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题为象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x
《化题为象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题为象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题为象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化题为象”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应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这个主阵地,根据语文学科“形象思维规律”的特点,通过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和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发现并积累文中的“象”,通过感悟,亲近作者的思想,体味作者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形象思维;写作能力
一、撰写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现状分析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披着新课标的外衣,上着传统的语文课。
老师如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一般,把活生生的、充满情感的文章放到解剖台上去肢解,告诉学生这是伏笔,那是过渡,这是主旨,那是段意,不满怀情感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甚至是把文章弄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不闻琅琅读书声;学生则是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不思考、不联想、不想象,思路狭窄,文章干巴巴,枯燥无味。
这样的课堂,学生收获甚少;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难有学习的快乐。
长此以往,圣人留给我们的“诲人不倦”到我们手中变成了“毁”人不倦!
对此,中学语文教材总编辑顾振彪先生曾说:
“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悲哀,更是语文老师的悲哀。
”
很多语文老师信奉“大语文”观念,提倡学生广泛阅读,认为学生只要广泛涉猎,语文自然就能学好,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所以,当学生的作文不理想时,都一味地责备他们阅读量太小。
但较长时间后,很多老师也遗憾地发现阅读量较大的学生作文也依然是“空洞无物”,作文水平并无多大改观。
可见,扩大阅读量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充分条件。
2.概念界定
化题为象,“题”指抽象的作文话题,“象”指形象的作文材料。
用生动形象的材料阐释抽象作文题目的方法称之为“化题为象”。
3.实践意义
本论文将破除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将打破常规的阅读教学面面俱到的形式,舍弃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摆脱匠气,没有固定的程式,抛开“教参”,尊重自我。
通过自主阅读式、活动式、探究式等崭新的课型,学生或作慷慨激昂的演讲,或营造如临其境的氛围,或行民主平等的讨论,课堂上有热烈的探讨,作文中有迭出的佳句,考场外有喜悦的笑容。
二、本论文对阅读教学课堂的创新
1.创新的目的
当老师找到阅读教学和学生写作之间的那一条路或那一座桥时,学生必能通过这条路或这座桥到达自己写作的成功彼岸。
这条路或这座桥就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的新课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更多的是要对课型进行创新。
经过对课型进行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总的表现出如下特点:
语言训练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教师精要指导,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
2.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创新
(1)朗读课型
主要用于名家名篇、文学作品的教学。
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课文的精妙之处。
(2)诵读课型
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的教学。
其任务是降低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
(3)文学欣赏课型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
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主要方面下工夫。
(4)积累课型
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对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在这一点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试用修订版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反复多次提到了“积累”,甚至在大纲第四节《教学评估》中也说到:
“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
如此强调语文教学中的“积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讲,此次的试用修订版是空前的,落实“积累”二字,又必然地会表现在相应的课型上。
三、本论文已取得的成果
1.“化题为象”之“象”的选择和化“象”方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要解决学生没什么可写的问题,就要让学生发现语文教科书这个宝藏,要让学生发现语文教科书这个宝藏,就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形象的材料。
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笔者采用文学欣赏课型和积累课型,在阅读教学中找准斯科特他们的英雄本色,便舍弃其他方面,就讲对他们英雄主义的认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把题目中抽象的“伟大”二字化为一个个形象的画面,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冷冷冰雪中傲然独行的身影常在学生脑中闪现,他们的勇毅、他们的执著、他们的友谊,都会成为学生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深深打动了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会认为他们的伟大取决于他们的执著,有人会认为他们的伟大取决于他们的选择,有人会认为他们的伟大取决于他们的患难与共……
在一次以“选择”为话题的考试中,一位学生写下了下面这篇作文。
伟大的选择
“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能吃苦耐劳、互帮互助,并一如既往,能以坚韧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的精神”,斯科特绝命书中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心。
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冷冷冰雪中傲然独行的身影常在我脑中闪现,我总想他们的悲剧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选择的伟大。
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历尽千辛万苦和无尽的痛苦烦恼,可梦想就在要实现的那一刻被无情的打破了。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的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但是无人作证,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阿蒙森来过!
他们完全可以将这已有的一切付之一炬,然后插上联合王国的国旗。
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选择了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事业作证,哪怕这一事业是他们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诚实和虚伪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你说这种选择不伟大吗?
带着失败的返程中,环境愈之恶劣,埃文斯的身体变得异常虚弱并精神失常,不幸成为队友前行的负担。
是带上还是抛弃他,将他弃之荒原?
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多扶一程就多一份危险;食物是如此的少,多带一人就多一个口粮。
虽然埃文斯最后还是离战友而去,但他是带着战友的体温而去的!
在友情和生存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前者,难道这种选择还不够伟大吗?
选择还在继续,当奥茨实在无力再走时,头脑清醒的他,毅然选择了死亡。
在狂风暴雨中,在队友的不舍中,他一人像英雄似的独自向死神走去。
当斯科特知道生存无望时,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选择了给亲人留下自己无悔的心声。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你说,如果这些选择还不够伟大,那么还有什么选择才够伟大?
