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学研究课题.docx
《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学研究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学研究课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学研究课题
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学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报告题目:
关于审计质量管理的
实践和思考
立项批准号:
07SSK02022
执行单位:
上海市金山区审计局
项目负责人:
龚宗德
完成时间:
二○○七年十二月
《关于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长:
龚宗德
副组长:
王岳龙
组员:
许士杰、潘浩、王连中、戴凌辉
执笔:
潘浩
关于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定程序运作,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审计质量管理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文论述了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分析了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和重点,总结了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
审计质量管理实践和思考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现状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
1、广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
2、狭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
1、审计质量风险意识不够强烈
2、审计质量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3、审计质量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4、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适应
5、审计技术手段利用不够充分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和重点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
1、审计主体的质量管理
2、审计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
3、审计业务工作的质量管理
4、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重点
1、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2、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3、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
三、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
1、不断完善制度,逐步加强审计质量的内部控制
2、狠抓学习培训,逐步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注重硬件投入,逐步提高审计管理的技术水平
4、突出重点环节,逐步强化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
1、观念创新,提高对实施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2、制度创新,坚持把握好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几个原则
3、思维创新,重视实施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它关乎审计形象,体现审计价值,决定审计工作成败,集中反映审计监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未来和发展。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机关追求的永恒目标,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级审计机关极其重要的审计管理活动。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现状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
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定程序运作,以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审计质量管理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1、广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
广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而制定的总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
(1)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应当严格按照审计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审计过程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应以正直、诚实的品质,严谨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业务本领从事审计工作,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
(2)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计划应当紧紧围绕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编制,体现审计项目计划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根据年度审计目标进行确定,对应当实施的项目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以避免审计风险。
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后,必须上报有关部门审核,最终形成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同时,还要建立审计计划执行进度报告制度,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审计计划真正得到落实。
(3)专业的审计人员。
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与审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以满足完成各项审计任务的要求。
同时,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系,实行审计执业资格制度。
(4)完善的审计准则规范体系。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准则来开展审计,用审计准则来约束审计行为,确保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有效落实。
2、狭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
狭义上的审计质量管理是指为使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按已拟定的总体审计计划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项目审计质量管理。
项目审计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项目审计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
项目审计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1)审计方案的制定。
审计方案是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分为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和组织分工以及工作措施,它是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用于指导审计人员执行所有的审计程序。
(2)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
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核,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
(3)项目复核。
复核机构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
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项目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对调整的审计事项是否按权限履行了相应的程序;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审计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是否恰当。
(4)监督与考核。
加强审计过程的监督与考核,使所有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审计准则及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
这是项目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明确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确定的审计目标。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
审计质量管理作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现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视,特别是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出台以来,各级审计机关都在按照该办法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贯彻落实,主动探索实践,制定了很多较为实际的质量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但从审计质量全面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来看,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审计质量管理风险意识不够强烈
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和任务逐渐增多。
部分审计机关由于人员少,任务重,把完成审计任务和查处大案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影响了审计质量。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完成审计项目数量多,打造精品项目少的现象。
有的审计人员以查处大案要案为审计工作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摸清家底、全面审计”的基本工作思路,往往不能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造成审计监督的死角。
2、审计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对重大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较为注意,对一般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对上级审计机关规定需要检查验收的审计项目或准备参加考核评比的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较为注意,对其他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够用心;对审计结论和作出审计决定的质量管理上较为注意,对审计程序的全面质量管理不到位;注重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目标的实现,而相对忽视应当遵循的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操作规程,在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距。
