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周边新闻合集.docx
《古钱币周边新闻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钱币周边新闻合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钱币周边新闻合集
“铜元收藏1993-1996年曾经红极一时,但是1996年后价格下落进入低迷时期,直到2002年行情才再次上升。
”戴晓波说,在钱币收藏类别中,纸币和古代方孔钱一直是主项,近代铜元相对冷门;但是最近三年来市场上价位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的中档铜元“走得最好”。
2004
铜元十珍
施新彪
我国的铜元史,一般认为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创铸始,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止,历时五十年。
五十年中生产的铜元数量极其巨大,版式极为复杂,其中不乏珍贵的品种。
过去的钱币界对于中国铜元中享有盛名的大珍品,曾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它们分别为:
“安徽方孔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吉林辛丑二十个(币中的“个”字为繁体)”、“奉天中花十文”、“四川光绪当三十”、“广西光绪十文”、“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文”、“袁像大面型十文”、“哈尔滨兵舰壹分”。
其实,“十大金刚”的说法,是有欠妥当的。
且不论上列十枚铜元是否能构成中国铜元的前十名,即将有同等稀见度的其它铜元再搞它几个“十大金刚”也难以囊括。
铜元收藏鉴别
文章来源:
中华五千年
近代铜元的发行流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时间,但其数量之浩繁、种类之庞杂、版别之众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据估算,仅从1900年到1917年,全国各省铸造的当十文铜元就有320亿枚之巨。
而仅清末铜元背面的蟠龙图案版别就超过400种。
如今铜元已成为钱币收藏的一大重要门类。
但如何从数量如此巨大、种类如此繁多的铜元堆中挑选出较有收藏价值的品种,确实令大多数初涉铜元收藏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大感为难。
现简要介绍几种最为简单易学的挑选方法,希望能对初集铜元的泉友们有所助益。
①看铸造币材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黄铜元少见。
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
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
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伪造,但不甚光洁,砂眼气泡较多,边缘无齿,币身较薄,不具样币特征,不难辨识。
②看面值大小
铜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当十文铜元最为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
“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
“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民国四川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
③看铸币工艺
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
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
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
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另外,铜元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铜元值得格外留意。
其中以“光绪元宝”安徽方孔十文铜元最为罕见,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10枚,被誉为“一级大珍”。
④看是否错版
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
1.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
如将“A”写成“A”、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
2.满文错误。
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
3.正背面图案错配。
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
4.阴文图案。
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5.合背、合面铜元。
错版铜元值得关注。
⑤看是否有齿边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
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这属例外。
⑥看品相
品相被称为是“收藏品的生命”。
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
铜元的品相对铜元收藏意义尤为重大。
机制铜元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
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
品相好的铜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种,收藏价值也较高。
铜元收藏有学问。
如果仔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版别、不同省局铸造的铜元,能发现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故事,这是最吸引铜元收藏家的地方。
但现在不要说去研究铜元的收藏者不多,肯花时间去收藏不同版别、了解其中差异的藏家也不多,这与铜元市场价格一直提升缓慢有直接关系。
除了极少数铜元珍品能卖出上万元的高价外,版别少见的铜元价位徘徊在三四千元一枚,品相较好的普通品种在30~100元之间,而品相一般的普通铜元则低至2~10元一枚。
和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铜元、淘铜元相比,较低的回报率没有足够理由吸引广大藏家。
[转录]
由于晚清的光绪元宝和大清元宝均采用了各种龙形作为背面图案,且龙型变化多样,作为龙的传人,不少铜元爱好者更加偏爱清末铜元,而不是民国时期带有强烈政治意味图案的铜元。
晚清的两大类铜元涉及39个铸造省局,每个省局在铸造过程中又时常因为模具损坏自行更换,造成了版别上的混乱。
以湖北省造的铜元为例,仅龙形的细微变化就达数种之多,这些变化及铜元背面图案的混配给铜元收藏带来乐趣的同时,也令藏家大伤脑筋。
由此,出现了专门收藏好品相铜元的品相派藏家,以及不论品相好坏、不同版别均要收藏的版别派藏家。
两派收藏者可以说平分秋色。
商家为了做品相派的生意,专门挑拣出品相上好的铜元供藏家选择;版别派则会要求商家拿出所有铜元自行挑选,能否拣到漏全靠他们对铜元知识了解的多寡。
铜元不同于其他钱币,即使有参考书在手,有时候也很难判断版别,连钱币商也了解不多。
