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841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docx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

第一章绪论…………………………………………………4

1.1调研背景……………………………………………………………4

1.2铜陵新村背景调查…………………………………………………5

第二章前期准备……………………………………………6

2.1调研准备……………………………………………………………6

2.2调研方法……………………………………………………………6

第三章场地及周边环境调研………………………………7

3.1区位分析……………………………………………………………7

第四章小区及周边现状调研………………………………9

4.1基地概况……………………………………………………………9

4.2小区内部结构调研…………………………………………………9

4.3小区周边环境分析…………………………………………………13

4.4小区交通环境分析…………………………………………………14

4.5小区消防疏散………………………………………………………16

第五章小区住宅楼调研分析………………………………16

5.1小区户型图史料……………………………………………………16

5.2小区住宅楼与户型现状考察………………………………………17

5.3小区住宅楼与户型分析……………………………………………19

5.4由铜陵新村到现代住宅建筑中小户型设计………………………20

第六章我国居住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20

第七章结语…………………………………………………22

以时间酿出的铜陵新村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调研报告

 

写在前面

居住区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社会制度、产生方式、科学技术、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同社会同步发展。

住区这个空间环境如同一种容器:

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或场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

而成为行为的发生器、催化剂或者可以限制和防止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而成为陶冶情操的乐园。

 

合肥工业大学2010级建筑与艺术学院

 

第一章绪论

1.1调研背景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而探讨国家历史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住区规划也不例外。

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都城居住区经历了“开放——封闭——开放”的过程。

在城市产生之前及产生初期,居住区是开放的,只是因为面向氏族集会场所、注意朝向及日照而呈现出一定的布局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分化加剧,居住区开始逐渐封闭。

西周建都城的最初目的是集中管制殷商“顽民”,唐长安达到了顶峰,封闭的坊墙,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宵禁,普通居民一律在坊内开门。

此后直至清代均以此形制。

严格管理的封闭的坊里制,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完全是按照封建统治者便于管制民众的要求而建造的,这与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相违背,因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在当下,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

随着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实施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我国现在的居住区布局主要以封闭式为主,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管理,而所谓的安全也只能是托词,真正的安全哪里需要将人们这样封闭起来的。

一道围墙将社区与外面的世界隔开,仅有的几个出入口成为交通拥堵的源头,住区与住区间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而造成浪费。

而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住区必将是走向开放与交流的。

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城的出现到封建社会城市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伴随着里坊制的产生、发展、兴盛、桎梏,人类住宅的质量、规模、材料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无不得益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创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得近代中国的住宅发展缓慢、滞后,但殖民者的入侵仍然带来了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随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住宅的发展几乎停滞。

建国以后,随着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不断扩大,大量的成片住宅出现,已基本形成了现代住宅小区的雏形。

但那时的住宅仅仅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并没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且建筑以平房为主,容积率低,环境较差,缺少人为布置的景观。

改革开放后,由于建筑产业的发展、施工工艺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层数不高的楼房开始大量涌现,其中以企业、单位集中建房为主,这时的住宅区也称为单位家属区。

但住宅区规划、房型设计等都不完善,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

进入90年代,住宅商业化的提出和房产改革的深化,使“商品房”成为时下流行的名词。

开发商们闻风而动,异军突起,房产热愈演愈烈。

进入新的世纪,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使得很多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不应求,房产大军更是如鱼得水,不断炒作,使房屋价格一路上涨,房地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之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住宅小区

1.2铜陵新村背景调查

铜陵新村建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的时期,中国的住宅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正向走动,集中型城市化以最初形态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管是单中心结构还是多中心结构,它都以它的中心环状发散出去,从而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

商业服务集中地、交通线路集中地等地方基本就是每个城市的中心地。

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向城市边缘地方(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进军是不可避免的。

铜陵新村的位置比较靠近市区,处于合肥的东二环范围以内,到市区的车程很近,但是考虑到这个小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建的小区,再加上周边的经济气象,因此猜测当时铜陵新村也是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

在城市边缘选址建设居住区首先带来了环境上的优势。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内城区表现出明显的居住外迁趋势。

在边缘区大片开发居住新区,既可依托主城区节省相关投资,又能大范围统一规划,相对内城区而言,拆迁改造的任务要小得多。

由市中心区外迁至此的居民通常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外来经济成分也倾向于在边缘区兴建居住新区,因为这样做便于与生产企业协调安排,其投资也比在内城区搞成片的居住区要少得多。

