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的发展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626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的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煤矿的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煤矿的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煤矿的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煤矿的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的发展史.docx

《煤矿的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的发展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的发展史.docx

煤矿的发展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第一章地方煤矿的发展史

地方煤矿1974至2007年发展趋于总体平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0年以前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和煤炭深加工发展缓慢,2007年煤矿五大系统和煤炭深加工突飞猛进,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安全管理和煤炭产值增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下面从各个方面详细分述如下:

第一节煤炭资源

煤炭是在古人用火的进程中被人类逐渐认识及利用的。

在人类历史中,火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火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武器。

人类最初用火与熟食有关,由于自然原因引起大火后,遗留在火场上烧死的野物,不仅易于咀嚼,食咽,消化,而且味道香美。

这一重要发现,启发了人们怕火至只有目的的利用,改变了“茹毛饮血”的早期原始状态。

进而又逐渐懂得了用火来御寒,用火来驱逐猛兽,照亮黑暗的洞穴,改善居住环境。

随着火的的普遍,人类又发明了敲击燧燧的木摩擦等取火方法。

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加速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火是离不开燃料的,为满足在各种环境中用火的需要,人们必然要寻求各种燃料,除去林木薪草等较方便的燃料外,沉睡在地下亿万年的煤炭,必然要顺应人类的需要,响应火的召唤,被人类所发现。

经历了长期的用火实践的探索,人们终于发现煤炭是重要的燃料,从而掀开了中国煤炭开发的历史篇章。

煤不仅会被外办的火所引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可以自然发火。

煤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氧化反应。

煤在氧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当这种热量不能散失而聚集在煤中,就会使煤的自燃现象,我国许多地区的煤层露头处自史以来。

长期自然,给人以“火山”那样的印象。

在唐宋以前,“煤”这个字的含义并不指今天的煤炭,而是指烟熏的黑灰。

那时的“石涅”即是煤的称呼。

它最早见于《山海经》一书中。

《山海经》中记载的石涅就是煤。

《山海经广注》以石涅为石墨,而石墨是古代煤的又一名称。

晋人《邺中记》载:

“石墨可书,又文石炭”;又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也指出:

“石炭,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称为煤炭”。

另外,已故地质学家章鸿钊,从地质学,矿物学的角度,经详细考证,肯定了石涅即煤,至今盘县普古等地还有把煤叫石炭或岩炭的。

煤是由古代植物的遗体变化而成的。

盘县古生代晚二迭世,距今2.5亿年,是植物生长的盛世时期。

当时气候湿热,以大羽羊齿植物群为代表的植物繁生,成为盘县煤形成的先驱条件。

继晚二迭世后,距今2.3亿年,地壳进一步下沉,到全区沉没于水下,是植物演变为煤的成煤过程。

经过生长长两千多万年的茂盛植物在隔氧、水解等化学变化及高压等物理作用下而形成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1983年社队企业区划调查组在在城三号煤顶板岩石中采集的植物硅化树杆化石(见照片)及植物叶部化石(见照片)。

树杆化石直径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可清楚的看到树木生长的年轮及木纹。

第二节煤田地质勘探

煤田地质,即指煤的特征,含煤建造,煤层的形成、性质、变化及其分布规律。

煤田即是在同一地质历程及统一的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连续含煤地层及煤体所占有的广阔区域。

第三节煤田地质

一、地史简要

地史:

就是地壳发展历史,即代表各个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反映了古生物、岩石、矿物的形成及地壳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变质作用的历史。

盘县境内,自元古代(至距今六亿年)至第四纪(距今一百万年)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变革。

其中以吕梁运动为冠,属造山性质;加里东和海西期地壳升降转为频繁;而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则主要表现为以褶皱和断层为主。

距今四亿年的早古生代时区,境内以上升运动为主,长期遭受剥独。

距今三点五亿年的泥盆地时期,盘县至富乐一带为一南北向水下隆起,其西部处于气候温暖,时而干燥的浅海环境,沉积了一套富含底栖生物的石炭岩及白云岩,其东部处于溢于浅海一半深海过渡环境。

距今二点七亿年的石炭纪时期,境内以正常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沉积厚度为东厚西簿。

