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诗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0381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24 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0424 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0424 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0424 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0424 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24 诗歌.docx

《0424 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24 诗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24 诗歌.docx

0424诗歌

石灰吟[shíhuīyín]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作品名称石灰吟创作年代明代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    者于谦作品风格托物言志

  石灰吟原文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④不怕,

要留清白⑤在人间。

[1]

作品注释

①石灰吟:

赞颂石灰。

吟:

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

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③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好似;等闲:

平常,轻松。

④浑:

全。

⑤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

人世间。

[2]

作品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

3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年,于谦刚好12岁。

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4]

4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

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7]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7]

5作者简介

  于谦像[8]

于谦(1398-1457),明钱塘(浙江杭州)人。

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出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

万历中,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9]

6满学家阎崇年否认作者于谦

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的著名满学家阎崇年做客扬州讲坛,在扬州鉴真学院为市民主讲《袁崇焕》。

开场白时就一语惊人:

“我个人认为最能反映袁崇焕精神的一首诗是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诗篇《石灰吟》,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石灰吟》的作者并非大家印象里的于谦,而是另有其人。

”话音刚落,就引得全场1300多名观众一片惊讶声。

阎崇年告诉听众,自己在研究明末重臣、著名将领袁崇焕的时候,觉得最能反映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诗就是《石灰吟》。

不少资料均记载该诗出自于谦的文集,但在查阅《明史》、《四库全书》等25种史料文献却发现,于谦的个人文集中并没有《石灰吟》,随后他赶赴于谦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调查后发现《石灰吟》作者其实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过知县、后来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级官吏,闲暇时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于谦传》,其中小说主人公于谦写了一首诗,就是《石灰吟》。

阎崇年补充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于这首诗的确很能反映于谦的精神,所以后世不少文献也就‘以讹传讹’把这首诗误认为是于谦所写。

”[10]

竹石(郑燮所作七言绝句)[zhúshí]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借物喻离诗。

作品名称竹石创作年代清作品出处板桥诗钞

文学体裁七绝作    者郑燮

1郑燮

郑燮【音xiè】,又名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清代著名诗人、画家。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后来因为为民众请赈得罪权贵,于是辞官不做,寄居扬州,靠卖画维持生计。

他画竹子十分有名,是“扬州八怪”之一。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2原文

竹石①

清郑燮

咬定②青山不放松,

立根③原④在破岩⑤中。

千磨⑥万击⑦还坚劲(jìng)⑧,

任⑨尔⑩东西南北风。

3拼音对照

zhúshí

  竹 石 

  zhèngxiè

  郑 燮

  yǎodìngqīngshānbùfàng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gēnyuánzàipòyánzhōng。

  立根 原 在 破岩 中 。

  qiānmówànjīháijiānjìng,

  千 磨万 击还 坚 劲 ,

  rèněrdōngxīnánběifēng。

  任 尔 东 西南 北 风 。

[1]

4字词释义

 

①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②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

扎根。

④原:

本来,原本,原来,基础。

⑤破岩:

破裂的岩石。

⑥磨:

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

打击。

⑧坚劲:

坚定强劲。

⑨任:

任凭。

⑩尔:

你。

5译文编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

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

6主题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诗人爱国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7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

折磨。

坚劲:

坚定强劲。

4.尔:

那。

这句意思说:

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8作者

郑燮,又名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后来由于为民众请赈而得罪了权贵,于是辞官不做寄居扬州,靠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明末清初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郑燮画像[2]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

“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

“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元末清初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元末清初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其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

《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元末清初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赏析]郑燮,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是元末清初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是指元末清初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

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八人)。

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燮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元末清初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

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

郑燮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郑燮号称“三绝”:

即诗、书、画。

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形成所谓“三真”:

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

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

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

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

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

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

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

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

“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燮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

(郑方坤《郑燮小传》)。

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

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元末清初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郑燮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

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

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

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

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

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

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

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赏析

【赏析一】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赏析二】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赏析三】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

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赏析四】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元末清初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赏析五】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

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一个“咬”字使读者感到多少顽强的力量,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

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技巧还体现在语言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咬定”、“不放松”等拟人手法的运用,再有对竹枝形态描绘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

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

千磨万击指经受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

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

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

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品别名《收两河时史朝义兵败走死广阳诸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俱来降》

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    者杜甫

1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2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闻:

听说。

官军:

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

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

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

眼泪。

⑷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

放声高歌。

须:

应当。

纵酒:

开怀痛饮。

⑺青春:

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

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

就的意思。

襄阳:

今属湖北。

洛阳:

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白话译文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3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

“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