从综合环境质量来看,边缘区通常高于市中心区,前者噪声较小,空气清新,有足够大的面积来配置园林绿地,而且,这里的交通阻塞要较后者少得多。

边缘区在开发过程中,一般都建造一条乃至数条贯串其境的大流量交通干线,此交通干线从外围环绕全城并连结由市中心区向外辐射的各条交通干线,从而全方位沟通了城市外围的交通运输,使城市不同地域的交通可达性明显改善。

借助于收费、发放市区车辆通行证等方式,使过境交通不必再穿越市中心区而仅绕行边缘区的环城干线即可,同时将一部分车流转移到外城区,这样就能大大缓解内城区的交通拥挤状况。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规划实践表明,修建大流量环城线是克服市中心区交通阻塞困难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第二章前期准备

2.1调研准备

1.收集资料: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住宅小区的的资料,如各种图纸、户型图、论文等。

2.分析资料:

找出各小区的特色,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并且资料相对齐全的小区,作为调研对象,并制定调研计划、行程、制作调查问卷等。

3.工具准备:

相机、卷尺、笔记本、绘图纸、铅笔、钢笔、录音笔。

4.实地调研:

实地走访选定的小区,并通过事先制定好的调研计划展开调研。

并实际测得一些之前没能得到的数据。

2.2调研方法

1.访谈——通过与住户交谈,了解住户在住宅使用中的感受和意见,包括生活习惯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使用和设备设置,对套型的满意与不满之处,对套型设计的改进意见等。

2.问卷调查——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的问卷,向住户了解其家庭结构,对各个空间的需求与利用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问卷调查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访谈同时进行。

3.实测——通过实测,了解住户的家庭尺寸,家具布置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自行装修对住宅空间的改造等情况。

4.拍照——可以作为实测的重要辅助手段,详细记录各种细节。

如柜内的储藏情况、设备布局与使用情况、水管电路开关插座改建的位置等等。

5.观察——在现场观察到的一些引起调查者注意的情况,可以当时或在访谈之后记录、整理出来。

6.绘图——通过实际测量绘制出各房间的平面图及室内家具布置、管线位置等,标明尺寸、名称。

7.后期整理——返回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图纸、照片等材料,绘制出准确的平面图,并整理出调研报告。

 

第三章场地及周边环境调研

3.1区位分析

铜陵新村居住区隶属于合肥市的瑶海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统建住宅区。

具体位置位于合肥市东郊工业区,西通铜陵路、北近长江东路,临近片塘路、南抵长江东大街、东接肥东路。

北边有市第二人民医院,南边有同仁关怀医院两座医院可以提供卫生救助,而周边也有从小学到高中的四所学校,而在铜陵新村的内部也有铜陵新村幼儿园,可以说配置十分的完善。

铜陵新村内部就有很长的一条商业街,商业气氛浓厚,周边的小区外围也有一圈小的店面形成自给的小商圈,周边有合肥汽车站和汽车东站,人流杂乱但是小商铺比比皆是,同时在距离10分钟车程的范围内便是孝肃桥万达广场,形成集聚效应。

东边就有花冲公园和花冲大剧院。

花冲公园现有面积165亩,水面20余亩。

现有各类树木计2.6万株,草坪2.18万平方米,目前是瑶海区一块较完善的市级园林绿地。

西边临近的是三里街社区活动中心,同时还有瑶海区政府、万达广场和大东门,这些的区域人流量以及车流量人文环境十分丰富。

第四章小区及周边现状调研

4.1基地概况

该基地占地31.75公顷,在该区总体规划之前,已有不少住宅相继建成,所以是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住宅建筑21.7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2.4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为18700人。

铜陵新村的道路用地面积比较小,无论是组团路还是宅前路的尺度都比较小。

铜陵新村的整体高程极低,大部分低于城市干道的高程,而且没有看到特别有效的排水设施,这是我们比较在意的地方。

可以想象在大雨降至时,这里会遇到什么困境。

 

重点规划区内居住用地占61.7%,公共用地占21.1%,道路用地10.1%,绿化用地占7.1%,居住建筑总面积12.94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净密度1.4万平方米/公顷,居住建筑面积和毛密度0.87万平方米/公顷,居住建筑密度26.6%,人口净密度1205人/公顷,平均层数5.6层。

4.2小区内部结构调研

在规划建设这个小区的时候,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现在有极大差异。

当时铜陵新村的居住建筑、道路系统、绿地等统筹规划时是以“使用、经济、美观”为建筑原则的,而且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将其设计成开放式的小区,小区的大小入口加在一起就有将近10个,而且没有专人看守,居住者和外人均可以自由出入。