距今二点五亿年的早二迭世时期,早期海水向西扩大,沉积物主要为泥岩、石英沙夹石灰岩,地势为西高东低。

后期海水有渐退之趋势,地壳缓缓上升,随着东吴动的升起,有大量玄武岩浆时断时续,呈间歇性喷出,致使在玄武岩中停积了数层沉积页岩和煤层。

距今三点三亿年的晚二迭世时期,玄武岩喷发后,本区仍为海滨所据。

彼时气候温热潮湿,以大羽年齿植物群为代表的植物繁生,加之当时东吴运转余波仍在影响着境内。

以致形成含煤煤层数较多的沉积旋迥,成为西南区最有经济价值的含煤建造。

距今一九五亿年的三迭世时期。

由于早期气候骤然改变,炎热干燥的气候代替了湿润多雨的环境,因此沉积了厚达四百米之柴红色地层区飞仙关组。

中期境内则已成为浅海化学沉积,其发育异常,致使沉积了厚达六百米之薄层石灰岩。

晚期境内又形成了广泛的大海,为境内最后一次海浸,沉积了巨厚的泥质灰岩。

末期海水退出,从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历史。

距今一点三五亿年侏罗纪时期,海水全部退出本区,因当时地势低平,有少许的湖沼环境生成,所以彼时区内沉积了面积不大的湖相沉积,以淹伍寨石英砂岩为代表。

距今七千万年的白恶纪以后,四川运动活动强烈,使境内自古生代以来的盖层全面发生褶皱和断裂,境内构造形迹至此定型,形成了盘关向斜,土城向斜、照子河向斜等褶曲构造,具折曲范性的岩层发生了断裂,因而出现了断层耸立的高地及水洞至乐民大断裂形成的阶地分办线等。

同时由于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崎岖不平的背斜山,所以到了距今一千万年的第三纪沿低凹及断层或槽谷地带沉积了以钙质胶结的砾岩。

第三纪末地势吸局部的充填,但起伏仍很大。

迄今外力的剥蚀作用仍在削平着境内,使盘县境内地貌作用仍处于外力剥蚀阶段。

(一)褶曲

向斜位于盘县煤田之北,属普安山字型构造体系。

向斜北东翼出露最老地层为茅口灰岩,核部为三迭纪关岭组灰成岩组成,向斜轴向北西四十度,轴部北西起于土城比中、中部在煤炭坡被一走向断层所切割,东南经鸡场平至唐山。

轴线向南突出成弧形长达五十公里,宽二至八公里。

向斜两翼地层倾角大小各异,北东翼地层倾角极为平缓,一般二十至三十度。

南西翼地层倾角较大,三十至六十八度。

向斜呈不对称向斜构造。

照子河向斜:

向斜北西斜平行,东北西端紧紧与土城向斜毗连,属普安山字型构造体系。

向斜北西起自土城、中部在备拉、马起甲一线为倒转,被两条倾向断层切割呈迭瓦状。

东南经照子河、移山至孙家桥。

向斜轴从西向东由北西三十五度转为东南三十五度,长约50公里,宽一至五公里。

轴部出露地层为中三迭纪关岭组灰岩。

向斜紧密,北东翼地层倾角三十五至七十八度,局部倒转,南西翼倾角三十八至六十五度。

两翼出露最老地层为二迭纪,煤系地层因受断层影响而断续出露。

(二)断裂

煤田内断裂按方向可划为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四组,其组合为束状展布。

主要大断裂有:

照子河断裂带:

断裂带位于照子河向斜南西翼,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长25公里,由一系逆断层组成,断层倾向北东,倾角60至80度,上二迭纪部分地层逆掩于中下三迭组地层之上,断距200至600米,致使向斜南西翼含煤地层受到剧烈破坏。

断裂带:

断裂带位于土城向斜西端北翼,由一系列高角度正断层组,断层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60至80度,落差30至350米。

断层斜切地层走向,形成一条宽1200米的北东向断裂带,地表被切割成狭长条块,深部伴有平缓褶曲。

(三)水文地质

煤田含水地层主要有二迭纪茅口组、玄武岩组、龙潭组、三迭纪关岭组,法朗组。

茅口组:

基岩性主要为厚层灰岩,厚340至880米,岩性粗造,节理发育,透水性较强,喀斯特溶洞非常发育。

地下水以管道流为主,在无隔水层的条件下多次岩溶泉或暗河出口形成在河谷两侧排泄,在有隔水层时,其隔水层附近有接触式岩溶泉出露。

水质类型属HCO3—CANA水,就其容小性与水质类型可作为供水水源。

玄武岩组:

