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786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山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在今后五年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推动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奠定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变化最大的时期。

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搬迁、发展、改革、稳定的工作大局,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建设三峡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项目强县、科技兴县、开放活县、生态富县”战略的实施,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胜利实现了库区移民大搬迁、基础环境大改善、经济社会大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4亿元,比“九五”末增71%,年均递增12%;人均GDP10476元,比“九五”末5749增82%,年均递增9.5%;实现财政收入18488万元,年均递增11.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560元,比“九五”末增672元,年均递增6.3%;外贸出口总额7796万美元,比“九五”末增2.7倍,年均递增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亿元,比“九五”末增6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6.1:

49.7:

24.2调整到23:

39:

38。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运用组合搬迁、技改升级、扶优壮强和关闭破产等措施,加快老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关闭、破产和解散了57家中小企业,能源、矿业、磷化工、食品、建材等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存、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各类电站达48座,装机16.572万KW,年发电量达6.2亿KWH。

年屠宰生猪100万头、加工肉制品1万吨以上。

次磷酸钠等磷化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主导产品达25个,年综合生产能力70多万吨,年产销规模、综合实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连续三年居全国磷酸盐行业首位,兴发集团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食品级磷酸盐、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和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87亿元,年均递增38%,利税1.54亿元,年均递增29%。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逐渐向高效益、规模化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阳光工程”,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了烟叶等34项地方技术标准,大白菜等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

累计投入4亿多元,改造了农村电网,建设农田水利和特色商品基地,实施耕地整理、“一池三改”和扶贫搬迁,推广微型耕整机等配套农机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农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年均递增7.8%。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牲猪出栏30.34万头,山羊出栏6.97万只,烟叶4889吨,蔬菜9.4万吨,柑桔产量3.4万吨,五大特色产业稳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突出昭君文化和水电、生态景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分别比“九五”增1.1倍、2.1倍。

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期,城乡市场活跃,商业贸易繁荣,各项服务业发展顺利,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844万元,年均增长8%。

非公有制经济成效显著。

以企业改革为契机,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4258户,注册资本16亿元,注册商标31件,总产值11.58亿元,总收入10.50亿元。

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近25万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万多人次,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1%。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抓住移民搬迁、对口支援和国家政策扶持等机遇,积极开展项目资金争取、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实施“项目强县”战略,工业主导产业、移民迁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增强了发展后劲。

全县兴建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0多个,总投资达30多亿元。

建成了古洞口一级、二级、三堆河电站和万家岭、平邑口11万KV变电站,形成了农网、城网科学匹配的电网体系,双汇肉制品加工、椰风饮品、瓦屋、白竹等磷矿、碳酸二甲酯、三聚磷酸钠、五硫化二磷、二甲基亚砜、湿法磷酸、次磷酸钠等建成投产,草苷膦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中。

三峡库区水利专项等农业项目、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水污染防治和教育卫生等一批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移民迁建成就突出。

坚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规范管理,全面完成了阶段性移民工作任务,确保了三峡工程二期和139米提前蓄水。

累计完成移民搬迁22695人,占规划搬迁人口的82%;完成农村移民搬迁安置2961人,占任务的72%,生产安置基本结束;县城和峡口集镇于2002年整体搬迁,高阳集镇迁建正在进行;工矿企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迁建结束2家,计划关闭破产55家工矿企业,已关闭破产52家,3家企业进入关破程序,安置职工5074人,占应安置数的80%;复建等级公路53公里,占复建规划数的77%,完成大型桥梁10座1683米,峡口码头建成投入营运;电力、邮电、广播电视传输功能全部恢复。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关闭、破产、解散工矿、商贸企业73家,县水泥厂等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转制”,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实行了以国库集中收付和部门预算为核心的财政四项改革,财税管理逐步规范。

实行了电力自供自管体制,基本完成了农网和城网改造。

深化农村科技服务和供销社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监管体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了农业税全免,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建立了国有土地、国有资产产权和矿产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竞价转让制度。

实施了医疗服务和药品管理分开、服务性与经营性医疗机构分开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了社会保障、行政审批、事业单位和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及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拓展了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完成了县城搬迁任务,“山水园林城、旅游文化城、生态环境城”的目标基本实现,新县城连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卫生城镇、省级文明城和省城市建设管理“楚天杯”4个奖项,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昭君故里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坚持每年实施八大交通工程,加快公路、航道、港口建设,实现了“出口二级路、联通水上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交通环境大为改善。

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电入户率达97%以上。

新修村级公路17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启动。

农村能源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全县共解决3.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1.82万人和2.6万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困难,修建基本农田2.5万亩,78%以上的村有卫生室。

电视覆盖率达96%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制定并坚持实施《兴山县可持续发展纲要》,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提高。

加强了矿产、水、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

完成森林管护224万亩,退耕还林5.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770平方公里。

库区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工程进展顺利。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发展清洁生产工艺。

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建成各类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48台套,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逐年上升,各项工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均控制在标准之内。

关闭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和高硫煤井。

新县城和峡口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纸坊河废固危险品处置场、白沙河循环锅炉建成投入使用,香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开工建设,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重点区域和流域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县城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要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实行“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

建立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了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基金积累大幅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全面落实、社会保险事业长足发展。

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相继建成,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落实了“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调整了教育布局,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教学水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大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

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

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

广播电视、通信事业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兴山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新的更高起点上,同时也面临比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更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经济的外向度,有利于我县突破性发展以磷化工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国家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政策性扶持。

湖北将磷化产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将兴发建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磷化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沪蓉北高速公路、神农架生态二级路、港口码头的建设,将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合作。

“一江两山”、“新三峡”旅游规划和宜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战略的全面实施,将对我县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起到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但是,周边地区发展态势迅猛,科技竞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发展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短期内难以有根本的改变。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压力巨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民增收难度大、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

