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练习百题综述.docx
《模拟练习百题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练习百题综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拟练习百题综述
第一章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一.单选题
1.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车D.木匠教徒弟学手艺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4.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5.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6.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爱弥儿》D.《康德论教育》
7.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
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教育学》
8.最早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不陵节而施”等教育思想的著
作是()。
A.《论语》B.《学记》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9.“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B.《说文解字》C.《孟子》D.《四书集注》
10.《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这反映了()。
A.巩固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1.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
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
12.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指导的“三中心”是()。
A.儿童、教材、活动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D.教师、经验、教材
13.主张教育活动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三个中心的教育家()。
A.杜威B.赫尔巴特C.卢梭D.夸美纽斯
14.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和“产婆术”的学者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夸美纽斯
15.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
16.“人类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是教育造成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提出这种观点是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
17.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华生B.斯金纳C.霍尔D.孟禄
18.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19.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51年B.1958年C.1986年D.1991年
21.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国家、社会、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
这体现了小学教育的()。
A.基础性B.全面性C.全民性D.义务性
22.小学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
A.基础性B.全面性C.全民性D.义务性
23.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夸美纽斯C.斯宾塞D.赫尔巴特
24.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25.教育目的提供了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衡量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选择作用B.导向作用C.激励作用D.评价作用
26.()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2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8.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
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A.单一式B.直线式C.螺旋式D.活动式
29.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3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要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31.一位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其成长阶段处于美国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A.关注情景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生存阶段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32.教育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是对教师()方面提出的要求。
A.马列主义修养B.教育科学知识C.文化科学知识D.专业知识
3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3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今后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A.促进公平B.育人为本C.改革创新D.提高质量
35.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36.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
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景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发展阶段
37.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A.加涅B.罗森塔尔C.戴尔D.波斯纳
3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39.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40.教育研究者通过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行动研究法C.观察法D.实验法
41.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适用性广;效率高、范围广;形式灵
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
”()
A.调查法B.行动研究法C.观察法D.实验法
42.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访谈法C.历史法D.实验法
43.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是()。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定性研究D.定量研究
44.在调查研究中,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
抽样,组成一个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
45.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某一顺序排列编号,然后依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
46.按学生的年龄、性别随机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A、系统抽样B、分层抽样C.简单随机抽样D.整群抽样
47.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
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方法是()。
A.调查法B.访谈法C.观察法D.实验法
4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49.学校管理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A.管理者、管理内容、管理对象B.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对象
C.管理者、管理措施、被管理者D.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50.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沟通最直接的功能是()。
A.信息传递B.控制C.激励D.情感交流
51.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
A.校长负责制B.校务委员会制C.党支部领导制D.教工管理制
52.第一次运用“个人全面发展”概念的是()。
A.赫尔巴特B.孔德C.马克思D.洛克
5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
A.社会活动B.家庭活动C.群体活动D.个体活动
54.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撰写的著作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动物界的教育》C.《人民的教育》D.《教育学教科书》
55.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A.教育的选择性B.教育的计划性C.教育的特性D.教育的普遍性
56.“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苏霍姆林斯基B.马克思C.凯洛夫D.马卡连柯
57.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
A.基础性条件B.方向性指导C.质的规定性D.权利的决定性
5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客体B.基础C.纽带D.依据
59.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体现了教育的()。
A.社会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
60.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就说明教育具有什么()。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
6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
A.替代B.延伸C.基础D.提高
62.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未包括()。
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受尊重的权利D.自由独立的权利
6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A.保障少年儿童政治民主权利B.维护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C.成人对少年儿童应履行义务D.必须给少年儿童更好的物质生活基础
64.以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是()。
A.自然美B.科学美C.艺术美D.社会美
65.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A.智育等于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66.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A.德育B.智育C.美育D.体育
67.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阐明了美育的()。
A.直接功能B.教育功能C.间接功能D.超越性功能
68.最早将学制由“双轨制”向“分支型”转变的国家是()。
A.日本B.印度C.美国D.英国
69.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布鲁纳C.陶行知D.蔡元培
70.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教育具有()。
A.人性B.计划性C.意识性D.科学性
71.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学者是()。
A.杜威B.赫尔巴特C.沛西·能D.保罗·朗格朗
72.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教育家是()。
A.陶行知B.徐特立C.杨贤江.D.蔡元培
73.教育中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的观点属于()
A.生物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教育决定论
74.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素质教育B.终身教育C.赏识教育D.创新教育
75.世界上第一个颁布并执行义务教育令的国家是( )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76.我国现行的学制类型是()
A.单轨制B.双轨制C.多轨制D.中间型
77.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B.从事体力劳动C.接受教育D.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8.“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7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授知识B.提高成绩C.教书育人D.遵纪守法
80.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
A.学生B.环境C.社会D.教师
8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82.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条件D.教学组织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2.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3.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4.简述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5.简述教育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6.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8.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9.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0.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哪些要求?