位于茅口灰岩之上,由于各地喷发不一,其厚度变化甚大,可由几十米增至几百米。

岩层组织致密,坚硬,但在上部节埋非常发育,尚时气子孔及杏仁状结构较显著,致此对岩层孔隙度大为增强,裂隙水较大为发育。

龙潭组:

为一套含煤地层,主要以薄层细砂岩、而岩及煤组成,时夹有砾石,据坑探及老窑调查,在老窑内均有地下水涌于窑内,对煤层开发有一定之影响,为较弱之透水层。

关岭组及法朗组:

分别位于煤系地层上部,其总厚约570至763米。

关岭组分上、中、下三段,下段由薄层泥岩,粉砂岩及白云岩组成,其富水性弱,为一隔水层。

中上段及法朗组,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灰岩,由泥质灰岩及白云岩组成,富含裂隙岩溶水。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通过水洞;漏斗、裂隙迅速补给地下水。

盘县地下水最大埋藏量为7、8月,最小埋藏量为2、3、4月间,煤矿直接充水是裂隙含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源,属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裂隙充水矿床。

二、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有上泥盆统、石炭系、二迭系,下、中三迭系、侏罗系,第三系,地层总厚约11000米。

㈠、二迭系

二迭系在柏果境田内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分布于土城向斜北翼。

梁山组为黄褐、灰、深灰色页岩、石英砂岩、夹灰岩、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煤线,厚29至89米。

栖霞组为灰黑色中厚状灰岩,富含燧石结核,层间常夹有钙质、炭质页岩,厚70至280米。

茅口组厚286至717米,下段为浅至灰色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上段为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底部为一层厚数十米的燧石灰岩,顶部在赵官一带为一层灰色硅质岩,与上二迭统为假整合接触。

峨眉山玄武岩组由黄绿、灰绿色杏仁状、斑拉状玄武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玄武质凝灰岩、砂岩、页岩、铝土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等组成。

上部含煤一至六层,般为两层,含煤总厚为0.5至6.29米,一般为2.07米,可采煤层一至四层,一般为一层,可采煤厚1.77米。

以分布于土城向斜及旧普安向斜之煤层为最好,其次为水塘向斜和雨那向斜,其余地区煤层变化大多不稳定。

煤层结构较复杂,煤质灰分硫分含量较高,成煤环境为湖沼泽相。

龙潭组以灰、灰白色砂岩,砂质页岩,泥岩及煤层为主,夹菱铁矿层。

龙潭组为盘县主要含煤地层,含煤地层在月亮田厚130米,纳木厚148米,其西部为海湾泻湖工浅海相沉积,夹有滨海平原陆相沉积,含煤性渐减弱。

总含煤层数7至36层,平均20层。

含煤总厚4.1至50.14米,平均为18.28米。

可采煤层1至24号层,平均可采9层,可采煤厚1.87至43.89米,平均采煤厚13.6米。

煤层富层富集地区以盘关向斜、土城向斜为最好。

其主要煤层见(主要煤层情况表)。

17号煤:

普古一带“打铁煤”厚3.43米,大营叫“铁煤”厚2.2米,亦资叫“二铁煤”。

煤层为全区稳定较厚之煤层,平均厚2.58米,最厚达9.4米。

煤层为松软磷片状结构,顶板为砂岩,富含菱铁质粒及菱铁质结构作为标志。

19号煤:

普古、松河、大营叫“臭煤”,厚1.7至2米,煤层分布较稳定,单一结构,平均厚1.18米。

10号煤:

大营叫“瓦渣煤”厚1.5米。

煤层为单一松散结构,全区分布普遍,平均煤厚1.14米,最厚达6.74米。

12号煤:

普古、松河带叫“大康煤”厚2.5米,大营叫“康煤”厚5米,亦资叫“大康煤”。

为全区最稳定分布较普遍之煤层,结构松散单一,局部有一层高岭土夹矸。

平均厚1.55米,最厚达10.6米。

㈡、三迭系

与下伏地层二迭系为融合接触。

三迭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盘县中部及南部。

下三迭统包括飞仙关组;厚367至841米,下部为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底部含辩鳃类动物化石,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永宁镇组:

厚284至1088米,为灰色灰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白云质泥灰岩。

㈢、侏罗系

侏罗系仅在淹全寨见出露,为黄褐、粉红、灰色厚层中粗石砂岩,钙泥质胶结,厚51至476米。

三、井田分布

“井田”是在煤矿区下划分的,一个煤矿区可划分为若干个井田或矿、勘探区。

土城一、二井田:

井田属土城向斜北翼西段,西起小云尚、东止松林马戛河,地处盘关区五一乡、洒基镇、坪地区松河乡。

井田长11.5公里,煤系地层出露宽平均一公里,以肥煤、焦煤为主,气煤、瘦煤次之,含煤13至25层,煤层倾角20至25度。

新寨井田:

井田属于土城向斜南翼西端,北东西起自红旗克,南东止于胡家寨,地处土城乡。

井田走向长2.5公里,煤系地层出露宽零点五公里,煤层倾角25至30度,构造复杂,以气煤、肥煤为主。

芦家寨大平地井田:

井田属照子河向斜北东端,北西起自土城,北东翼止于大宫,南西翼止于毛寨;地处盘关区土城乡、猛者乡、鸡场坪区大营乡。

井田走向长4.5公里,煤系地层出露宽0.6公里,煤层倾角三度。

核桃寨井田:

井田属照子河向斜北翼,北西起自拖摩地,东南止于鸡场坪,地处鸡场坪大营乡。

井田走向长7.7公里,煤系地层出露宽0.5公里,煤层倾角25至30度,主要为气煤、肥煤、可采煤层7层。

大田坝井田:

井田属盘关向斜西翼北端,北起自烂泥沟,西翼止于清水河,北东翼止于鸡场河,地处清水乡。

井田为一不对称小向斜构造,走向长6.5公里,煤系地层出露宽0.8公里,煤层倾角25至60度,含可采煤层13层。

月亮田矿;矿井属盘关向斜西翼北段,北起自清水拖长江,南止于盘关村,地处土城清水乡,盘江镇盘关乡。

矿井走向长5公里,煤地层出露宽1.1公里,煤层倾角25度,可采煤层11层。

四、煤质

煤的颜色为黑色,条痕呈黑褐色。

煤的光泽具玻璃,油脂、暗淡等光泽。

煤的结构有条带状,大小透镜状、微细线理状、层状、鳞片状、粒状及粉状等。

煤的煤岩类型以半暗煤、半亮煤为主。

(见盘县煤田煤质统计表)

㈠、灰分

长兴组1至12号煤层的原煤灰分属中等灰分煤层,在走向上变化,灰分时高时低,在倾向上则是由上往下逐渐降低,其含量为15.25%至31.86,平均为24.5%,精煤属中、低灰分煤层,沿走向变化不大,倾向上侧是迅速降低,其含量为6.49至13.30,平均10.02.

龙潭组13至30号煤层的原煤属中、高灰分煤层,其上部为中灰分煤层,中、下部为高灰分煤层,在倾向上稍有降低趋势,其含量为18.36%至37.08%,平均为24.5%,精煤属中、低灰分煤层,其上部为低灰分煤层,中、下部为高灰分煤层。

其含量为6.58%至21.07%,平均10.35%。

峨眉山玄武岩组煤层,原煤属高灰分煤层,沿倾向逐渐增高,其含量为27.22%至31.16%,平均为29.36%。

精煤局低灰分煤层,其含量为7.31%至8.68,平均为7.94%。

㈡、挥发分

长兴组1至12号层,原煤为12.14%至39.6,平均为24.87%。

精煤为9.69至37.1。

平均为23.93。

龙潭组13至30号煤层,原煤为10.84%至34.18%,平均为22.16%。

精煤为8.67%至37.06%,平均为21.5%。

峨眉山玄武岩组煤层,原煤为18.12%至23,平均为20.63%。

精煤为4.95%至25,平均为20.07。

㈢、全硫

长兴组1至12号层,原煤层低硫、中硫煤,其西部较低,东部迅速增高为0.23%至3.33%,平均为1.3%。

精煤属低硫煤,仅局部属中硫煤,其含量为0.26%至1.41%,平均为0.73%。

硫成分以黄铁矿硫为主,有机硫占全硫的四分之一至七分之一。

龙潭组13至30号煤层:

上部煤层属中硫煤,横向分部为西部偏低,东部偏高。

原煤含量为0.24%至4.6%,平均为2.02%。

精煤含量为0.26%至1.41,平均为0.9。

峨眉山玄武岩组煤层:

原煤属富硫至高硫煤,成分以黄铁矿硫为主,各成团块状分布于煤层中,其含量为4.96%至6.55%,平均为5.64%。

精煤属中硫煤,其含量为2.06%至2.46%。

㈣、发热量

长兴组1至12号层:

原煤每公斤为6725至8626大卡,平均每公斤为8413大卡,精煤每公斤为8552至8705大卡,平均每公斤为8662大卡。

龙潭组13至30号煤层:

原煤每公斤为6104至8660大卡,平均每公斤为8385大卡,精煤每公斤为8543至8693大卡,平均每公斤为8613大卡。

峨眉山玄武岩组煤层:

原煤每公斤为8330至8456大卡,平均每公斤为8412大卡。

各组发热量变化不大,其原煤均低于精煤发热量每公斤为117至220大卡。

㈤、胶质层厚度

胶质的厚度Y值的大小与煤的变质程度成反比,煤变质程度低的地区,其胶质层Y值增大,煤变质程度高的地区,其胶质层Y值为零。

长兴组1至12号煤层:

精煤胶质层厚度Y值11.7至24.3毫米,平均为17.8毫米,Y值为0至28.5毫米,平均为16毫米。

龙潭组13至30号煤层:

精煤胶质层厚度Y值5.9至20.7毫米,平均为13.1毫米,Y值为0至28.9毫米,平均为14.4毫米。

峨眉山玄武岩组煤层:

精煤胶质层厚度X值5至21毫米,平均为12.8毫米,X值为0至23毫米,平均为6.9毫米。

㈥、灰成分

原煤灰成分分析(见各煤组含量统计表)。

二氧化硅含量以长兴组为最高,龙潭组处于中等,峨眉山玄武岩组为最低。

三氧化二铝仅龙潭组含量高。

三氧化二铁水平分布上为西部低,东部高。

垂直方向上为上部低,下部高.氧化钙及氧化鲜以长兴组含量高。

三氧化二硫以峨眉山玄武岩组为最高,长兴组为中等,龙潭组为最低。

㈦、灰熔点

长兴组T1为摄氏1201至1401度,平均为1299度。

T2为摄氏1277至1440度,平均为1363度,T3平均为1398度。

龙潭组T1为摄氏1292度,T2为摄氏1363度,T3平均摄氏为1398度。

峨眉山玄武岩组T1为摄氏1255度,T2为摄氏1325度,T3平均摄氏为1350度。

㈧、煤的可选性

柏果煤田上二迭统煤可选性较好,其中易选煤占34%,中等可选煤占19.2%,难选煤占10.6%,很难选煤占36.2%.在横向分布上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在垂直分布上以龙潭组上段可选性较佳,其上下均逐渐降低.

㈨、煤的炼焦性

炼焦用煤主要分布于盘关向斜西翼,土城向斜北翼,水塘向斜等煤系地层中,尤以西部为最好,自西向东逐渐变为另一煤种牌号过渡到非炼焦用煤地区。

㈩、煤的工业用途

盘县炼焦用煤有气煤、肥煤、焦煤及瘦煤,均可作为单独炼焦或配煤炼焦,作用冶炼及化工用,其贫煤、无烟煤可作为化石及动力用煤.

⑾、煤种牌号

盘县煤种齐全,为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其煤的变质带略呈北东向分布,西部变质程度低而变质带宽,以炼焦煤为主。

东部变质程度高而变质带窄,以动力及化工用煤为主。

 

原煤灰成分分析统计表

灰成分

煤组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SO3%

龙潭组

40.99-66.19

平均54.24

12.96-29.78平均23.30

4.80-22.98平均13.76

1.71-7.75平均4.51

0.25-1.62平均1.08

1.03-4.64平均2.16

峨眉山玄武岩组

34.96-48.64平均41.75

16.10-20.66平均18.86

18.68-35.36平均27.43

2.15-8.54平均4.93

0.54-1.22平均0.89

1.72-6.29平均3.85

柏果煤种焦炭筛分、灰分、硫分化验分析成果表

试验及化

验成果

煤种

焦炭筛分

焦炭灰、硫分

>40mm

10<mm

灰分%

全硫%

气煤

40-60

13-17

14-16

0.1-0.3

肥煤

60-74

10-15

8-20

0.27-1.16

焦煤

70-80

10-14

10-12

0.19-0.96

瘦煤

62

18

12.9

0.57

第四节煤炭开发及利用

盘县煤炭的开发在1950年均属零星开采,其开采目的主要用于冬天取暖及熟食之用。

在堂屋里都筑有一米见方的火堂,即可熟食又可取暖。

盘关区的区、社矿,分布在土城一井田、芦家寨大平地井田、新寨井田,大田坝井田。

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责任制政策的推行,特别是1984年6月28日,煤炭工业部(84)煤地方字第7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放手发展地方煤矿的通知);地方煤矿矿法案放宽政策,总的原则是在“两条腿走路”方针指导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金,大、中、小煤矿一齐搞,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在办好现有省、地、县国营煤矿和乡镇集体煤矿的同时,提倡各地、各级、各行各业自筹资金办矿,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办矿,鼓励发展厂矿联营煤电或煤气联营以及其多种经营,鼓励个人专业承包办矿,允许个人投资雇工办矿等政策。

