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565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docx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

杭州市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06434M03)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

 

浙江工业大学

临安市科学技术局

杭州市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06434M03)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

 

浙江工业大学

临安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名称: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

任务来源: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承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

临安市科学技术局

协作单位: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课题组成员:

沈国斐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杨莲芬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

赵华新临安市科学技术局经济师

倪芝青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

目录

一、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重点和关键内容研究2

1、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2

2、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3

3、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4

二、区、县(市)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研究5

1、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5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管理创新的重点9

3、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已成为科技管理创新的亮点9

4、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已成为管理创新的窗口11

5、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已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11

三、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12

1、区域发展的参与度不够13

2、科技资源的整合度不够13

3、管理重心的转移度不够14

4、科技经费的集聚度不够15

5、管理人员的开拓度不够16

四、发达国家科技管理模式比较与启示17

1、发达国家科技管理模式比较17

2、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启示19

五、县(市、区)科技管理创新的探索20

1、管理理念20

2、管理机制21

3、管理手段21

4、管理内容22

六、对策和建议23

1、增加对县(市、区)科技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23

2、进一步强化科技管理职能23

3、加快电子政务发展,促进科技管理创新24

4、真正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24

5、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5

参考文献26

区、县(市)科技管理创新调研

 

课题背景:

全党全社会瞩目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于2006年1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了。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代新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阐明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号召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强调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强调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这次大会已经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动员大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新阶段。

全国科技大会以后,科技管理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

贯彻落实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根本任务。

目前,杭州市各区、县(市)科技管理部门机构设置较齐全,但人员编制相对较少,日常工作繁忙;科技管理部门正在进行职能转变,部分事务工作已委托给中介机构,但改革力度不大、进度不快,科技管理改革工作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科技资源分配重项目等微观管理,对政策落实、营造环境等全局性管理资源投入不足;科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造成政府有限资源的低效。

贯彻落实科技工作新方针,需要理念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工作的创新。

区、县(市)科技管理是国家科技管理系统的基础,在承上启下、推进区、县(市)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重点和关键内容研究

1、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县市基层科技工作必须有更大的发展。

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指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是县市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

科技兴则县市兴。

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是促进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实力的关键之举。

科技管理工作应不断努力创新。

(1)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是由科技管理工作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科技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对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

科技管理是对科学技术这样一种人类特殊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管理,因此,具有与其他管理所不同的特点。

首先,科技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即不确定性。

由于科技活动更多的是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其工作计划或方案常常需要不断地修改变化。

其次,对科技活动的产出很难给出准确的评价和测量。

科技活动成果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很难通过定量的方法测定;同时由于其对相关事物的影响常常是个漫长而且多变的过程,很难进行完全的评价。

第三,科技活动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活动自身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和交互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变化。

科技活动各学科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渗透、影响、交叉和促进的过程。

因此,科技管理创新就是一个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重建,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进行的创新,就是要促进科技管理范式向有利于科技的创新,有利于在某些方面实现向跨越式发展方向的转变;就是要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

(2)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是由“管理”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管理,作为自然属性,如选拔人才、配置资源,即解决人、财、物问题,属于生产力;作为社会属性,如确定体制,主持分配,调节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属于生产关系。

正因为其具有二重性,因而管理创新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桥梁和纽带。

在科研单位,就是要通过管理创新,继续改革不适应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体制、制度、政策,从而解放和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创新是科研和其他创新的孵化器和催化剂。

技术革命必然引发科技管理革命,科技创新迫切要求管理创新。

只有管理层思想解放,敢于创新,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科技管理问题。

好的科技管理者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遵循科技发展规律,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扶持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和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并促进相应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被管理对象科技人员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事业才会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经济也才会有大的发展。

(3)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

科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内涵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理论思维。

对科技工作,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活动本身,生产关系就是科技管理或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理论思维就是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

科技工作的核心是开拓科技生产力,只有创新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生产力。

理论思维和生产关系集中于科技管理,对科技生产力起解放作用和保证作用。

科学技术活动是实践活动,科技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物质活动,科技管理是对科技生产力起反作用的第二性活动,它也可以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为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解放了科技生产力,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有力度的保障。

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表明,在微观层次的改革成效显著,通过科学事业费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产学研结合等改革措施,有力地改变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弊端;在宏观层次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如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与决策,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科学研究装备的建设,科技队伍核心人才的形成,科技项目的运作和调控机制等,将是21世纪初我国科技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探索的重大问题。

在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必须要上新的台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必须先行,我国科技现代化已由差距大,竞争力弱,转入到虽仍有差距,但已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竞争力的追赶阶段,要发展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在科技管理制度上实现创新。