11.简述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2.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步骤有哪些?
三.材料题
1.孙老师在二
(1)班上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设计了两项家庭作业让学生选择完成:
(1)把“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讲给自己喜欢的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作用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想一想,明天上课时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请结合材料回答一下问题:
(1)对孙老师本次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评析。
(2)谈谈“减负”与家庭作业之间的关系。
2.以往我们走进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在发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的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考试是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教师和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学习为特点。
(1)以往教育中过于强调被动学习谈谈你对被动学习的看法。
(2)新课改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
(3)新课程实施提倡怎样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研讨会上,卜老师认为: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每堂课不少于15分钟,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按教材回答问题的情况。
一到讨论时间,学生情绪高涨,山南海北什么问题都提,思维活跃,但是考试成绩仍旧上不去,这使我感到困惑。
”赵老师接着发言:
“以学生为主体,我理解不好,主体,就是当主人,说了算,教学要按学生的想法行事,那还要教师干什么?
学生爱讨论,随便瞎说,浪费课堂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考试成绩不会好。
我看教师还得有决定权,不能让学生牵着走,我是实话实说,不对处请指正。
”
试评析两位老师的意见,指出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地位。
4.这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就是我》的一个插曲。
开始,这节课先由几位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他们把自我介绍和特长展示结合在一起,或弹琴,或唱歌,或说相声,或展示电脑技术,语言流畅,充满自信。
老师也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进行了自我介绍。
在几位同学介绍完以后,老师让同学们自愿起来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
又有三位
同学起来作了介绍。
老师看没有人举手,就叫了一名同学:
“李明,你给大家介绍一下。
”随后把话筒递了过去。
李明拿着话筒,迟疑了一会,说:
“我……我嗓子不好。
”老师看到李明不愿介绍,就对其他同学说:
“我们欢迎李明给大家介绍一下,好不好?
”同学们齐声说:
“好!
”并一起鼓掌。
李明一脸不知所措的表情,停了一会,小声而快速地说了一句:
“我嗓子不好。
”并将话筒递给了老师,随即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课本中。
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又叫了一位同学介绍,之后全班同学合唱《同一首歌》。
在这一过程中,李明的头一直没有再抬起……。
使评析该案例中的师生关系。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会如何采取什么弥补的措施?
第二章学生指导
1.冬天在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
A.感觉的对比B.感觉的适应C.感觉的相互作用D.感觉的后效
2.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A.注意分配B.注意广度C.注意分散D.注意转移
3.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少了()。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D.自然消退
4.小学生通过认识乌鸦、麻雀、燕子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形式是()。
A.推理B.判断C.综合D.概念
5.“山笑水笑人欢笑”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激情D.高兴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一种()。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7.小红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爱好广泛。
这是在形容兴趣的()。
A.稳定性B.效能C.中心D.广度
8.《学记》中提出“不陵节而施”的教育原则,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互补性
9.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10.10多岁的儿童就其身体发育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这说明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11.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12.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在以下哪个阶段,儿童逐渐认识到规则可以改变,判断行为
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
()
A.前道德阶段B.后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自律道德阶段
13.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形成人的()。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4.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属于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阶段是()。
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快乐主义的定向阶段
C.“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D.普遍的道德定向阶段
15.德育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过程,这四个方面中,基础是()。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6.德育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过程,这四个方面中,德育的目的是()。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7.德育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过程,对这四方面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德育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促进四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B.德育必须遵守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
C.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材施教
D.知、情、意、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18.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换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
的关键因素是()。
A.道德认识B.道德评价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19.马卡连柯主张“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提示我们应贯彻
哪条德育原则?
()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D.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品德评价法D.实践锻炼法
21.在德育工作中,辩论、演讲等属于()。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修养指导法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D.情感陶冶法
23.小学老师采用小红花、插小红旗的方式鼓励学生诚实、助人行为。
这种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
24.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唱,仍然被知觉为同一首乐曲,这属于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5.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够判断这是哪首乐曲。
这属于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6.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来,这是知觉的什么特性?
()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7.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8.人们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看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
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9.学生上课时没有听老师讲课而是在下面集中精力看小说,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集中
30.两个学生在听报告的过程中交头接耳,互相说笑。
这属于注意的()
A.转移B.分散C.分配D.起伏
31.在上课时,一些学生并不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听讲,常常“走神”。
这属于注意的()
A.转移B.分散C.分配D.起伏
32.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儿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一会儿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
这位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A.转移B.分散C.分配D.起伏
33.司机开车时眼、耳、手、脑并用是注意的______特性的表现。
()
A.分散B.转移C.分配D.起伏
3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心二用”是可能的,这种心理特点是()。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选择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35.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
状态属于()
A.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D.无意后注意
36.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注意是既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的,这种注意叫()。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无意后注意
37.对无意注意的产生没有影响的是()。
A.刺激物的新异性B.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C.个人过去的经验D.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