地方煤矿大部分是以单煤层开采为主,所采煤层,以中上煤组煤层具多,并都是选择煤质较好,厚度在1.5米以上的煤层。

全区以12号煤层开采较普遍,其他煤层有:

土城向斜的17号、18号、11号、9号、5号、3号等煤层。

开采能力及生产规模较大的矿有:

大营乡煤厂七背沟矿、盘关区的土城乡煤厂红旗克矿、比中矿、清水乡煤厂大田坝矿、陆忠德矿。

1983年10月21日,由盘县特区政府用经济补贴投资改造的土城乡红旗克矿投入施工,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改造总投资86万元,采用斜井开拓,矿井属新寨井田。

第五节煤炭生产状况

盘县煤炭生产能力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工业发展状况而发展演变的。

1950年前,柏果镇零星生产之原煤除省里作用炼铁,烧石灰外,均用于熟食取暖;在农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用煤季节多为冬季。

生产状况

煤炭的开发必须通过开拓、支护、通风、照明、排水、采煤、运输等方式不断的向煤层深部沿伸,才能形成生产过程。

一、开拓方式

开采煤炭,必须由地表开掘一系列井巷进入煤层,以便通风、运输、排水、采煤等。

从地表进入煤层的开拓方式有:

平峒开拓、斜井开拓、立井开拓及露天开采。

柏果煤田属半裸露式煤田,煤层倾角一般在20至80度,煤田所处山地,地表起伏变化大,极适应于平峒开拓及平峒斜井混合开拓,局部地段还可采用露天开采。

就其纵观柏果煤矿生产,均以平峒及斜井开拓为主。

1985年,小煤窑开拓逐渐从单煤层,小断面的开拓方法发展到多煤层,大断面的岩巷平峒开拓,1985年西冲区办小煤矿采用铁楔来破岩石开掘岩石巷道,扩大运输巷道断面,利用马拉矿车运输。

岩石巷道的开拓采用人工打眼,放炮掘进。

二、采煤方法

柏果煤田,由于构造单元较多,煤系地层受其构造的影响,煤层贮存条件不尽相同,采煤方法也因煤层的产状而异。

地方小煤窑采煤一直是沿袭古老,原始的巷道掘进式采煤方法,主平巷挖好后,就沿煤层倾斜挖岔间,也叫上山、下山,一般间子断面为下宽1.5米,上宽1米,高1.7米,呈梯形断面。

1958年,由于手挖小煤窑开采产量不大,都是季节性开展,一般一个小煤窑能开工3至5年,每年向前挖几米,到春节前后用木棒树枝把井口堵好,到下年冬季再继续挖。

若间子挖得较远,觉得喘气困难就废去煤窑,重新开井。

采煤工具普遍用的是锥子,锥子有两种:

(见图)一种为斧头锥(彝族叫阿沦)条二十三公分,重1.75公斤,头部形似斧头,3公分见方,尾部呈四锥形,由于重量较重主要用于挖较硬的煤层。

另一种叫鸭子锥(彝族叫借答)长23公分,重1公斤,头部向锄头。

尾部呈四锥形,由于重量轻,主要用于挖松软煤层。

柏果一带采煤,通称为“蚂峰”格子采煤,主间挖好后就隔3至5米挖个间子,间子联间子,互相串通,形似蜂窝,对3米以上的煤层,先从底板采起,采高够不着时就用3至4米的木棒撬,使其煤层自行垮落。

1958年以后,由于煤窑的矿井采量扩大及技术革新的推广,其采煤方法发展到残柱式采煤法叫“棋盘式”开采,并在柏果地方小煤矿中发展较普通,一直沿用到至今。

其采煤方法是沿煤层走向每隔15至20米开一上山平巷或下山平巷,然后在两个平巷之间每隔10至15米开一个上山巷或下山巷,这样开采到预定的矿井边界后,再采用后退残柱式巷道回采,用巷道分割煤柱直至一个煤柱、一个煤柱分割完。

矿井照明及供电

煤炭的发现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