3、审计质量管理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审计质量责任制度包括审计复核责任制、审计责任考核制、审计责任追究制。
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其中,审计复核责任制是基础,但往往也是执行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审计复核工作流于形式,下至审计组组长,上到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复核仅停留在文字修改的较低层次,没有从防范审计风险的角度来理解审计复核的重要性,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缺少现场审计复核。
审计责任考核制是审计质量责任制度的关键,但往往缺少细化的考核程序及内容,致使分不出审计项目的质量高低,审计业务质量考核简单理解为机关公务员工作考核,不能使审计责任考核制度成为有效提升审计业务质量的手段。
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审计质量责任制度的核心,但往往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造成责任无法落实到人。
4、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适应
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单一,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和提出宏观监督建议的能力比较弱,以单纯的财务会计知识来查错纠弊,就账论账的传统财务审计观念比较浓,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得不到提高;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对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宏观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审计建议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对象的有效采纳,审计综合报告得不到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5、审计技术手段利用不够充分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受到挑战,增加审计的科技含量,推进审计技术进步已显得尤为重要。
但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审计实施系统(AO系统)的运用多数还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在审计管理经验以及审计模块的开发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效能,因此在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上还有待逐步提高。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和重点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
审计质量管理分为全面审计质量管理和项目审计质量管理。
全面审计质量管理包含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完善的审计准则等四方面内容;项目审计质量管理包含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五方面内容。
从上述九个内容看,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审计质量管理的以下内容:
1、审计主体的质量管理
审计主体是审计活动的执行者,是影响审计质量的根本因素。
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社会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
对各种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而不能带有任何偏见。
因此审计组织应建立保证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法律规定,并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随时予以监督。
审计人员应定期汇报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遵循独立性原则的情况,以及在被审计单位有无应予回避的人际关系;审计组织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关系,定期检查审计人员有无损害本组织独立性的情况。
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精通所承担的工作。
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保证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应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保证聘用的人员都能胜任工作;还应建立科学的、严格的、与淘汰相结合的晋升制度,通过有效的竞争上岗、项目招投标、整合内部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即对审计人员实行统一指挥,集中调配)等方式,优胜劣汰。
以保证各阶层的审计人员都能安其位、胜其任、展其能、出其绩。
在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机关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比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评论,有关新颁布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
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从而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经得起任何挑战的审计队伍,
2、审计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
审计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强化组织工作,搞好审前调查,进行审计方案编制质量控制;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进行组织方式质量控制;根据不同审计项目的专业性质,进行审计人员配备质量控制;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对实施过程采取各种方式的质量控制。
3、审计业务工作的质量管理
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取证工作、报告编写工作和报告审定工作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
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质量控制,使证明材料符合充分性、相关性、重要性的原则;报告编写质量控制,要求提出定性定量准确、评价客观、处理意见适当、文字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报告审定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审定报告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决定,把好审计处理关。
4、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
审计机关本身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要根据审计决策目标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关制度,如审计业务工作作业规范、审计业务考核制度、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以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重点
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综合反映。
审计是一项经济、监证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处理,一项审计结论往往会对有关当事人经济乃至政治法律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作为审计人员,我们就要对审计结论把好关,掌握审计结论的特性,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多年来的审计实践,我们认为,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依然是审计质量管理的三个重点。
抓住这三个重点,就可以形成审计质量管理的链条,环环相扣、节节相连。
1、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
对于任何一项审计工作,为了如期实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都必须在具体执行之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
(1)对确定审计内容,选择审计范围的工作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首先,是接受客户之前的调查。
其内容主要有:
受审单位的资金、人员、业务量、单位主要人员的流动率、上一次审计时间及审计结论等。
其次,执行分析程序。
所谓分析程序是指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信息与前期可比信息、预计结果、类似行业信息等的比较,研究财务信息要素之间,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来评价财务信息。
使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及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风险的领域。
(2)审计成本的质量管理。
审计工作既要讲求效率,又要讲求效益,所以对成本预算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确定审计方案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
(3)对审计人员的委派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在审计实务中,组建审计小组去完成所规定的审计任务,实质上是一个群体决策问题,而要想使群体有效地达成决策,还必须了解影响群体基本行为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
2、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这一阶段的关键点是取证。
主要工作是:
(1)审计人员要始终持一种独立和客观的思想,尽可能排除外界环境对审计人员的干扰,要根据审计计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各项审计实施业务的进展。
(2)对收集整理审计证据本身及其过程进行控制。
这是审计工作质量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我们要注重审计取证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审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取证判断的过程,审计材料的完整、真实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一个客观依据为假的条件是不可能得出真的结论。
对于审计证据的质量管理主要由以下八个方面:
A、审计证据的相关性管理。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就是指证据应有与应证事项形成审计意见这一目标存在密切的关系。
B、审计证据的重要性管理。
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证据所反映的性质是重要的;二是指证据所反映的数额是重要的。
C、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管理。
