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161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docx

l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

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

中学教研室李海鸥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二、追溯以人为本起源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

“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

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

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

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

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东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

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

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

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

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

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

虽然发展离不开知识,但正如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一样,高分低能如同泡沫经济是我们的教育应当警惕的。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人的发展”是无法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传播予人的,它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能力的提高最后内化为素质而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正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可塑性是教育的前提,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

当代脑科学的成果显示“最可塑的是人脑”。

这一成果表明,作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神经元,在其生存过程中具有再生、改变结构和组合及调整其内部分子内容的能力和终身变化的动态特性,因而学习和接受教育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行为。

正如教育专家所言: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不仅如此,人脑的可塑性还表现在人类智力发育48%与遗传基因相关,52%受环境的影响。

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好的环境影响下获得最大值?

首先,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方法,诺丁斯的道德关怀教育理论认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否则将不成其为教育。

而关怀就既要考虑效果,但又不是功利的。

在这一理念下,教育必须改变只见“学生”,不见“人”的状况。

其次,教育又是对所有能促进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人类世代积累的文化的运用。

也就是说,虽然教育的内容来源于文化,但它是对包罗万象的文化内容的一种选择,是对先进文化成果的运用。

在学校这一具体环境中,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日益明显,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文化是历史积淀和现实环境的产物,它以相对的独立性、自由性、创造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被文化化,是将人类已经积淀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力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文化的化人功能要求我们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感。

教育活动中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度心理差异的在具体环境中生活的实体。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育界都存在着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统一的规则与模式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智商”测试,从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智力测试与标准化考试等现象。

针对这种“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和“智商式思维”的测试体系,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的浪潮。

加德纳理论的核心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他通过大量的实验构造了人的智力框架,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及自我认识智能7个方面的智能组成,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而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独特性,这种种智能对于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其组合方式也各有特色。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尊重人就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者首先不应该从统一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而应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领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将优势智能的特点向弱势智能领域迁移与渗透,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开发潜能来发展个性,就能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潜在的天才的教育目标。

四、关于学科建设

它包含三个要素:

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一)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选拔一些条件好、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投入经费进行重点建设。

通过建设,促进了该学科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和实验基地的建设,提升了该学科的水平。

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

通过努力,有望在校内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二)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

学科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科研条件的改善,这是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不能仅仅靠高工资、高待遇,更主要的要靠好的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

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当中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同时学科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改善学校的课程建设

(四)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要创造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吸引、培养老师,就一定要抓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通过学科建设,对深化改革,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把教育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

学科建设改善了实验基地条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促进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所以,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抓学科建设,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而带动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及整体实力的提高。

所以说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性建设,是不断增强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科建设已成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五、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一个重大举措,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我们中心校所辖17农村小学,各方面比较薄弱。

但我们认识到,尽管学校教育设施落后,但可以通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吸收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内容、现代教育方式方法,也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让农村的孩子享受现代化的教育。

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成了我们农村小学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办学品位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如何建立一支与推进素质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谈谈我们的思路。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是前提

加强学习和宣传,使教师产生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参加培训进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竞争中焕发出不断“充电”“加油”的热情和能量,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前提。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教师会、座谈会之机,组织学习、大力宣传以下三方面内容:

1、宣传国内外开展继续教育的形势,明确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提高师资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和共识,揭示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明确教师素质对培养人才和发展经济的作用,树立教师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的使命感。

3、深入学习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关理论,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预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树立其竞争上岗的危机感和培训提高的紧迫感。

通过深入、反复的学习宣传,使教师认清形势,形成共识,树立加强培训进修、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重视师德教育是核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们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建立、健全政治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典型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与系列教育相结合,以“四师教育”为主要内容,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魂,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全面发展和谐施教的师观,知行统一教书育人的师能;以“六种精神”为教育目标,即学习钻研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争创一流精神,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力实施“师德建设工作”。

1、摆事实,请道理。

引导教师从经济收入、劳动付出、工作生活条件同工人、农民横比,与同行纵比,找准个人位置,激励他们发奋工作,以报答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怀。

