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839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的周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圆的周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圆的周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圆的周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圆的周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的周长.docx

《圆的周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周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的周长.docx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六(5)班:

黄群香

情景说明:

   先出示一个圆形钟表,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的概念,激发起学生对圆周长的兴趣。

然后又通过测量、猜想、计算、验证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在圆周率中的一些数学成就,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圆形钟表)

(1)师:

哥哥长,弟弟短,哥哥走了一小格,弟弟刚好走一圈。

请问:

分针走一圈是多长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

   

(2)师:

分针走一圈就是分针的尖走过的距离,刚好是一周。

   (3)师:

你们知道圆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吗?

生答:

圆的周长。

   (4)师:

用硬纸板做一个圆形,请你摸摸它的周长(揭示课题)。

   (5)你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吗,你感到这样测量方便吗?

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得到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二、老师置疑,大胆假设

   复习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1)师:

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连长的多少倍?

(4倍)

   

(2)师:

能不能求圆周长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3)师:

测量的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

生答:

半径、直径

   (4)师:

自己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估计一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学生仔细观察分小小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学生猜想:

2倍左右,3倍左右,生3.5倍左右

   (5)师:

大家可以难吗,如何验证,试试看?

   学生讨论,用绳绕的方法验证(3倍多一点)

   教师演示:

用两种方法绕绳法和滚动法验证,都是3倍多一点

 设计意图:

迁移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乘以4,圆的周长和直径或者半径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

先让学生观察后猜想,最后自己又亲手证明,使学生确信周长和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就是3倍多一点。

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这种数学思想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动手实践,验证结果

   

(1)师:

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多多少你可以确定或测量准确吗?

   学生在小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发现无法测量的更精确。

   

(2)老师用课件出示:

   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测量,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我们叫它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请学生写一写л)。

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

π总是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

   (3)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

C=лd或C=2лr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例题求圆的周长

   教学例1:

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基本练习(略)

   其它教学过程略

 总体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从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基本训练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技能,如何再让这些数学知识回到生活。

因为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中的生活”,学生也愿意自主讨论这些问题。

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教学实践反思: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出圆形的钟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

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测量圆的周长等,鼓励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实践,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4、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1)在用绳绕的方法验证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有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计算再验证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如果在发现知识过程中人有一小部分同学得出了方法,教师是想设法再让其他学生继续探究、发现,还是让这些同学代替老师把答案告诉大家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鼓励学生我以“探究——操作——验证”的教学方式,鼓励孩子敢想敢说,课堂充满着情趣与活力。

让孩子学会交流,学会体谅,学会互相尊重,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探索,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通过操作实践,学生发现“滚”、“绕”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品尝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案例与反思

六(5)班:

黄群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平台,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

板书3÷4 

引导:

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

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 探索研究 

师:

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

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

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

(1)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

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

3÷4=3/4(块) 

师:

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

,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

板书:

3÷5 

师:

想想该怎么去分?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

3÷5=3/5(块) 

师:

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

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

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 

师:

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 

师: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

a÷b=a/b 

师:

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

为什么?

 

生:

除数不能为0。

 

师:

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

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

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

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

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

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

7÷10=7/10(米) 

师:

第二个呢?

 

生:

23÷60=23/60(时) 

师: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

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

完成“练习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

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把2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二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重在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来观察和理解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当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4份,这样每人就可以得到1块饼干中的1/4,也就是1/4块,现在有三个同样的饼干,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分,每人就可以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在边展示边讲解后,我继续提问,除了这样的思考方式,你还可以怎么分?

有一个成绩较好,思维较敏锐的学生说,我们还可以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8份,每人取其中的2份,就是2/8块,共有3个2/8块,就是6/8块也就是3/4块。

我注意到了,我只是点了一下,这样也是可以的,6/8就是3/4,这是我们以后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后,在其余老师的点拨下,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

其实,我觉得,这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未尝不可,的确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实际上,我还是觉得该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题目中已经很明显地给出了。

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那应该平均分成4份,而他却想到了平均分成了8份,这是思维跳跃的一种形式,但也是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5)班黄群香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

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

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

(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

题目中要分配什么?

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

4进行分配。

(3)问:

“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

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

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

1+4=5

1

1+4

浓缩液的体积:

500×=100(ml)

1+4

4

水的体积:

500×=400(ml)

答:

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

(说明: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

4

(6)学生试做:

练习:

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

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

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

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

(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

45:

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使学生明确:

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

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94(人)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90(人)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96(人)

答:

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

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

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