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568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docx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教案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课标解读]基本目标是掌握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电气化设想。

能力目标是依据上述活动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考查重点是不同政策的比较、理论上的建树和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情境激趣诱思】

“列宁”客串门卫右图是2017年的4月14日,华晨商报报道西安浑南新区一小区用《列宁与卫兵》的故事提醒居民遵守刷卡进门的制度,有效地减少了业主与门卫的摩擦的情景。

《列宁与卫兵》的故事是:

一次,列宁进斯莫尔尼宫时,门口卫兵洛班诺夫不认识列宁,一定要他按规定出示证件。

与列宁一起来的那名随从上前说出列宁身份,让卫兵立即予以放行,卫兵知道眼前这人就是列宁时,他脸红了,连声说“对不起”。

列宁亲切地对他说:

“你做得很对,任何人都要坚守制度。

【诱思探究】你从上述现象中感受到列宁怎样的品质?

【教材内容详解】

一、年轻的反叛者

1、革命理想的确立

〔1〕原因:

受车恩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影响;对哥哥革命悲剧的反思。

〔2〕主张:

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立平等的新社会。

2、早期革命活动

〔1〕在喀山大学学习时,参加反对沙皇专制政府的学生运动。

遭到流放期间,阅读了大量革命书刊。

〔2〕1893年,列宁移居彼得堡,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发动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3〕1895年,列宁前往日内瓦,会晤了俄国劳动解放社的领导人普列汉诺夫。

1895年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诺夫。

列宁民主革命思想的萌生:

中学时期萌发民主革命思想:

中学时代的列宁由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但只是一种萌芽状态。

他的哥哥因刺杀沙皇未果被处死刑,对列宁产生巨大震动,他开始阅读《资本论》等著作。

其思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提出了“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仇恨和谎言的新社会”思想主张。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

材料一P89历史纵横。

材料二P90图片17岁的列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宁”这个化名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表达了列宁怎样的革命精神?

提示:

〔1〕一方面表达了列宁高昂的革命斗志;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敢于反叛传统、追求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藐视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

例题探究

例题1中学时代的列宁就产生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主要是受〔〕

A、启蒙思想的影响B、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C、巴黎公社的影响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解析:

列宁在中学时代最早接触到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著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民主主义思想对列宁产生了重大影响;启蒙思想揭露了封建势力的腐朽,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设想,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推翻沙皇专制的民主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比较广泛。

答案:

B

二、建党活动

1、准备工作

〔1〕组织上:

①19世纪90年代中期,列宁在圣彼得堡着手建党活动,将当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统一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

②在会晤普列汉诺夫回国后,列宁同不少城市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以便把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成为一个工人政党,但不久被捕。

〔2〕理论上:

流放生活结束后,1900年底,列宁创办的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在德国出版,列宁多次撰文宣传革命理论,为建党作理论宣传。

列宁的建党准备:

19世纪80~90年代,俄国许多地区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小组,把这些分散的小组统一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成为当时最迫切的历史任务。

1895年,列宁创立了“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雏形,列宁本来设想在各地成立类似的组织。

但不久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西伯利亚,在那里列宁继续进行革命理论研究,1899年写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论述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革命的不可避免。

1900年列宁获释,并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一张机关报──《火星报》,为建党进行理论准备。

2、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

〔1〕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二大召开。

〔2〕内容:

通过了列宁领导制定的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

〔3〕结果:

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4〕意义:

标志着俄国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实质:

布尔什维克为俄文多数派之意,原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

由于该党内部在一些原那么问题上产生分歧,1905年以后发生发裂。

1912年,在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会议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将少数派孟什维克开除,成为俄国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布尔什维主义的本质核心是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明确写入党的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一个写入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这从根本上与同时期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区别开来,因此把它的出现,作为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继续和发展,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表达了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思维品质,从而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P90历史纵横。

材料二P91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墨水瓶”表达出其斗争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列宁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1〕策略性、周密处事、机智灵活。

〔2〕列宁主义是列宁理论观点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继续和发展,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例题探究

例题2“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

”这里的“新型”是指〔〕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解析:

西欧大多社会民主党迷恋议会斗争,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答案:

C

三、领导十月革命

1、进行理论创新

〔1〕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一战爆发后,列宁指出其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2〕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这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

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即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来的,它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和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表《四月提纲》:

①背景: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发表:

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意义:

《四月提纲》是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典范,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逐渐独揽大权,继续推行帝国主义战争,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也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不断激起人民群众反对。

面对继续加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现状。

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能带领人民走出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4〕写作《国家与革命》:

七月事件后,转移到国外的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领导十月革命

〔1〕进行起义准备:

七月事件后,转移到国外的列宁一边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边多次写信,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立即组织武装起义。

〔2〕领导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

第一,垄断组织在俄国经济中已起决定作用。

俄国的社会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第二,相对落后的俄国集中了各种矛盾。

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决定了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沙皇的大俄罗斯主义激起了民族矛盾。

沙俄以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沙俄的矛盾。

沙俄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也矛盾重重。

各种矛盾的集结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因而旧政权易于被摧毁。

第三,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成熟。

俄国无产阶级集中程度高,身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因而组织程度高、战斗性强。

列宁主义的指导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第四,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沙俄参加了一战,死伤和被俘人数是参战国中最多的;经济也濒于崩溃。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推进了革命的爆发。

[学思同步探究]

图文探究:

P91图片1917年4月列宁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据所学知识推断列宁这次演说的主要内容。

提示:

列宁这次演说的主要内容是号召人民起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摆脱战争灾难。

问题探究: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P92历史纵横1。

材料二P92历史纵横2。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是何时结束的?