2、定主题,立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题内容,贯穿师德教育的全过程,强调爱岗敬业要热心,学习业务要专心,对待学生要诚心,教书育人要精心,为人师表要恒心。

同时,认真组织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承诺”、“教师十不准”、“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

通过活动,内增素质,外树形象。

3、树典型,比贡献。

树立一批在师德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风貌,并在校内掀起“学先进,比贡献“的热潮,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师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4、重实践,抓落实。

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考评制度,为教师的仪容仪表、遵守制度、班主任工作、后进生转化等,作为评价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具约束力。

通过教师自评、、学校综评等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师德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落实。

5、以活动,促深化。

广泛开展六项活动。

一是开展发“调查问卷”和召开家长座谈会活动,促进学校重师德,教师重师表,学生尊重教师,家长配合学校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是召开教师职业道德座谈会和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引导教师认识师德丰富的内涵。

三是开展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定期走访学生家庭和帮困助学活动,并组织家访纪实文章评选。

四是树立教育新理念,积极探索师德建设新思路,五是设立师德举报电话,使师德教育落在实处。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师德教育的深化。

一系列教育活动,全体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广大教师的高度政治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以职业为规范,鞭策自己,做到心中有规范,行动上见规范;以敬业奉献为荣,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做学生的表率。

近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三)抓实业务培训、进修是关键

面对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大潮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还应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水平,实践中,我们遵循了三条原则,坚持培训提高六法。

三条原则:

理论提高与实践锤炼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提高与形成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培训提高六法:

1、主题说课法。

围绕某一教材主题,要求教师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教学选择”、“教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案,由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讲评指点。

2、师徒结对法。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建立师徒关系,从钻研教材到编写教案,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辅导,从班级管理到教育艺术,都手把手进行传帮带,促使新教师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专题讲座法。

学校邀请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做学术报告、讲座,借以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丰富教育信息,活跃学术氛围。

4、观摩考察法。

学校派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研究课、示范课观摩活动,获取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回校后通过上汇报课等形式促使其更好地吸收内化。

5、自学练功法。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自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获取最新教育信息,借鉴先进教学经验。

6、电教研讨法。

学校按计划分学科组织教师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并联系实际进行研讨,取其精华,达到资源共享、博采众长的目的。

学历标志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学历层次高低是评价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历进修还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措施。

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

主要做法:

一是用制度来保证,在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前提下,努力做到“三鼓励两控制一反对”,即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控制函授和脱产;鼓励参加符合本专业发展方面的进修学习,控制偏离本专业发展方面的进修学习;鼓励将理论学习、自身提高、教学实践相结合,反对一味地追求高“文凭”,荒废本职工作;二是用典型来引路,介绍本校自学的典型事迹,进行正面引导,使得绝大多数同志都较好地处理好了在职进修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近几年来,达大专以上学历的比率由原来的20%左右提高到73.2%,其中本科学历人数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11人。

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100%地完成专科进修。

(四)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是重点

青年教师是21世纪教育的中坚力量。

我乡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青年教师约占65%。

一个榜样能够带动一批人,一个好的氛围能够影响一群人。

我们对青年教师倾注了一片爱心,为青年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发展多创造条件,为他们搭建舞台。

把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为载体,促群体素质上档次。

我们建立了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

先是手把手,言传身教;再是扶上马,送一程;最后是“双脱手”,幕后点拨。

  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强化一种意识,把好“四关”,坚持三项制度,实施五个一工程。

强化一种意识。

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关心、信任和培养。

实践中,我们注意从政治上教育培养,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大胆使用,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锻炼、进取的机会,从中发现并把那些自身素质好、谦虚好学、积极向上的好苗子培训成骨干教师。

把好“四关”。

①职业道德必修关;②教育理论培训关;③基本功训练过硬关;④学历层次提高关。

坚持三种制度。

①青年教师上岗前培训制度;②坚持“老带新”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作用,把自己几十年形成的深厚业务功底、高超教学艺术、执着追求意识、无私奉献精神传给青年教师。

反过来青年教师也促进老教师更上一层楼,使新老教师优势互补,整体优化;③组织青年教师评优创优制度,促使教师群体互帮互学,形成积极竞争意识,加速骨干群体尽快形成。

实施五个一工程。

“五个一”工程,即开展五项竞赛活动:

一手规范的三笔字,一段即兴演讲,一篇教研教改论文,一份优质教案和说课材料,一本有特色的激励性评语。

在实施五个一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增强青年教师的四种意识,一是增强“一流意识”,以一流的师德,一流的教学,创一流的业绩,培养高素质的一流人才;二是增强“群体意识”,倡导通力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唱好教书育人的主旋律;三是增强“通才意识”,激励教师向一专多能的目标进取;四是增强“成功意识”,激励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让他们担任教研组长,在工作中锻炼提高,在尝试成功的欢乐中增强进取的信心。

(五)开展教学研究是动力

一是结合课改,加强教学案例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学校提出的要求:

每月撰写教学案例1篇,教学反思4份,每学期撰写较高水平的论文1—2篇,互相交流。

)        

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实施“三个一”活动。

“三个一”活动即每周一随堂听课,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一次教学开放周,从而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校园研究氛围。

三是积极参与校级教研活动。

学校积极协助各教研组长搞好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级各学科的教学研讨。

四是进一步加强乡教研组的建设。

以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为重点,注重指导,定期开展不同范围的研讨活动,加强交流、反馈。

全乡教师分为高年组、低年组、科任组三大组,每个教研大组下面又以年级、学科不同细分为各教研小组,共有9个教研组。

中心校在期初要求各校制订好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要求课题化,每个教研组以本年级教育教学中的出现问题为依据,确立研究课题,展开讨论,交流经验。

活动除了集中学习新课程理念、观看并点评新课程课堂教学录象、组织新课程教学信息交流外,同时认真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引导老师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到研究“新课程下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来。

在备课中,注重实现“六个转向”: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单一的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

并突出课堂教学研究这一重点,以“学习——设计——实践——反思”的教学研究模式认真开展好研讨课。

在执教老师深入研究教材进行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改进,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内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课后重点进行教学案例的解剖,从课堂实例出发,分析成败得失,分析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要求执教老师结合实践与听课反馈信息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听课老师写出教学评价意见。

(六)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是保障

1、全员培训制度

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大力倡导读书活动,拓宽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为此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在办公室翻一翻、看一看学校订阅的各类报刊杂志,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把报刊费的50%用于订阅教育教学类杂志。

要充分利用双休、假期,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书,诵经典,品名著,充实自我,每学期至少阅读4本以上。

在读书的基础上,养成随笔习惯,每月至少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教育随笔,并建立个人读书摘录卡或摘录笔记。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教学笔记、教学心得、教学后记、案例片段分析。

在每节新授课后要求教师批判性地反思教学行为,记下教学后记或教学心得;平时根据收集的教学信息和素材做好教学笔记。

2、扎实开展岗位培训

 我们在教师中倡导“四个三”工程,即练好三字: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过好三关:

外语关、普通话关、电化教育关。

学会三课:

会说课、会讲课、会做课件。

会用三机:

投影机、录音机、计算机。

全系统范围内先后开展了赛课、岗位技能竞赛、岗位技术练兵表演展示现场会等活动,为促进教师成才,搭建了宽广的实践舞台。

 3、学习制度:

建立健全学习管理制度,即:

两类学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三个层面(理论、理论和实践结合和实践操作)、三个结合(自学和组织学习、外出学习与校本培训、学历进修与业务进修)。

(七)民主管理是根本

民主管理是法宝。

学校管理不能靠校长的权力,而是要靠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领导的人格魅力和民主作风。

一是工作中尊重、信任教师,做到有错必改,有误必纠,对教师做到:

“目中的人,少一点强制,多一点尊重;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

”关注教师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教师营造一个既心情舒畅又严于律已、既的利于扎扎实实工作又的利于不断创新的环境。

二是倡导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决不以权整人,仗势欺人,把领导和教师的地位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心理相容的基础之上。

事实也正是这样,我校领导班子内部和谐协调,在带动全校和谐协调的氛围形成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几经努力,我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一支以奋发上进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跨世纪教师队伍。

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丰收,素质教育工作硕果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