虽然斯科特他们最终留给我们的还是悲剧,然而,每当我面对他们在这次悲剧中的一次次选择时,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精神荡涤着!
我常想:
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能像斯科特他们一样作出那样的选择,这何尝又不是喜剧呢?
用一个形象的材料展示一个抽象的话题,这个材料正是课堂的一个“积淀”。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一直都在绷着神经,把考场作文想得太神秘、太玄乎。
这样一来,反而使我们忽略,甚至是遗忘了一些近在眼前的东西,特别是像语文课本这样的“宝藏”。
也正是它的成功提醒我们:
作文,别忘了语文课本。
(2)关注时政,关注生活
阅读教学,不一定只是针对书本,它有更广泛的空间。
一次,学生在《青年时报》上看到一篇殷雪梅老师事迹报告的文章,我便组织学生进行了朗读学习,殷雪梅老师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学生,我
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
她为什么感动了你?
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
又引起了哪些方面的深思?
学生感触颇多,感悟很深。
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下了这篇文章。
殷老师,一路走好
一辆辆汽车从街上缓缓驶过,车上放满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花圈。
白花纯似雪,更似殷雪梅老师的心。
车身上挂满了横幅,“我们的殷老师,一路走好!
”“永恒的瞬间”等等。
车的最前上方挂着殷老师的巨幅照片,她眼睛平视,脸含微笑,带着一种平静,带着一种从容。
车内的人们头戴白纱,泪流满面,有的甚至忍不住抱头痛哭。
街道的两旁站满了人,有的低着头,泣不成声,挥泪送别殷老师。
一群孩子手持自己书写的横幅“殷老师,我们爱你”一边哭泣,一边追赶着灵车。
是的,又有谁忍心让这么一位好老师就这样匆匆而去呢?
人们无法忘记7天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3月31日下午,殷老师带着学生观看革命传统的教育片。
她一边喊着前面的学生慢些,注意队行;一边唤着后面学生跟上,没有谁知道死神已悄悄来到殷老师的身边。
当学生准备穿过马路,走向对面的剧院时,一辆黑色轿车飞驰而来,一名老师急忙示意停车,然小轿车丝毫没有减速,六个正穿马路的学生的生命悬于一线。
危急中,殷老师张开双臂,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自己的学生,将走在马路中央的学生推到了路旁,小轿车从学生队伍的空隙处飞驰而去,只听见“嘭”一声巨响,殷老师被撞到了25米的远方……
就这样,在匆匆中,殷老师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全程。
留下亲人的依依不舍,留下学生的无限思念,也留给十万群众挥泪的送别。
每当我想起这幅画面,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了学生的生命,舍生而取义,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
为了祖国,为了他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不是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吗?
万里长空,师魂永存!
殷老师,一路走好!
(3)学生自主探究的火花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我没有做太多的讲解,没有把他的悲剧简单地归结为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和封建礼教制度的摧残的结果,而是用一个“假如我是孔乙己”的总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形成自己的思想,结果他们不但有“象”,而且能想象“象”。
有学生在整理大家的发言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认清自己,寻找幸福
又一次拿起了《孔乙己》,当看到孔乙己涨红脸,绽出青筋,说出那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的时候,我又难以平静了,我甚至为孔乙己难过。
因为他一辈子只认识到功名的重要,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却没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更没有认识自己,认清自己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真正应该认识清楚的东西,孔乙己并未认清;真正应该追寻的幸福,孔乙己并没有去追寻。
就这样,一些本不属于他的苦痛却不断向他袭来,而那些本属于他的幸福却离他越来越远。
为什么不停下追求世俗功名的脚步,好好认识一下自己呢?
我不知道,我只能对书遗憾。
有了遗憾,就会追求心中的完美。
我经常幻想假使我能进出书本,假使我就是孔乙己,我要对自己说:
“冷静些,孔乙己!
看清楚自己,看看你高大的身材,有力的双手,一手的好字,有谁能挡住你追求幸福的脚步!
”
假使我是孔乙己,我会看清自己,不再为功名所累,“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凭自己优秀的条件去做一个戍守边疆的
军人。
假使我是孔乙己,我会看清自己,远离浊世,像陶渊明一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假使我是孔乙己,我会看清自己,用自己一手的好字,为乡人抄书写字;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孩子读书明理。
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而决不“好吃懒做”,甚至行一些“苟且之事”。
可是,这一切终究是我的幻想,我不是孔乙己,孔乙己也无法听到我的话。
他已经被封建礼教束缚住了,更被自己内心的功名及虚荣束缚住了,他早已认不清自己,最终,他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真想对他说:
“孔乙己,快认清自己,去寻找属于你的幸福吧!
”
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给作文教学吹来了“春风”,随着探索研究的深入,“象”的选择内容也定会越来越丰富。
(4)学生自己的自留地
自留地就是学生平时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