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45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板块。

“课文”是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从而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

单元目标:

1、本单元要求会写28个字,会认22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口语交际要按一定顺序观察,做到有条理的说出图上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4、习作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然后按顺序有条理的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单元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单元难点:

了解叙事顺序,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卓尼县柳林小学20XX年秋季学期

语文四年级备课材料签阅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题西林壁

课时

第1课时

中心备课人

段竹兰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解析与拓展

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从而引入新课。

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用前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说出:

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突破难点,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的那首《望庐山瀑布》吗?

(师生背诵。

)这首诗是写庐山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指导注意文中两条注释,学习理解题目的意思。

(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板书“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

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

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练习默写全诗

 

 

卓尼县柳林小学20XX年秋季学期

语文四年级备课材料签阅

课题

游山西村

课时

第2课时

中心备课人

段竹兰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收集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解析与拓展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自主读诗,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逐句理解古诗的含义,才能体会诗人的意境。

 

启发学生体会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

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试背古诗。

二、学习题意和节奏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

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三、学习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四、感受诗情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

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

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4、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5、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古诗和诗意。

2、默写古诗。

 

卓尼县柳林小学20XX年秋季学期

语文四年级备课材料签阅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

共2课时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时

第1课时

中心备课人

段竹兰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理。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

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解析与拓展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开阔知识面,并为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打基础。

 

自读前给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不至于盲目感。

同时解决了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的问题。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部分的学习也是本文重点所在,所以展示挂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了解它的位置、样子和颜色,为弄清它为什么会向上爬这一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笔画画,其实是检查学生对爬山虎脚的了解情况。

一、导入新课

1.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学习完第6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出示课题)

2.请大家就自己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交流有关爬山虎的知识资料。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

(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

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

那么它是怎么爬的?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卓尼县柳林小学20XX年秋季学期

语文四年级备课材料签阅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

第2课时

中心备课人

段竹兰

二次备课人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解析与拓展

通过圈点学习,使学生懂得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

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

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

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写法上的特点,了解并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顺序。

学以致用,进行趁热打铁的训练,有利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触、巴、拉、贴。

3.观察课件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4.看课件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

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

二、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

板书:

萎了

触着墙:

 板书:

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总结:

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教学板书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