清末铜元背面龙形的版别就达400多种,什么是小版别,什么是大版别,什么是错配,什么是混配……没有学识很难达到版别派的水准。
相对而言,版别派的知识量较品相派丰富,藏品种类会更多;品相派的藏品因为保存完好,想脱手的话更容易一些。
影响铜元市场价格的因素无非是品相和版别。
版别稀少的铜元品相稍差也能卖出高价,而品相特别好的普通铜元价格也不低,两者相辅相成,选择哪一边,关键还是看收藏者的出发点如何。
但从近年铜元拍卖的总体情况来看,两枚评级相同的铜元一起参拍,往往版别少的价格更高。
因此,版别对铜元价值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这也是收藏铜元的最根本目的。
[转录]
铜元的收藏,也极具高端,每次钱币大拍都离不开铜元的珍惜品种。
在钱币收藏大系中,以自己的经历,可以预见,铜元的收藏的价值低谷和少数人群,极有可能继花钱价值发现后,再成为一个大范围的价值低谷被挖掘的钱币品种,在以往,很多钱币收藏者多以宋钱、清钱为练手为初级阶段,随着清钱的价值大幅提升,这种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很多清钱的收藏价值在逐步抬高,或者被工艺礼品消耗。
能够让新的钱币爱好者进入钱币收藏,铜元可以成为新手练习的首选,钱币市场需要新人入场,需要新的思路,新人也需要赚取收藏的乐趣和知识,铜元可以担当。
_现在在收藏市场中,成堆的铜元已经成为过去,说明市场消化的进程在加快,现在看银元和花钱的过去,谁也说不准前几年看不好的银元和花钱,现在成为赚钱的品种。
市场总是在淘汰落旧的思想、挖掘新的收藏亮点、寻找新的商机,市场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流动,特别是收藏市场,不能已个人的喜好来看待其他品种。
高端和中档钱币已经沉淀,能够让钱币市场充满活力,我想铜元和新中国的人民币也能够激活钱币市场的广泛性。
铜元珍品细细数
中国铜元,最初称铜圆,俗称铜板,产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系仿造香港铜仙而成,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
与一般的方孔铜钱不同,铜元中间无孔。
铜元面值甚多,一般最常见的是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等。
1931年,河南曾铸有一种五百文的大铜元,非常稀罕。
铜元多以红铜为材质,大小规范,制作精美,颇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铜元仅流通了50多年,苏维埃政权曾铸过镰锤交叉图案的铜币,伪满洲国、伪冀东政府也铸过铜币。
在这铜元世界里,少数铜元因试铸或发行时间短,十分罕见,其价格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一枚。
铜元收藏爱好者将铜元珍品分为“大十珍”和“小十珍”(不含解放区铜币),具体如下:
大十珍:
安徽省造九星十文开国纪念铜币、江南省造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吉林省造光绪通宝辛丑制钱二十文、哈尔滨壹分军舰图红铜币(1930年)、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文、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奉天省造光绪元宝中花十文红铜元、天津造袁世凯像大面型共和纪念十文、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文(1904年)、江西省造辛亥大汉铜币当制钱十文。
小十珍:
中心“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中心“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大清铜币中国孔双花二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山西)、中华民国双旗嘉禾伍佰文(河南)、中心“汴”字大清铜币二文。
需要提醒藏友的是,由于铜元系机制币,在钱币市场里的大多数普通铜元中没有伪品,只是一些价格在数百元以上的部分高档铜元里才发现了少量赝品,其中有真币改刻和新币仿制等形式。
而上述“大十珍”和“小十珍”多系试铸币,传世不多,市场上绝难见到。
(季粱 鑫雨)
浅说“铜元假币”的鉴别技巧
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大量假铜元充斥市场,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了大量“高档铜元”,此类铜元图像基本逼真,做工也十分精细,重量、尺寸、包浆与真币所差无几,一般的收藏者很难辨别。
那么究竟要怎样识别真假铜圆呢?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假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方法,才能有效的识别它。
一般假币通过三种方法制造:
第一种是用翻砂法制作(其中分普通翻砂和石蜡精铸两种),制造完成后手工挫边打磨,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铜币较易识别;第二种电脑做模板,一般是先在真品表面镀一层电脑能识别的金属材料(如水银等)或采用电脑三维技术,放入扫描仪中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再用计算机控制电火花打制铜模,由冲床冲压而成,此法制成的铜币较难识别,流入市场后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第三种是改刻和掘刻,这种币只要泉友对版别熟悉不难识别(市场上常见的用川版改的鄂、浙、粤等)。
本人在收藏过程中也经常碰到假币,感到尤其头疼,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发现此类铜币和真币存在一些差别。
现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也请同行指正。
一.常见假币的基本特征:
假币重量大多偏低,直径略偏大,铜色偏黑包浆不符,铜质浮松,声音尖而短(俗称”五要素”)。
二.从币的图案、文字上来看:
假币上的多数文字图案显得纤弱,有失大气,图文上总会留下败笔之处,外缘厚薄不均匀或有刀削之感,图文相对较浮浅模糊不清,使得币面相对呆板,无凹凸感,缺乏真币的神韵(见图A)。
三.从珠圈,内齿圈来看:
多数齿圈有粘连现象,有的齿圈长短不一,深浅不一,有的还出现齿圈几乎不全,形成像弱打的感觉,混淆你的视觉(见图B)。
四.从底板来看:
整个铜币略显的不够平整,可以看到一些微小起伏,多数还有毛刺粒子状和小气泡或气孔等。
有的在底板上能看到锉纹和刻刀的痕迹,但有的币需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到(见图C)。
五.包浆:
此类币包浆可谓五花八门,有七彩底光(一般用电击枪电击产生的电火花所致,或用高锰酸钾(K2MnO2)浸泡所致),有咖啡色(将币放入带色的醋盐卤液中浸上半天,拿出后不洗晾干,几天内就能生成),深褐色的厚包浆,棕花斑颜色包浆均采用颜料和胶水粘上。
有的是经火烤烟熏等方法形成。
现在市场上出现将深坑古币上刮下的绿锈,用胶水粘上。
还有更狠的,将假币深埋土中,定期向土里浇酸、醋或盐之类的液体,据我认识的一名泉友介绍,他是每天向土里撒点尿,效果非常好。
3-6个月后挖出晒干,其包浆上的药性神仙都难辨别,象此类假币最好的识别方法是用鼻子闻即能发觉异味,有的也可用橡皮搓和用针挑,方法因币而宜(见图D)。
六.流铜和暗记:
有人很注意流铜和暗记,认为那就是真币的代言。
个人认为时下造假者都是采用电脑真币扫描,流铜和暗记均被录入再现。
这一鉴别方法仅只能作为历史了(见图)。
七.打磨冲压:
有意将假铜币打磨和冲压,让币产生流通后或弱打的假象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一现象时下还比较盛行,网上和市场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币只有通过工艺图文和币的神韵来区别它(见图E)。