〔2〕你对材料二中《告俄国公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是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的。

〔2〕《告俄国公民书》实质是一个宣言,宣告苏维埃接管了政府;《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那么宣告了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的施政方针。

例题探究

例题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那么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

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一次大会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二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4〕为了“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

解析:

此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理解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背景、性质、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等,准确理解材料中列宁在这段时期内对采用何种方式夺权观点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1〕方式:

和平夺权。

原因:

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2〕方式:

暴力夺权。

原因:

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3〕现象: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4〕措施: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四、巩固新生政权

1、退出一战:

列宁领导俄国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2、转移工作重心:

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七大上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始和平、创造性劳动。

3、夺取国内战争胜利:

从1918年到1920年,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俄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中去,并最终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苏维埃俄国国内革命战争:

从国内来看,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以城市中心的道路,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的是大城市,但在广阔的农村和中小城市,还有大量的封建主义及资本主义的反动残余势力有待于消灭。

而这些反动势力绝不甘心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阴谋发动叛乱和暴动,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从国际来看,出于维护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就公开武装干涉,使得这次战争具有了双重性,即既属于十月革命的继续,又属于正义的反干涉的民族解放战争。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

P81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的现象大约出现在什么时间?

可以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

发生在1918-1920年之间。

苏俄人民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列宁以领袖的感染力进一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例题探究

例题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材料中的“实行……垄断”、“禁止……贸易”等信息说明,苏维埃政权通过法令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内战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B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原因:

应对战争需要;作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直接途径。

〔2〕内容:

余粮收集制、全部企业收归国家所有、贸易国有化、食物配给制等。

〔3〕结果:

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引发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由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决定了这一时期苏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中心任务就是集中全国的人财物所有资源和力量打败反动敌人。

而经济的严重破坏,物资极度缺乏的内外交困的客观现实迫使苏维埃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全面转入战争轨道。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要紧紧抓住“战时”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方面出于战争的需要能解决战争时期军事斗争的物质需求,这是该政策最大的历史作用。

另一方面它仅仅适用于战争环境,一旦战争结束它也就过时了。

2、新经济政策

〔1〕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危机:

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表现极大不满,他们开始发生骚动和暴动;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提出了“不要共产党参加的苏维埃”口号。

〔2〕实施:

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决定实行有秩序的退却,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4〕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这两个特点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表达出“以退为进”的策略。

这里的退并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复辟,它是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

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所以根本上还是要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重视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1920年,列宁提出著名的公式,即“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4、阐述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理论:

苏联成立前后,列宁对民族问题进行了探讨;晚年,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反映出一位领袖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思考。

5、列宁逝世:

1、逝世:

1924年初,列宁病逝。

2、评价

〔1〕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

〔2〕他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

P93历史纵横。

粮食税是怎样一种政策?

苏俄为什么要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1〕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正常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政策。

〔2〕原因:

1921年初内战基本结束后,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面临严重危机;农民暴动,水兵叛乱。

例题探究

例5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21年底,列宁说:

“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卷第340页

材料二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为了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

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

——《新编苏联史》第110~112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当时苏俄实行什么政策?

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说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并解释当时苏俄实行这种政策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解析:

从材料一中的“1921年”“粮食税”等字眼不难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得前提下实行的,其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部分恢复私营企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的探索。

答案:

〔1〕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上: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工业上:

改革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

废除平均主义的事物配给制,实行按劳计酬的工资制。

〔2〕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租让制和租借制。

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因为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其目的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从而恢复农业,恢复整个国民经济,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综合探究提升】

[知识结构]

[知能整合]

1、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特点

〔1〕从理论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学说,十月革命的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2〕从革命道路方面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的发展阶段方面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4〕从革命的方式方面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政权。

例1右图为《列宁同志打扫垃圾》,请回答:

〔1〕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扫荡了哪些“垃圾”?

〔2〕列宁为俄国革命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

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扫荡了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

〔2〕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领导苏俄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等。

列宁对革命的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点评:

此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列宁的贡献,图片形象逼真,注意提高识图解图能力。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区别

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那么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例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那么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那么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说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除为了保证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变?

变化后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1〕“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规定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较有代表性的措施。

材料【一】二较为明确地指出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2〕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

材料三说明,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

〔1〕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

按共产主义原那么,依照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来调整社会生产和产品分配,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2〕变化:

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

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它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造成工农关系紧张,导致经济困难的形势进一步加剧。

苏俄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要善于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课综合演练】

1、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右图〕。

列宁当时创办该报主要是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