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0910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40题专题训练

(一)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

1.题型特征文字材料解析题基本结构一般是由文字材料和问题组成,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非客观性试题。

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文字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考查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实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的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2.解题技法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文字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2)两个原则:

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3)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文字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4)四个步骤:

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具体方法:

(1)拿到试题首先关注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之前是否有句子,如果有,不管句子长短,首先关注它,因为这段话往往是下列几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或命题立意,也是联系教材知识的切入点。

如高考例析中的“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句话就指明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就联系必修一政治文明中的知识点即可,而且提示了“政治文明的演进”这个关键词,使我们想到必修一政治文明的演进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2)其次,关注材料出处。

材料出处往往会提示我们很多信息,如时间、人物、该人物的派别立场等。

如高考例析中材料二顾炎武使我们联想到他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

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回答如何评价时就可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思考。

再如高考例析中材料三出处中的1939年这一重要信息,如果同学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就无法理解“新的变化”是指什么;相反,如果注意到这一重要信息,再回答这一问题相对就变得简单很多。

(3)再次,如何获取有效信息?

首先根据开头结尾法,找到并概括出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然后再先分层(常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单位),依次归纳各层的中心意思(依据关键词)。

针对较长的句子甚至可采取语文中的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先分解该词、句,逐一解释(进行理解)后再综合。

(4)第四,关注问题的设问:

审提示语,确定答题思路:

“依据或根据材料”,答案就在材料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材料加教材知识;“结合所学知识或直接问问题”答案在教材中。

在组织答案时,将教材中关于该知识点的关键表述写入答案,如高考例析中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

审限定词:

注意时间、空间、角度、程度等限定。

审中心词:

指出、概述、简述、列举等要求答案不需要太多;分析、说明、论述、评价等要求答案相对较多。

审求答词:

找出要求回答的具体方面,并注意固定思维模式(原因背景类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评价、影响类注意从积极、消极方面考虑;比较类题注意从相同点、不同点方面考虑)。

审设问内部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等。

提示:

高考阅卷是不倒扣分的,换句话说是阅卷老师从错误中找正确答案,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角度、更全面把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答上,即注意答案的覆盖面要广,但每个要点不必过于深入分析(除非题目要求)。

关注问题赋分,高考评分标准一个得分点要么是1分,要么是2分,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分值确定有几个要点。

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得分点(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得分点)写在第一个!

高考阅卷工作量很大,在阅卷老师疲惫的时候如何吸引他的眼球?

那就是让他第一眼就看到你的得分点!

3.应用体验

1.(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2.(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3.(2015.全国新课标II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二)图文混合型材料解析题

1.题型特征

图文材料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和图文结合两种类型。

所谓图文材料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

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历史图片、表格,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图文材料型解析题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表格的有效解读。

所谓有效解读,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字、图片、表格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从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参照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表格数据型选择题的方法。

所不同的是,图文型非选择题要求把所获得的信息转化成文字答案,因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2.解题技法

解题步骤:

第一,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题意,在审明题意的基础上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第二,审读设问的前提条件、求答的限定语、回答的目标等。

第三,在对材料和设问明确的基础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第四,根据设问表述成文,注意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提示:

数据表格题一般会问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或影响,答变化时,要对表格横看纵比再综合,不要只看数字,要弄清其变化的趋势(上升、下降、持平、曲折发展{尤其在表述时要表述清楚在哪个时间段什么变化});答原因时,关注表格时间,联系在这一时间段中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政策等历史要素;答影响时,也要注意表格的时间(更关注这个时间之后发生了什么)分积极消极两方面回答影响。

3.应用体验

4.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三)、模拟感受

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

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由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

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

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土;为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

……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上流社会和经济实力雄厚者,总是先参与到新的休闲方式中;中产阶级则比较喜欢选择逛公园、看喜剧表演、到音乐厅欣赏音乐和爬山、远足等户外休闲娱乐方式。

……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休闲生活的变化。

(13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时期,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

教区教会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古代,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

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

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材料二1834年,英国设置济贫院,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救济工作。

“二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以《国民保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会福利的法案,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健康。

同时,加快私人养老金建设,发挥个人、国家、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使英国养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进入21世纪后,英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中世纪时期的英国相比,中国古代在解决养老问题上的主要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近代以来养老救济政策的变化及背景。

(1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

(3分)

 

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

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

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13分)

 

4.(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

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

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

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曼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

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斯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

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

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13分)

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路产生的影响。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路架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9分)

 

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于是,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初露端倪。

航行于太平洋上的马尼拉大帆船,大约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西班牙商人主要致力于同中国乃至印度进行广泛的交易。

生丝、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和它的各殖民地;棉布、麻布也为西属殖民地土著居民普遍接受。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三从约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之间的大规模扩张是如此的迅速和广泛,乃至史学家称之为新帝国主义。

在欧洲民族主义上升之时,夺取殖民地成为国家地位的象征和政治、经济威力的证明。

工业国家迫切需要新的市场、廉价的原材料和有利可围的投资机会,推动了欧洲及其政府掀起跨越全球的新浪潮。

19世纪中期后,欧洲人的大迁移势头非常凶猛。

欧洲人涌向海外并跨越大陆。

欧洲人用他们的新势力、财富和军事力量,前所未有地主宰了世界。

——摘编自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与黑奴贸易相比,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10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化,并指出推动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

(15分)

 

7.(25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钱荒主要还是表现在基层市场的细碎性贸易中。

至于铜钱向官府集中,同时在民间(富豪)沉淀,又往海外流失,则是导致钱荒的直接原因。

然而,宋代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导致铜钱不断退出流通领域,乃是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

而两宋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钱禁”和“铜禁”法令则加剧了钱荒和铜荒的程度。

——葛金芳《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1843—1850年间银钱比价波动情势

年代

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

年代

银一两兑换制钱文数

1843

1656.23

1847

2167.44

1844

1724.12

1848

2299.34

1845

2024.74

1849

2354.98

1846

2208.36

1850

2230.3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出现“钱荒”现象的原因。

(12分)

 

(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13分)

 

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子不党”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重要标识。

韩非子说:

“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他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

对于朋党之论,是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对于朝政局面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

——摘编自《浅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现象》等

材料二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完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