八.原光假币:
原光假币只有通过它的工艺图文和重量直径及神韵来对比识别它。
时下造假者正看准原光假币这个市场,大量制造这样的假币来投放市场,初识泉友切切当心(见图)。
九.粘连嵌入币:
粘连嵌入币是一眼货,没有一枚嵌入币的包浆是对的,全部偏黑,因为嵌入的另一面需要磨平,磨即会产生高温,导致原包装锈发黑。
还有就是仔细看边道,一般嵌入币比正常币略厚(见图)。
十.臆造混配:
不同省份面背混配,或不同造币厂的面背混配。
这类钱包浆基本都不对,另要细心看边道,边道如无包浆或有手工掘迹基本无真钱(见图)。
十一.气孔和边道:
翻砂制造由于手工不易控制温度,这样就会在币的表面产生气孔,温差大而铜水浇铸压力小形成气孔就大,一般翻砂币都有气孔,只是大小问题,用高倍放大镜就能看出,过去假币都在边道上采用微型锉刀将毛边修整打磨圆滑,现在发现直接将假币无规则的磕碰,造成流通碰伤的假象(见图)。
十二.改刻和掘刻:
这类币最简易的辩别方法是面部满文,还有就是特定改掘刻部位的神韵和背部英文,有的还可发觉它的刻迹,总之这类币只要细心,辩伪不难(见图)。
友情绽放花絮:
根据市场暗中了解和调查,时下高档假币的造假者80%来自八九十年代的铜币高手,曾是我们的老师前辈,然而改行不经营收藏继介入生产假币,有几位以前都和我有过交易的好友,这也是我们中国机制币界的悲哀。
现介绍部分时下最易让初识泉友吃药的假币(附常见假币图):
如何挑选近代铜元
近代铜元的发行流通虽然只有短短的30余年时间,但其数量之浩繁、种类之庞杂、版别之众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现简要介绍几种最为简单易学的挑选方法,希望能对初集铜元的泉友们有所帮助。
看铸造币材。
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黄铜元少见。
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伪造,但不甚光洁,砂眼气泡较多,边缘无齿,币身较薄,不具样币特征,不难辨识。
看面值大小。
铜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当十文铜元最为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
“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随铸随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
“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民国四川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
看铸币工艺。
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
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而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
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
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另外,铜元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铜元值得格外留意。
看是否错版。
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
1.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
如将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
2.满文错误。
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
3.正背面图案错配。
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
4.阴文图案。
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5.合背、合面铜元。
看是否有齿边。
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
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这属例外。
看品相。
品相被称为是“收藏品的生命”。
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
铜元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
①光绪元宝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
这一时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
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
这一时期各厂局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点的龙图、花式,是铜元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杂的时期。
②大清铜币时期
主要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
这一时期各地所制铜元多有大清铜币字样。
总厂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和干支纪年文字,后期则去掉“户部”,仅有干支纪年文字,各地造币均在正面中央铸一阴文省名(也有少数为阳文)以示区别。
大清铜币多系户部统一制发祖模,所以背面统一为蟠龙图,又称“大清龙”。
大清铜币中也有背水龙、坐龙等图案,但为数不多,有些还是属于面背后误配的错版。
这一时期因清廷整顿钱法,裁并造币厂,铜元品种图案大不如前。
③民国初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七年(1918)。
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
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④民国中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
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
地区性分割使铜地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也发行了铜元。
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⑤民国后期铜元
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
民国中期后几年,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
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
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
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铜元,但只是昙花一现。
至此,铜元走完了其短暂的历程,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EE00085204a.jpg(102.96KB)
2009-4-708:
58
EE00085204a.jpg(102.96KB)
2009-4-708: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