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词句解释翻译翻译复习教学设计.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词句解释翻译翻译复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词句解释翻译翻译复习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词句解释翻译翻译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词句解释翻译翻译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句解释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文翻译的知识,培养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练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前面系统复习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了,好!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
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
除去必要的省略和一些无实在意义的词语,要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应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不该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
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
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说明》强调: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具体来说,主要考查:
1.积累性的:
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
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主要分为四步:
审 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切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对(对译法)
就是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该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
例: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3.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
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魏王为公子盗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而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例:
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就是勇气。
“之”:
插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也”:
表句中停顿的语气,无实义
4.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5、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
若 舍郑 以为东 道主。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道主。
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结束后 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 任命 做上卿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
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6、调(调位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包括: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译文:
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六、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音节、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
译文: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今词义变化
译文:
宝玉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④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词义变化
译文:
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作状
译文:
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动用法
译文:
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
译文:
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省略句
译文: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文:
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译文:
(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文:
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4、注意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
例如: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
5、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
①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
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③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
(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6、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
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婉指长辈去世
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译文:
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7、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
(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五、实例分析
1、翻译下面这段话: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
“不培养品德(修,指培养),不研讨学问(研:
研究,讨论。
),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徙:
迁移。
);有错误却不能改正。
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是:
指示代词,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
2、(2004年福建卷)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
“范氏富,盍已乎?
”曰:
“欲为系援①焉。
”
他日,董祁愬②于范献子曰:
“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
,曰: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
,又何请焉?
”
[注]
①系援:
(作为)绳梯攀援(上去)。
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董祁:
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愬:
抱怨
③纺:
系。
(1)范氏富,盍已乎?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解析】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译采用的是文段选句翻译形式,所给语段出自
《国语》。
这个语段叙事性强,对话较多,句式灵活,翻译时必须充分把握整体
语境。
第
(1)小题 “范氏富,盍已乎?
”
翻译: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或:
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
事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
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
“盍
”是“何不”的合音。
“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
”②实词“
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
“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
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
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
现象。
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
宾语“婚事”、“亲事”。
第
(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
翻译: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
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
“执”,本义是拘捕
、捉拿。
语文课本中有:
“被执至南”(《梅花岭记》)。
在该句中可以译做“
抓”。
“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
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
“执
”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
翻译:
(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
①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
谓语动词“欲”之前
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
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答题时,要整体感知全段文
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不可断章取义,割裂段意。
3、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1)庖(páo)丁:
名字叫丁的厨师。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解牛:
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
顶。
(3)砉(xu)然:
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4)奏:
刀向前移动。
騞(huō)然:
象声词,霍霍的,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
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
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
音节。
译文1:
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
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
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
译文2:
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皮骨和肉分离)哗哗作响,进刀时霍霍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请学生分别指出其错误,然后概括说明,指出其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句子不通。
并指出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
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错误有:
[1]"解"和"杀"意义不同;[2]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没有的;[3]"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不很明确,如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可能会好一些;[4]"一个厨师丁"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译作"一个叫丁的厨师";[5]"杀牛刀在前进",也不妥,可改为"进刀时";[6]"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应译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拍";[7]"传说中尧的乐曲"没有必要译出。
其中[1][2][7]为译得不确切、多余,[3][4][5][6]译得不明白通顺。
六、本课小结:
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七、布置作业
完成专题复习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