2、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

科技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战略、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的创新,其中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科技按理创新的重点。

它是一切创新赖以进行的骨架结构和温床。

(1)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体制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体制不好,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活动就无法或难以进行;体制好,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苗头就可以自由生长,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

我国自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以市场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由此说明,体制创新是管理创新中的关键。

在体制创新上,我们就应该坚持全面推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管理体制”。

(2)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机制创新方面,重点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最宝贵的因素。

每一个科技目标的实现和创新性成果的产生,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科技活动有别于其他生产活动的最显著特点。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是管理目的,也是搞好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参与科技活动的人,从而不断激发其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集成其智慧,为科研目标的实现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激励科研人员开展有序而富有成效的科研活动,应是科技管理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3、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

深化改革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科研管理的实践相结合。

“结合”不是一句空话,结合本身就是创造,结合才能开拓创新。

“结合”必须找准“结合点”。

只有找准结合点,才能打开局面,推动事业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正是找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结合点,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和科研人员知识层次高、对外交往多的特殊性出发,县(市、区)科研管理创新的结合点是实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题制”。

研究、论证、确定结合点,抓好结合点的运行,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科技管理者始终关注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二、区、县(市)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研究

1、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工作开始摆脱就科技论科技的束缚,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着眼,从建立一个能够构成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有效互动的组织系统出发,更宏观、更系统地把握科技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从而为认识地方科技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提出了一个崭新思路。

近年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引导企业创新和创业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1)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投入是反映本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本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因素。

杭州市下属各县(市、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其他经费为补充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2005年,杭州市下属各县(市、区)共投入科技经费977130万元,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674115万元,均比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具体投入情况详见表1。

表1杭州市下属各县(市、区)2005年科技投入指标状况万元,%

科技经费

投入

相当于2004年的

科技经费投入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

企业技术开

发费支出

相当于2004年的

企业技术开发费

支出占销售收入比

上城区

6228.5

120.34

2.31

4115.7

127.81

1.48

下城区

4146.1

132.93

2.11

1472.4

96.47

1.54

江干区

6671.1

141.91

5.74

2752.4

187.51

1.54

拱墅区

3818.5

133.59

2.31

2635.0

129.97

1.18

西湖区

11024.8

137.45

5.76

2491.9

109.92

1.93

滨江区

29965.1

124.69

19.90

22582.7

130.24

7.04

萧山区

182263.7

211.56

3.10

167026.8

227.20

1.01

余杭区

60907.2

171.14

2.13

56589.2

193.75

1.04

桐庐县

8875.3

121.31

0.86

5926.3

121.93

0.45

淳安县

5087.9

164.72

0.88

2687.8

277.67

0.67

建德市

25492.7

203.87

2.58

19509.1

195.35

1.42

富阳市

55842.6

157.12

2.78

45413.7

156.05

1.15

临安市

20118.9

154.02

1.51

16358.5

157.79

0.96

数据来源:

浙江省统计局2005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2)集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

下城区,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了科技与经济全面合作协议,创建了浙大、浙工大与下城区研究生挂职锻炼实践基地,依托名校名所创建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并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先后与上海市黄浦区科委、浦东新区科技局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学习上海的先进经验,开阔思路,拓展下城科技工作的新领域;西湖区在“十五”期间,实施“接轨上海、接轨浙大”战略,抓好产学研合作示范带动,通过举办科技合作洽谈会和网上技术交易会等形式,广泛加强同上海和杭州20多所高校院所合作,解决企业的技术和项目需求:

其中南望信息、杭挂机电、达峰电子等企业分别和浙大、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发实施了一批“863计划”项目,引进省内外科技成果、项目和产品530多项,新增产值20多亿元;江干区政府则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合作共建了“浙江省大学科技园”,2005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滨江区政府与浙江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协议,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实习、软件与IC设计三大合作项目;余杭区积极拓宽产学研渠道,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

一是组织企业与大院名校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二是组织举办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三是与大院名校共建各类博士、硕士工作站,充分发挥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站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站共选拔了1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在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富阳、建德、萧山等县市区也通过各种方式,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机科院浙江分院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引进高新技术、成果项目,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科技依托,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服务为保障,拓展区域科技合作空间,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3)坚持孵化器建设管理、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和科技工作的有力举措

如上城区坚持以孵化器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由区政府投资兴建的上城区科创中心孵化场地有2.1万平方米,包括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后勤服务基地,并和经济科技园相衔接,形成了独特的“三地一园”模式,使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