出入口开启的某些组团路尺度已经无法承受现代出行方式的需求。

同时,小区路过小使得组团分隔不明确。

经过观察我们认为该小区分为3个组团。

其中一条较大的小区路为南陵路,更是兼有菜市场的功能,大小商店聚集,使用人群也是鱼龙混杂,给人不安全感。

小区中的配套设施和集会节点都比较少。

铜陵新村内的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小区内的铜陵新村幼儿园在今年就停办拆迁。

一些小花园仅有孤零零的健身器械,使用的人不多。

这还是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带来的问题。

铜陵新村的使用人群年龄比较大,它的环境尺度小,而且现代娱乐设施不多,满足不了年轻人的生活需求也不太能满足儿童玩耍的空间需求,这里几乎成为了一所大型的中老年人养老院。

老年人在白天就聚集在小花园里,做点小买卖贴补家用或者打发时间。

晚上要出来的机会就没有了,因为铜陵新村中极少设置路灯或者空地的照明灯。

这不仅使得夜晚出入不方便、减少了夜晚人群互动的可能性,也给治安造成了困扰。

小区中的停车场并未单独设置。

当初规划设计时,私家车的使用还并不普遍,只有自行车棚的考虑,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了小区在这些年中为了解决停车问题而做的一些调整。

他们将宅间的空间用透水砖创造一个新的范围用于停放私家车,但是当时预留的空间尺度过小,后期更动的空间有限,有些车只能停在小区路边,西侧的住户更加拥挤,只能将车停在铜陵路的人行道上,特别影响街道景观和街道正常使用。

东侧住户的困扰则更多,从一个当地人的评论中就能体会到。

“铜陵新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小区,越来越跟这个城市的节奏不符了,住在这里的居民要忍受着夏天垃圾的恶臭,南陵路菜市场的嘈杂,开放式小区的不安全,一路之隔的肥东路那边却早就改善了。

希望政府多关注这边的百姓。

”被中高档新住宅小区包围下的铜陵新村因为公共设施已经当时设计的预想失误,已经导致了多年卫生、噪声、治安等方面的问题。

该小区未对地下空间进行利用,防空和停车空间都不足。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车辆停在东路的两旁,阻碍到了交通流线,虽然小区内部有设置停车位,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停车位还是不够。

绿化空间主要分布在集会小花园、宅前路缘。

小花园中的绿化形式也比较单调,只有若干高大树木和小块草坪,没有设置花朵等景观美化小品。

铜陵新村花园的主要绿化植物有390种,隶属于96科240属,其中乡土种157种、国外引进种53种、国内引进种180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0.26%、13.59%、46.15%,以引进种为主体,乡土种略显不足。

植物生活型组成是乔木137种、灌木109种、藤本18种、竹类14种、棕榈类29种、草本83种。

铜陵新村花园应用的植物种类偏少,以灌木生活型为主,灌木种数远远大于其他植物种类。

该小区以“乔-灌-草”结构为主。

通过对该小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3个不同层次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不同群落其不同层次的Patrick指数S的差异较大,其中乔木层Patrick指数S主要集中在1~2,灌木层主要集中在3~9,草本层集中在10~22.同时,不同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da、D、J指数均反应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随着Patrick丰富度指数S增大而增加。

小区内植物景观透着一股深沉的味道,散发出陈旧的气息,尤其是一些墙上满满的爬山虎,年代感十足,在植物配置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突出生态效益.在景观设计以及植物造景上注意多样性,特别是在植物组合上,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合理组合,以及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搭配等都充分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

整个小区以香樟、规划银星等为基调书中,合理配置观叶赏花乔木,点缀色叶、花、灌木以及地被草坪植物,并结合景石,铺地、园路、园林等建筑小品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的绿色空间,与整个小区共同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景色优美、休闲自然的人居环境。

植物材料上,充分利用了当

地优势书中,考虑了生物的多样性,以常绿树为主,常绿与落叶搭配比例桥当,以增加绿量,整个小区芳草茵茵,疏密有致,点缀其间。

入口的景观建筑与模纹花坛行程的绝佳对景是该小区的视觉焦点之一,在道路的中轴线上布置长方形的花坛,规则的种植规划,下面终止金森女贞、红枫等观花、色叶植物,别有一番韵味。

桂花行植引导人们视线自然往中心过度,小型的休息场所也位于中轴线上,与垂枝型的迎春相呼应,自然生动活泼。

道路两侧采用质感不同的常绿乔灌木,银杏、广玉兰、南天竹、茶花、金森女贞等规则式栽植,利用质感的差异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不同感受。