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财政收支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

道路、水利、通信、农村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确保“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富县、项目强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兴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必须坚持项目支撑。

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导向,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大项目,着力培植高水平、大规模的县域经济增长点。

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加强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建立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基本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必须坚持和谐发展。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人置于一切发展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人们的生存、发展权,保障一切合法权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坚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奋斗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到2010年总的奋斗目标是:

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内最强、世界知名的磷化工基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走在全省山区县和三峡库区县前列,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速11%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300元,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

47:

38;完成财政收入3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以上,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年均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突出,企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体制比较完善,发展环境明显好转;自然生态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明显发展,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果,开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壮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着力抓好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强县”、“工业富县”战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竞争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适合兴山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增加值11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县内工业发展为主体,加快发展磷化、水电、食品、建材、冶炼工业,积极发展盐化工、硅化工、镁化工、钙化工,探索发展生物、医药化工。

以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的要求,高质量建设宜昌(兴山)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保康、神农架磷化工初加工工业园区、白沙河、刘草坡磷化工深加工工业园区、猇亭(兴山)磷化工精细加工工业园区、平邑口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一批国家级、世界级知名品牌安家落户,逐步形成规模和市场效应,推进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壮大磷化优势产业。

进一步举全县之力支持兴发集团做大做强。

坚持以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大高科技产品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巩固无机磷产品规模优势,扩大有机磷产品生产,突破性发展电子级产品,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实现由工业级产品向食品级、饲料级、医药级、电子级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把兴发集团建成磷化工产品工艺最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精细磷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内一流的磷化工龙头企业,把“兴发牌”建成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十一五”时期,重点抓好10万吨/年五钠、7万吨/年三氯化磷、5万吨/年草苷膦、2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2万吨/年次磷酸钠、3万吨/年碳酸二甲酯、1万吨/年二甲基亚砜等主业项目。

到2010年,产值突破5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突破2亿美元。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有序开发县内水能资源,积极参与区域水电开发,建设骨干电网,改善供电质量,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新建小水电站20座以上(含玉泉河流域),力争新增水电装机8万KW;新建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4座、改造35KV变电站3座。

进一步发挥双汇、椰风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突破性发展食品加工产业。

双汇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扩大到200万头以上,逐步提升科技含量,形成川东鄂西规模最大、品类最全、效益最好的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

建材业突出发展石材和水泥,力争年销售收入5亿元。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充分利用县内外非磷矿产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以镁矿白云石、硅矿石英砂岩、银钒矿资源系列开发为重点,着力引进以精细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硅、镁化工高新产品,大力发展硅、钙、镁等新型化工产业。

围绕石材、磷(矿)渣等资源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加工业。

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食品药品加工业。

围绕现有工业存量资源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旅游资源发展服务业。

创造条件发展银钒冶炼产业。

发展和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品主导产业群,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提升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采矿技术,加快选矿技术开发运用,统筹推进采选、矿化结合,不断提高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力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长效机制。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把建设农产品资源供应基地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加快特色农产品良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

重点发展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改造提高以柑桔为主的果茶产业,巩固壮大以烤烟为主的烟草产业,大力发展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加快发展以名贵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

五大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畜牧产业。

围绕把畜牧业培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的目标,建设年出栏优质瘦肉猪40万头、山羊10万只、肉牛5000头、出笼家禽60万只的畜牧业基地。

以生猪发展为重点,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探索发展特种养殖和水产业,兼顾发展肉牛、肉羊、肉鸡,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新畜种。

二是烟叶产业。

以榛子、黄粮、高桥、南阳4个乡镇为主,重点抓好2个3000亩、5个2000亩和8个1000亩的烤烟专业村建设,高水平建成4万亩、10万担的优质烤烟基地。

三是果茶产业。

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发展柑桔6万亩,半高山区发展茶叶3万亩,沿城(集镇)周边发展柚子、樱桃、李子、猕猴桃、石榴等小水果1万亩,果茶产业总规模达到10万亩。

四是蔬菜产业。

高山区以榛子、黄粮为重点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海拔600~800米的半高山地区以黄粮、峡口为重点发展蕨菜、朝天椒等特色山野菜2000亩;低山区以古夫、高阳为重点发展精细时令蔬菜。

蔬菜总面积10万亩,产量12万吨。

五是药材产业。

以水月寺为主产地发展乌红杂交天麻50万平方米,以峡口和古夫为重点发展柴胡、桔梗等草本药材2万亩,以高桥为重点发展杜仲、五倍子等木本药材8万亩,产量3000吨。

抓好农产品商品化处理。

扩大双汇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规模,转化生猪增值。

以椰风水果饮料加工为主,消化柑桔等水果。

积极开展蔬菜、柑桔、茶叶、药材等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新建蔬菜冷藏保鲜库2个。

新建6000m2柑桔产后处理车间,新上4条打蜡、分级、包装生产线。

榛子、黄粮、高桥、水月寺建设马铃薯初级加工生产企业,积极建设改性淀粉深加工企业。

建成1~2个药材初级加工厂。

建6000吨/年以上的渔饲料加工企业1个。

搞活农副产品市场流通。

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农民流通队伍,建立起农民直接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组建20个以上农产品销售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大户、经纪人等实用人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

开辟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立足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和内容,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系列化。

大力引进和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及畜禽新良种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新技术、农业病虫防治新农药新器械,提高成果运用率、良种覆盖率和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建立健全动植物防疫检疫、农资市场监管体系。

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每年实施农民工转移引导性培训2万人次、示范性培训转移3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38000人。

90%的农民掌握1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60%减为40%。

建立长效增收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单产和比较效益,打造农产品精品名牌,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有量21156公顷。

改革户籍和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