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445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高二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他们把颜料倒在画布上,然后用抹布将颜料擦去,最后出售他们的杰作——抹布。

”这段话描述的画家风格应该属于哪一美术流派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这表明卢梭主张

A.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是实现基本人权的前提

B.努力构建社会新秩序是实现基本人权的保障

C.社会秩序神圣不可侵犯

D.社会秩序是人的基本权利而非义务

3.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4.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5.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6.“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7.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

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可见,胡适主张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8.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

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9.此书被誉为“乌托邦”的开山之作,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神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艺术学,甚至优生学等许多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爱默生说它的价值足足抵得上一个图书馆的藏书。

此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B.老子

C.亚里士多德D.柏拉图

10.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

严复说: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中山先生曰: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材料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救国问题的不同之处是()

A.任务目标不同B.道路方法不同

C.理想信念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11.梭伦在国家机构民主化方面的改革举措有(  )

①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②创立公民大会

③以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实际权力机关

④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1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

男方到女方落户)。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①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④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3.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14.“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

”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C.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D.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1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斌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

16.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土要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

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7.“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D.孝文帝改革

18.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

汉化,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这一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

19.下列内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A.加速了北

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D.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0.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

21.在我

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君主,通过一系列的文治武功,成为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杰出帝王。

他们在位期间总有一些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意义的历史事件,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B.康乾盛世C.唐太宗和亲D.贞观之治

22.康熙帝曾说“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他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

A、只有修筑长城,才能天下太平

B、边境稳定了,统治才能巩固

C、得民心者得天下

D、皇帝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3.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市场上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24.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25.“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

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由此段描述来判断,这位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克伦威尔B.拿破仑C.华盛顿D.孙中山

26.亚里士多德被罗素誉为“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孔子被康熙尊为“万世师表”,他们在教育文化领域作出的共同贡献有()

①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②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③创立逻辑学三段论④创办学校,广收学生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7.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最确切的理解是()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者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势力

C.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自治

D.以和平的手段抗议英国殖民者的压迫

28.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29.“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幅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

A.洪秀全B.梁启超

C.孙中山D.毛泽东

30.“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这段节选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位人物之手()

A.李鸿章B.康有为

C.孙中山D.陈独秀

 

二、简答题(40分)

31.(本题11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

(2分)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

[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董仲舒)对曰:

“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

,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

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32.(本题9分)(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

——《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

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教育存在的弊端。

(3分)

(2)材料二《学制序文》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

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3.(20分)法德关系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源成为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当时的世界,煤炭和钢铁是最主要的工业材料,而法德边境富饶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

……双方都急需彼此的资源以生产更多的钢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摘自史海《法德百年恩仇》

材料二二战使欧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并几乎使世界文明遭到毁灭。

法德两国有识的政治家开始反思,在逝去的历史里,法德多次想靠挤压对手而谋求自身的发展;在战后欧洲亟需同心协力进行重建之际,原来的想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与此同时,二战结束后美苏使欧洲也成为冷战战场,这使法德感到没有自主权和安全感,“欧洲自主”的要求日益提上日程。

一些舆论呼吁两国必需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

——摘自史海《法德百年恩仇》

材料三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的《舒曼计划》

材料四1951—1993年法、德GDP增长情况图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在欧洲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分)《凡尔赛和约》有关法德两国资源的规定有哪些?

(4分)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德走向联合的原因。

(6分)

据材料三指出,舒曼为结束法德百年冲突提出的战略直接推动了欧洲哪一个组织的建立?

他认为这对未来法德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

(2分)

结合材料三、四分析,法德关系的改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

现代派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他们采用的艺术手法是荒诞、寓意,抽象的。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故选D。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西方艺术·现代主义

【名师点睛】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艺术流派应运而生。

美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形式和流派的演变,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可知,社会秩序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思想。

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它这说明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

故选C。

A、B、D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婚姻关系

4.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属于备考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战,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

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

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5.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

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

A只是“人类自我觉醒”,与题意不符,排除;B是宗教改革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是近代科学的成就,与题意不符D符合题意,为人类未来社会的蓝图进行了规划。

所以选D。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名师点睛】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人人都有理性,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而不承认神的意志。

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椐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胡适”、“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无从体现,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排除。

D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片面理解,“中体西用”无从体现,错误;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

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它猛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故C项错误;原来儒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观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代理学·儒家主张的内容

9.D

【解析】

试题分析: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认识人自己”、“知识即美德”。

强调知识的作用。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人要有美德。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提出辩证法思想。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他不仅为许多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诸多问题。

故此,欲入西学经典之门寻幽览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

排除ABC三项,故答案

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可知严复主张教育救国,“鄙人乃实行家也”可知孙中山主张革命救国,故答案选B。

严复和孙中山都是资产阶级,所以他们的任务目标、理想信念、阶级基础相同,排除AC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严复和孙中山的思想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希腊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代表性机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梭伦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故②③错误,排除ACD。

故选B,①④是梭伦改革的举措。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并心于进取”可知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奋发图强;由“秦旧俗败”可知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由“子壮则出分”可知增加了秦国的户数,增加了赋税收入。

虽然秦国的改革是让人民早分家,增加了户数,但并没有瓦解血缘宗法制度,所以私无法体现,故选C。

考点: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把“天皇重新抬出来”是为了结束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A项符合题意,正确;B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材料文字“激进的改革计划”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的措施。

资产阶级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A项符合题意,正确;清末政府的措施不能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也就起不到稳定统治的作用,更没有实现维新变法的宗旨,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故选A。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故选B。

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名师点睛】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4)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项游牧民族农耕化和C项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ABC这三项都是民族融合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主要历史作用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名师点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对这一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典型的促进民族融合的事件有民族的迁徙、民族的改革、经济文化的交往等。

自然的民族

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故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18.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