上城科创中心积极打造政策、技术、资金、服务四大平台,孵化能力日渐提升。

5年来,先后孵化企业累计近百家,2005年,在孵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亿元,利税3000万元。

上城科创中心是浙江省科技厅认定的首批“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并获得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又如拱墅区以孵化高新、提升产业、优化结构、增强后劲为目标,继续做好科技创业中心政策、信息、资金、服务四大支撑,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

2005年科技创业中心孵化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5亿,上缴税金2268万元,区创业中心的孵化效益位居全市前茅。

创业中心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已通过市级验收,并被列为2005年省科技大会全省三个孵化器参观点之一。

再如西湖区,该区现有区政府办、民营企业办、科研院所办、大专院校办和个人办多种形式的孵化器,按内容分又有综合孵化器,软件专业、数字视频专业、数字娱乐专业等专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孵化器。

初步建成了西湖科技经济区块、转塘科技经济区块和浙大科技园,为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快中介机构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如西湖区,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专利代理和其它科技组织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主要举措有:

一是探索多元孵化器建设的新模式,加强对政府孵化器、高校孵化器、院所孵化器、民营企业孵化器、农业孵化器等多元孵化器的管理和指导。

二是发挥科技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与上海浦江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火炬中心、浙江信息研究院、杭州生产力促进中心、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省市科协科技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的合作,加强对各类高新企业、创新基金、攻关项目的推荐申报指导,加强对企业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登记、知识产权侵权维护等专业服务。

三是积极培育和推动技术市场发展,以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发挥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网上技术市场的作用,为企业开展科技交流、政策培训,为技术、成果、专利等交易搭建服务平台。

又如滨江区,以中介服务为依托,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该区鼓励发展技术和产权交易所、信息服务中心、专利商标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在通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画等重点产业领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鼓励建设面向应用型研究的实验室和关键产品测试中心,建立大型仪器共建共享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快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办事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人才开发中心和招商中心的建设,不断完善“四大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调控监督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

再如江干区,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着眼点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该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会力量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原则,多渠道、多模式地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并加大力度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网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载体建设。

培养一批本地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中介机构为江干科技事业服务。

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

(5)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如滨江区重新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杭高新[2005]255号),重点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人才激励等。

同时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区党委[2005]3号)、《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浙江大学全面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杭高新[2005]72号)等系列政策,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

下城区,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强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下城分市场科技经费补助办法》和《下城区软科学研究课题成果奖评审办法》等一批新的科技创新政策举措。

召开了软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和辖区内科技中介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对发展科技三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邀请省、市科技和经济等有关处室的领导和专家,为区重点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科技政策及知识产权培训。

西湖区则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同时,结合我区实际制订并实施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专利示范企业认定办法》、《关于鼓励和扶持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强化服务,建立区领导联系科技人员制度,经常走访企业,增进了解,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区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区重大决策,中长期规划等进行专家咨询。

抓住杭州市大力发展动漫、数字娱乐产业的有利时机,成功创建了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引进了35家数字娱乐企业,成为全省最大的数字娱乐集聚地。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管理创新的重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依靠科技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渐明显。

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以及高新技术推广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县(市、区)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已从原先重视项目的申报立项和谋求更多的经费资助转移到更多的重视项目研究后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含量高、高产品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上。

2005年,杭州市下属县(市、区)共获专利授权4245件,比2004年增加40.8%;05年获国家、省及市级政府奖科技成果比04年增长16.3%;05年省级及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44.91亿元,比04年增长30.44%;新产品产值率由2004年的5.68%提高到2005年的8.02%。

这些数据表明,县(市、区)科技管理更加强调对已立项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上,县(市、区)科技局采取了各种措施强化科技成果向应用、产业化转换。

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发展民营经济的目标,面向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受到好评,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因此,杭州市下属县(市、区)的一大批工业产品得到了更新,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高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强的新产品。

3、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已成为科技管理创新的亮点

科技示范对发展地域经济起到了引导、带动和支撑作用,成效显著。

以科技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蓬勃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大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效果。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增长最强劲的推动力,它以其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成为各县(市、区)着眼未来、谋求抢占经济社会制高点的主要手段。

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为龙头,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项目为抓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

各县(市、区)通过引进、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重点的一批高新产业群雏形亦开始显现。

2005年杭州市6城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11.26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54%。

如表2、3示。

表2杭州市6城区高技术产业相关指标比较

上城区

下城区

江干区

西湖区

拱墅区

滨江区

工业增加值(亿元)

115.71

18.24

37.57

29.69

45.85

64.2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1.62

2.05

4.76

12.03

11.54

47.50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1.40

11.24

12.67

40.52

25.17

7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