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973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

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

2009年中考冲刺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部分

一、《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根据课文,在文中括号里填字。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

(3)或王命急宣:

(4)素湍绿潭:

(5)林寒涧肃:

(6)哀转久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文章①段总写,

描述了地势。

5、②③④段写

分别写出了三峡、、

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总的特征。

6、第②段写三峡;

第③段写三峡;

第④段写三峡。

7、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3)表示春冬之际水清流缓的句子是。

(4)表示秋境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8、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

9、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

、。

10、找出两个写山的四字短语:

、;

找出两个写水的四字短语:

、。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在不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斯()

(2)馨()

(3)案牍()(4)劳形()

2、用“‖”将选段分为三层。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结尾点题句是,译文是。

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原因的句子是

(3)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句子是

(4)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对偶句: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理解填空。

(1)第1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2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四、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篁竹()

(2)翕忽()(3)参差()

2、选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

第二部分写,

这包括潭中的和;

第三部分写。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斗折蛇行:

(2)凄神寒骨:

4、按原文回答问题。

(1)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2)“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3)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6、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念:

遂:

盖:

2、选文共分三层。

第1层:

记事,交代。

第2层:

写景,写。

第3层:

抒情,抒发了。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

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曾

(2)恒(3)喻: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2)所以动心忍性。

译文: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译文:

4、文中第①段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其共同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6、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七、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文章选自《》。

作者相传是,

他是时期的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间:

(2)鄙:

(3)徧(4)可以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

6、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曰:

“未可。

”后来他又说:

“可矣。

”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7、第2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8、第2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在于表现曹刿。

9、第3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10、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11、写出第1段文字所表现出的曹刿的两个思想观点。

(用原文回答)

(1)

(2)

八、邹忌讽齐王讷谏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皆以美于徐公以: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3)期年之后期年:

(4)皆朝于齐朝: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4、文中说“王曰:

‘善’。

”这里的“善”表明了解齐威王什么态度?

5、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九、桃花源记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便舍船()

(2)渔人甚异之()

(3)欲穷其林()(4)屋舍俨然()

2、描写桃花源美丽景色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

3、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用书中原文概述)

答:

4、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和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5、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6、翻译下列各句。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

(2)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7、据此文写出三个成语:

、、。

8、文中划线句子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桃花源记

(二)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具答之(      )(2)咸来问讯()

(3)延至其家()(4)来此绝境()

2、补上画横线处的句子,并翻译。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按要求填空。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

(2)说明“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

(3)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4)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6、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却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的美好社会?

十、岳阳楼记

(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宏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增其旧制()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前人之述备矣()

(4)去国怀乡()

3、第3段、第4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岳阳楼记

(二)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求:

微:

以:

2、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使内外异法也C、独在异乡为异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2)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文:

4、具体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的句子是什么?

以物喜:

以已悲:

5、本段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6、表现范仲淹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十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种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种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舍:

苟得: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3)向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乎:

本心:

(5)蹴尔而与之

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译文: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

b、

5、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

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看法:

2009年九年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分参考答案

一、《三峡》1、曦溯御漱2、

(1)同“缺”,这里是中断的意思

(2)如果(3)有时(4)急流的水(5)寂静(6)消失,停止3、

(1)即使骑上最快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泉不清澈,树木繁茂,山峦高峻,(这些实在)很有趣味。

(3)(高山上)经常有猿猴的声声哀鸣,泪水就沾湿了衣裳。

4、三峡的山峰高谷深的险要5、江水夏季春冬秋季山高水险6、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7、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8、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9、“巴东三峡……泪沾裳”10、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等

二、《陋室铭》1、这香气,指品德高尚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3、“惟吾德磬”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5、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惟吾德磬”(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略(5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爱莲说》1、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略(提示: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小石潭记》1、huáng

(2)xī (3)cī2、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小石潭的奇趣鱼水潭中气氛和作者感受3、

(1)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2)使……凄凉使……寒冷4、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3)“水尤清洌”5、

(1)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发出的声音,心里非常高兴。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3)由于那个地方过于僻静,不能再呆下去,就记下了这次游小石潭的情况,然后回去了。

6、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五、《记承天寺夜游》1、考虑,想到于是,就原来是2、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3、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1)同“增”,增加

(2)常(常常)(3)了解(明白)3、

(1)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用艰苦磨炼的方式来惊动他的心,使他变得坚韧。

(3)(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群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适度国外患……4、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七、《曹刿论战》

(一)1、左传左丘明春秋2、

(1)参与

(2)鄙陋,指目光短浅

(3)同“遍”,遍及、普遍(4)可凭借3、

(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再一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

(2)齐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4、作战对象战争性质5、取信于民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7、写长勺之战的概况8、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9、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10、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已知彼。

11、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以一战。

八、《邹忌讽齐王讷谏》1、C2

(1)认为

(2)指责(3)满一年(4)朝见3、

(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5、第一问原因是: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九、《桃花源记》

(一)1、

(1)放弃

(2)认为……奇怪(3)穷尽,走到……尽头(4)整齐的样子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土地平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6、

(1)顺着小溪往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

(2)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桃树林的尽头。

(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高兴。

7、世外桃源落英缤纷害豁然开朗8、优美的自然环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百姓自由快乐的生活情形。

(二)1、

(1)详尽

(2)都(3)请(4)与世隔绝的地方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

(1)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

(2)这个人为他们详尽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到惋惜。

4、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与外人间隔”(4)他们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痛苦生活而叹惋。

(5)为了显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

5、写渔人到桃花源中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6、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愿望。

十、《岳阳楼记》

(一)1、北宋(或宋朝)《渔家傲》2、

(1)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