审计证据可靠性即指它的可判断性,因为审计证据的可信赖程度是审计人员对应证事项进行判断的基础。
D、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管理。
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就是审计人员应对一定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而不能涉及任何偏见。
E、审计证据的适时性管理。
审计证据的空间范围是应证事项或应证项目,与其相对应,审计证据也有特定的时间范围,某一审计证据,只能证实某一时期或某一时点的事项,超出这时间,该证据就失去了其特有的证明力,所以,审计证据的效力与时间是相关关系。
F、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管理。
审计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证明力,才能表达公允的审计意见,而一定程度的证明力的获得又依据一定的审计证据数量,充分性就是指审计人员应获得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以保证合乎逻辑得出审计结论。
G、审计证据的风险性管理。
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性就是要在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性、风险性之间进行权衡,以寻求一种最佳均衡点。
H、审计证据的经济性管理。
控制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就是看审计证据的效用及其收集、评价的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审计人员应用最经济、最合理的办法,去抉择支持审计结论的有效证据。
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时刻运用“功能——成本分析”技术去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成本与取得的收益间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审计工作中,不能因为证据的经济性而省略重要的审计程序,更不能借口经济性而减少必要的审计工作量,以节省审计成本。
3、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
这一阶段的关键点是控制审计报告与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的一致性,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的合理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对审计报告的编制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以控制:
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翔实可靠;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2)对审计报告的编制进行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审计报告内容全面性、完整性;责任界限要分明,即审计人员应负的责任同会计人员应负的责任严格区分;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要落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个阶段构成了审计质量管理的重点,我们必须按照审计质量管理循环的一般原理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来组织和实现审计工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三、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
所以,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同时,长期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改善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对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2005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全员现代科技知识、改善审计技术装备,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工作效率和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内容;在具体项目质量控制上,抓住重点环节,严检深究,严格把关,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为推动金山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不断完善制度,逐步加强审计质量的内部控制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健康运行的基础。
我们立足审计实际,在广泛借鉴兄弟区县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创新,制定了一套重点各异、互为补充、相互贯通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保证。
(1)职责分明,落实审计执法责任制。
我们根据审计工作职责范围,制定了审计执法责任制,对局长、副局长和内部机构中各个职位的权限、职责范围进行了细化,责任到人。
这样,从局长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明确了各自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和权限,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审计工作步入有序轨道,审计质量也就由局长、分管局长控制转向了制度和程序控制。
(2)警钟常鸣,上好审前“一堂课”。
为了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避免审计风险,我们在每一审计项目实施前,由局长、分管局长和局纪检组给审计组成员上好“一堂课”,进行审前教育。
一是点评审计工作方案,对有关具体业务和重点环节进行审前指导;二是强化审计执法和查处经济案件意识,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确保工作优质高效;三是强调审计廉政纪律,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四是明确审计执法要求,严格审计程序,依法收集和认定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力求对问题定性准确。
(3)突出重点,强化审计组廉政监督。
一是加强廉政意识教育。
结合每年一次职业道德检查月活动,开展“增强纪律观念,自觉接受监督”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习审计工作“八不准”规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观看警示教育片,增强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二落实廉政责任制度。
局长与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科室负责人与审计人员签订了廉洁自律承诺书,建立了廉政责任网络。
三是实施廉政跟踪回访。
按照《审计组廉政责任的若干规定》要求,在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一并发送《审计署“八不准”纪律告知书》和《审计组执行廉洁规定反馈单》,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在审计期间执行政策、廉政勤政、执行审计纪律等方面的意见,从而使审计机关的廉政制度执行情况置于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之下,主动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
四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征集廉政格言和警句、张贴廉政格言和警句、向审计人员赠送廉政日志和廉政台历,积极营造廉政氛围。
(4)公开透明,推行审计执法公示制度。
我们在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向被审计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公示审计组执法人员的姓名、职务等情况,要求他们对有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审计组成员提出回避,以便及时予以调整,确保审计执法的公正性、降低审计风险。
同时在审计外网上公布审计程序和审计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
(5)客观公正,践行审计质量承诺制。
审计组工作质量是加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源头和基础。
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建立了审计组审计质量承诺制,规定审计组在每个项目实施前,签定审计质量承诺书,承诺审计期间严格执行审计纪律,没有违纪行为;提供的审计报告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审计情况,不截留审计信息;客观公正处理审计中发现的违纪问题,不徇私舞弊;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全面及时,不拖拉;审计资料系统完整,案结卷成,及时归档。
(6)严格把关,全面贯彻三级复核制。
我们根据审计署的审计复核准则,制定了三级复核制度,对每一个审计项目分别由审计组、业务部门、分管领导三个层次开展复核。
对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取证材料的准确性、评价的恰当性、处理处罚的客观公正性,整改意见的可操作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前移审计复核关口。
对审计项目实行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程复核,以促进审计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防范了审计质量风险。
以上六条措施,确保了审计质量。
2005年以来出具的4份审计移送处理书和1份审计决定书,审计处理处罚均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未发生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在今年市局组织的审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
去年报送的AO应用案例获得审计署2006年度AO案例应用奖,同时获得市局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二等奖。
2、狠抓学习培训,逐步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良好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来贯彻执行,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效果。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切入点。
(1)转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我们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努力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干中学习,边学边干,使学习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今年上半年,被区委宣传部、机关党工委命名为学习型机关。
(2)强力推动,建立自学激励机制。
我们制定了《鼓励在职干部(职工)学历进修和获取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若干规定》,鼓励自学成才。
三年来,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较大改变。
我局现有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19人。
高级审计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审计(会计、经济、工程)师15人,助理审计(会计、经济、工程)师6人。
英语6级8人。
(3)突出重点,坚持教育培训制度。
一是局领导带头学习审计业务知识,发挥学习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