这个职务空间的构建是用常绿树限定空间高度,抵触种低矮的地被,加强了高差的对比,创设了高低起伏的地形。

位于道路高度以下,雨天排水成为铜陵新村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整个小区内部主要干道的排水口和水篦的设置位置,发现沿同心路向东走进小区中心,在大门入口处,同心路中段以及同心路与小区道路交叉口右转处设置有三个窨井盖,在同心路末端设置了排水沟,路两侧路沿分段设置了排水口,但是也出现下雨时道路积水可能向居民家中漫延的问题,因为历史原因,小区入口处几栋单元一层高度均低于同心路,导致雨水外散流入居民家中。

4.3小区周边环境分析

我们对铜陵新村的周边环境及设施进行了一个统计,整合成了下表:

“城中村”便是铜陵新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最贴切的表述。

周边小区及其配套设施的设置在服务于自身的同时也为铜陵新村的住户提供了服务。

铜陵新村作为一个老旧小区,其周围地块因为新楼盘的陆续开发配套设施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由于小区内老年人住户占比高,消费力较弱,导致除南陵路沿线外,配套设施大多距离小区内部较远,小区周边配套设施见图(以小区内部大志愿服务广场为中心,500m半径范围内)。

铜陵新村的西侧临铜陵路及高架,有一定的噪声影响,南侧有万泰花园阻挡,几乎没有噪音污染。

东侧肥东路虽然是干道,但是使用的频率并没有铜陵路高,所以声环境质量算比较优质,北侧是低矮住房和商铺,声环境质量低,视觉质量也不好。

该小区住宅的内部居住环境我们无法进入参观,但是外部生活环境已经是大问题了。

空间环境上,私密、半私密及公共空间的分隔不明显,几乎没有半私密空间,环境质量较差。

空气环境上,由于我们是冬季进行调研,评论中的垃圾恶臭问题我们没有直接地体会到,垃圾收集做得比较到位,不过小区中拥有菜市场确实有极大可能造成这种影响。

声环境上也是因为菜市场而导致东侧质量不好,而且未有任何的防噪措施。

热环境未有机会体会。

光环境上基本满足。

因为建筑高度偏低,住区与其他高层小区间都有城市干道的隔离,所以对光照几乎没有影响。

只是在夜间照明上有缺陷。

视觉环境上,目前的建筑色彩比较暗淡,甚至发黑,几乎没有当初规划设计时所想要达到的美观了。

生态环境上,没有“绿色”生态技术与节能建材的应用或太阳能的应用。

邻里和社会环境,老人集会休闲,显得悠闲舒适,但是治安不太好,居民文化水平和修养一般。

4.4小区交通环境分析

西侧、南侧面临城市道路主干道,主要出入口为设置于铜陵路的铜陵新村西大门,西门设计宽度6.8m,允许车辆出入,西大门沿铜陵路迅速引入小区内主干道同心路。

南侧出入口设置于长江东大街与小区内道路南陵路交叉口,允许车辆通行,设计宽度与南陵路同宽,约5.7m,双向允许车辆出入,作为区内车辆与周围交通联系主要出入口之一。

小区组团二的东侧临南陵路,布置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小门,方便居民步行出入,禁止车辆通行,宽度均在3m以内,布置方式1、5、6号门为圆形门,宽度2.1m,2、3、4号门为钢筋混凝土柱围合而成,4号门最窄,仅容两人通过。

北侧为小区级道路片塘路和南陵路交叉口,出口宽度与南陵路同宽,允许车辆通行。

铜陵新村位于长江东大街南北两侧,主体在北侧,部分建筑位于大街南侧,全区位于铜陵路高架以东,北至片塘路,西至肥东路。

城市快速道路,设有中央分隔带,六车道,沥青砼路面,全部采用立体交叉控制出入,

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道路,全线位于铜陵新村以西。

1.城市主干道:

长江东大街

路幅为46米,双向8车道,沥青砼路面,城市主干道,全线东西向贯穿铜陵新村。

2.城市支路:

片塘路、南陵路

片塘路全线位于铜陵新村以北,小区级道路,允许车辆进出,宽度5.1m

南陵路南北向贯穿铜陵新村东部,小区级道路,允许车辆驶入,宽度5.7m

3.小区路:

同心路、南陵路等

同心路东西向贯穿铜陵新村西部,小区级道路,允许车辆驶入,宽度6m,终点位于小区中心地带的志愿服务广场和景观小品

4.组团路和宅前路。

铜陵新村的道路宽度几乎没有达到现行的规范要求。

而且人车流线几乎不分离。

狭窄的人行道也被停车使用。

4.5小区消防疏散

因铜陵新村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已成为危房,且小区防火防灾设施差,区内老人较多,因此道路疏散问题是研究铜陵新村的规划布局的重点,整个小区的道路疏散示意图如下:

整个小区通过原有的几个志愿服务广场这些居民集中点来引导和疏散人流,几个志愿服务广场分布相对分散,其中以同心路引入的小区中心志愿服务广场面积最大,设置有景观小品、健身设施器材、纳凉点,周围布置绿化,我们调研过程中,小区老人大部分聚集于此,打牌聊天,生活气息浓郁,且作为疏散点面积大小适宜,位置距离各栋适中。

第五章小区住宅楼调研分析

5.1小区户型图史料

铜陵新村内的住宅大多数是5,6层的多层住宅,属于8,90年代的小区。

文献数据获得住宅原始类型分为4种,但是和实际考察情况有点偏差,由于是多层住宅,交通体并没有电梯。

5.2小区住宅楼与户型现状考查

在我们的调研期间发现,这里每个住宅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设计者在设计时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因此,居民楼的样式多变。

小区里面有带坡屋顶的多层住宅,也有跃层的低层住宅,还有平屋顶女儿墙的多层住宅。

虽然样式多样但是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却并不是特别的好,身处其中,感觉非常的杂乱,识别性不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

可能是因为小区建成的时间很长,小区内的居民或多或少的都有对自己的房子进行了改造,我们看到了又很多后来加建的飘窗,还有一些围合结构也可以看出是居民们自己修筑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铜陵新村在一些方面上可以说已经不是刚刚建成的铜陵新村了。

铜陵新村内的住宅大多数是5,6层的多层住宅,属于8,90年代的小区。

技术指标

户型A

户型B

户型C

两室两厅一卫

三室两厅一卫

两室一厅一卫

主卧

13.9㎡

14.4㎡

14.2㎡

次卧

9.36㎡

11.2/11.4㎡

10.3㎡

起居室

14.04㎡

15㎡

15.5㎡

餐厅

13.65㎡

8.7㎡

阳台

6.84㎡

7.2㎡

3.2㎡

卫生间

4.83㎡

5.51㎡

4.80㎡

厨房

8.36㎡

5.51㎡

5.48㎡

套内使用面

67.56㎡

75.32㎡

41.8㎡

套型建筑面积

80.56㎡

88.32㎡

54.8㎡

我们通过实地测量得到了小区内部部分户型的数据,如下表:

5.3小区住宅楼与户型分析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城市住宅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住宅面积比起以往有所增加,“一户一套房”成为这时的居住目标,出现了“小方厅”型的套型,初步做到了“餐寝分离”。

套型使用面积一般为40~70㎡,铜陵新村中的套型面积多为70㎡、60㎡,40㎡三种,套型功能布置一样,只是进深有所变化。

属于80年代的典型代表。

卧室:

80年代在套型中住宅面积有限情况下,人们优先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休息,表现在套型中重视卧室空间,起居休息都在卧室内进行,所以主次卧室使用面积在套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约14.5㎡,在现在也属于比较大的卧室了,大卧室成为当时的标准。

卧室入口属于串联穿越式,私密性差,影响到各自对房间的使用,现在居民对户型改造后基本改变了这种房间入口形式。

方厅:

即餐厅。

设计独立的餐厅,使得“餐厅”得以分离,是人们生活改善的表现。

对比现在的餐厅,方厅的面积也属于较大的标准,这主要是方厅除了进餐外,还兼作会客用,所以使用面积较大,而现在的餐厅仅作为就餐使用,会客则在起居室解决。

方厅没有对外的窗户,只能从厨房获得间接采光,采光条件差。

个人分析可能与当时的规范不完善和一些技术条件的限制所导致的。

卫生间:

厨房、卫生间受住宅面积的限制,在套型各空间中属于次要的地位,面积较小,并且没有卧室卫生间。

与现在的卫生间相比的尺寸和面积都远远不足,无法放下现代的卫浴设施。

由于年久,大板结构在卫生间和厨房等潮湿的空间损坏最严重(墙板开裂、漏水、

水管爆裂等),是居民抱怨最多的问题。

所以,对于卫生间的设计我们再现代要尤其重视,因为这是和我们起居生活息息相关的。

只有良好舒适的生活设施,才能使居住者得到真正的住宅空间享受。

阳台:

阳台使用面积与现在相仿,但阳台总面积远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