来一丝暖意。
几乎一个礼拜了,在威斯康辛我的木屋这一带,气温始终不超过零度。
水银像是画在寒暑表底部一般。
我跺脚取暖,再细听有什麽生命的消息,一面竟感到全身一阵寒颤。
唯一的声响来自空秃的枝头,像牙齿在打哆嗦。
一眼看去,造化对这样的深冬似乎不怎麽照顾。
森林简直像一幅粗略的蚀刻板画──荒凉、死寂、暗淡。
雪片像降落伞一般降在屋前的草地,十二月间这样的景色曾令你感动,现在只意味着你得把汽车的挡风玻璃刮一下了。
含蓄的美景还是有的──白雪点缀松树枝梢,雪地反映浅蓝的月色。
但是冬深如此,你所寻找的与其说是美景,不如说是有什麽徵兆暗示春天未被遗忘。
但徵兆不易寻找。
从前大家认为:
每到冬天造化索性来个大扫除,像是为残年送终,好待春天带来新生的奇蹟。
从前大家以为老鼠是从破布堆里自然复活;青蛙和乌龟爬出池塘,是靠春雨的魔力生长;而禽类要变成其他动物才能挨过冰封的季节。
造化应付严寒的实际方法,几乎像前述的古老传说一样神奇。
冬天给野生动物两大选择:
若不搬家就得苦撑。
有些地方四望空寂,像一只踢翻的水罐。
混杂成群的山乌、牛鸟、掠鸟,多达十万只,聚齐了准备大举迁徙,把树枝全压弯了。
定居在北美洲的鸟类里,有三分之二迁去较暖的地区。
多达一亿只丛斑蝶像飞舞的野花,有时竟会远征四千英里外的墨西哥、德州、加州。
冬天刚降霜,驯鹿就从高纬的北极地区源源南下。
灰鲸为了取暖觅食、追求阳光,不惜远航几千英里。
话说回来,迁徙也不必全要远征。
许多动物只要搬到近处,有时不过几英里外,就可得地利之便,找到所谓小气候。
科罗拉多州的麋鹿只要从高地搬去附近的谷地。
阿拉斯加的秃鹏寻找空阔的水乡。
在威斯康辛这一带的林地,白尾鹿就一找朝南的山坡,好晒晨曦。
其他动物也各有对策应付严冬。
公麝背着零下的冰风而立,放慢呼吸,先用鼻孔把极地酷冷的空气加温,然後吸进肺去。
北极熊的保暖之道,是在每平方寸几乎有一万根毛的皮裘之下,堆积七寸厚的层层脂肪。
这种熊肉趾粗糙,在冰上可以防滑。
有些禽兽的求生本领简直神奇。
例如山雀,体重只有三分之一盎斯,真像一星生之火花,丢给时速四十英里的冰风去摆布。
为了供应体内的火炉,山雀在冬天的进食量为夏天的两倍。
为了储存一层脂肪供寒夜慢火取暖,山雀在白天几乎不断进食。
这种鸟到冬天会多长三成羽毛,还会把毛耸起围住一股暖气。
等到酷寒来临,山雀就会缩进一种紧控的超低温状态,把体温从正常的一零四度降低二十度之多,使能量的消耗减缓。
稍有转暖的迹象,山雀就会飞出矮树密蔽的洞穴,轻啭啄食,不断地啄食。
许多冷血动物为防冻僵,会钻入土中,逐渐放慢,陷入半死状态。
林蛙真的会冻僵像冰块,等春来才解冻。
青蛙把周身的血液注满葡萄糖,因为这是天然的防冻剂,可防细胞受损──这一招束带蛇、昆虫、花金水龟也会使用。
我越过一条小溪。
我弯下腰去,铲开冰面的雪,用戴了连指手套的手敲打冰面,想像在冰下某处有一只花金水龟正耐心地等候春天,恍惚听到了我的重敲。
在森林的某处还有黑熊在冬眠。
每到秋天,黑熊触动了古老的冬天之记忆,就会开始拼命进食。
黑熊一天吸收的热量,高达二万卡路里,因此增加三成体重。
初雪一降,黑熊就冬眠──深藏在空心的木材里,岩穴里,铺了草的浅坑里。
有时候牠会窝在老树的断干之中,离地高达九十英尺。
牠的心跳降到每分钟十次,而且一住定了,就是四个月到半年。
熊对於春回大地的绝对信心,今我难忘。
我站在这严寒逼人的锋口,再低几度气候就不适於生存,而令我安慰的,是知道在雪封之下冬眠的熊类有一个单纯的信念,认定太阳会再光临,而使河水解冻,百花盛开。
我正要转身回家,却听见了;那是山雀一呼双响的轻唱。
我四下寻找,看见一只毛茸茸的啄木鸟正绕着一棵桦树飞上去,红艳艳地,鲜明如一条火舌。
在地面,刚才还只见雪白一片,现在竟发现兔子脚印了。
这些生命的细微踪迹,令人对春天恢复了信心。
这些踪迹引导我欣赏冬天的残余之美,并且提醒我寒冷不会久留。
每一个足印、每一声鸟鸣、每一荚冻僵的种子,都是对生命的肯定,对严寒的否定,都是一线生机。
它们似乎在说,鼓起勇气来。
春天就来了。
Unit3TextB
追名逐利
生活中你追求什么?
你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你梦想成为百万富翁吗?
或你早就做好打算想成为一名明星?
如果你最想看到你的名字出现在演员灯光牌上,被《娱乐今宵》节目特别报道,或者被一群尖叫着的粉丝为你的出现而狂喜不已,那这样想的人不只你一个。
许多美国人梦想得到名望,而这样的幻想在青少年中更为普遍。
最近《女孩生活》杂志调查读者人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大部分人(35%)说他们想成名。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发现他们2000年在Roper青少年报告中所调查的许多孩子和青少年都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虽然年轻人头号梦寐以求的是财富,但名望也是名列前茅。
美貌和歌唱天赋——通常被看成通往名望之路的技能——的排名也很高。
我们都熟知名望的危险。
我们见过名流们耗资百万,损毁自己的爱情,与家人争斗,用毒品和酒精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我们注意到他们的脸部接受了太多的整形手术,而其开销也实在是太高了。
我们了解名流们所忍受的压力和缺乏隐私的日子。
可为什么许多人还始终想要成名呢?
追逐名声
或许我们都在追逐名声,因为如今出名显得比以往更近在咫尺。
安迪沃霍尔,一个20世纪着名的艺术家,曾预言未来人们将会在15分钟内名扬四海。
沃霍尔所描述的那个未来时代正在朝我们走来吗?
看几个小时电视节目,你就会相信这是真的。
许多人在黄金时段的游戏节目和日间的访谈节目里过了15分钟的明星瘾。
诸如《残存者》,《诱惑之岛》和《现实世界》的真人秀节目能瞬间把普通大众变成名人。
一些诸如《明星II》和《组合乐队》的“真人”节目让具有音乐天赋的年青人一夜成名的可能。
虽然电视看起来是为万众瞩目的最快途径,但其他现代技术手段同样为有明星梦的人提供毛遂自荐的机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或能够弄到录音和摄像设备,以及出版软件。
还有大批的人能够上网,许多人拥有自己的网站。
找寻名望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一张标准照,一段电影短片,或其乐队的旅行日程。
他们这样做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却可以让数百万的人观看。
一个明星冲击下的社会
或许这么多人幻想着出名并想方设法来实现,本身就很正常。
毕竟,我们居住在一个被名人的所作所为所纠缠的社会。
只在当地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