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764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docx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

现在诊脉多用寸口诊法,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右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诊脉秘笈

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这样,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

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

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诊脉秘笈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切脉的同时要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通过舌苔的厚薄,以及脉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分清患者的“虚实”。

诊脉秘笈

 

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左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

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脉是两种相对的:

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

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左手寸脉号的是心,关脉号的是肝,而尺脉号的是肾。

比如说,你摸自己的寸脉,感觉它特别有劲,这就说明你的心脏还不错,那些心力衰竭的人可能怎么摸都摸不着。

再比如说,一个人摸自己左手的尺脉,发现它没什么动静,这就意味着他的肾有点儿虚,得赶紧补一补了。

  不过,脉象有时候也会“骗人”。

比如说,我们轻轻一摸左手尺脉的时候,感觉它特有劲,可稍微一用力,它就没了。

这种脉也是有问题的,有劲只是一种假象,事实是这个人体力透支,肾阴虚了。

这种人夜里特别容易燥热,睡不着觉,还老盗汗。

  右手的寸脉是诊肺的,关脉是诊脾的,尺脉则还是诊肾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同样是肾,左肾和右肾还是有区别的。

左肾主排毒,比如说湿浊太多,尿也少的时候,你摸左肾的脉,它就特别弱。

这样的人经常左边腰酸。

右边的肾呢,主生殖。

一个人要是生殖系统有问题,或者右边的腰老酸痛,或者是阳气不足、老怕冷,那他右肾的脉一定很弱。

  明白二者的区别以后,我们就会对症对补了。

有的人本来右肾不好,阳气不足,虚寒怕冷,这时候再吃点儿六味地黄丸就更怕冷了。

因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去心火的,有些人夜里燥热,口容易干,还老出汗,吃六味地黄丸就比较合适。

要是您右肾不好的,最好还是吃些人参鹿茸之类的,这样才能补到右肾上去。

所以,到底是应该补左肾还是补右肾,我们摸一摸两边的脉就能大致判断出来了,就这么简单。

实用脉诊

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讲的脉象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

这是粗略的说法,比较容易理解。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左手寸脉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即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例如:

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

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诊脉秘笈

下面更详细的说明,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动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动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

又称脉小,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

脉体阔大(脉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

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

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

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

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

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

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工”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

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切而知之谓之巧”。

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

所以说,诊脉并不神秘。

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

诊脉多了,自然就巧了。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诊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

“你这是肝脾不合。

”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

“不对啊!

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诊脉的缘故。

诊脉诊的是什么是病源。

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

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诊脉的关键是心里要有意象

  李时珍写过一本脉学书,叫《濒湖脉学》,里面列举了28种脉,有浮脉、沉脉、数脉、迟脉……“是不是要先把李时珍说的这28种脉象背一下”不用。

学会了其中一种脉,那你对其他脉象就会触类旁通,诊脉时是心在诊,而不是手指头在诊。

心里有那个意象,脉象就在你的心里呈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那个意象,那你就是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全背下来了也没用。

比如说滑脉,它就说滑脉是“如盘走珠”。

这时候,你就可以拿一个大盘子,在里面搁上几颗珍珠,一晃悠,然后细细体会一下那种感觉。

你诊脉的时候要是体会到类似的感觉,就是滑脉。

如果这时候再告诉你,孕妇的脉都是滑脉,那你不就会诊孕妇的脉了吗

  不过,话虽这么说,你还是要去实践、去对比,得找一个孕妇,一个不是孕妇的女性来对比。

只有这样,你才能诊出差异来,否则你感觉是滑脉,结果不一定准确。

  比如说,一些痰多的人体内有湿重,也是表现为滑脉。

要是没有实践经验的话,你就极可能把它们搞混了。

老中医说,一般的中医大夫得先在妇科待上一年半载才能知道孕妇的脉是什么样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浮脉。

浮脉是什么有的人肾虚,轻轻一号,感觉特别有劲,可是往下一使劲,它就不见了,这就是浮脉。

同样,我们按浮脉的时候心中也可以有个意象,感觉就像春江水暖时,江面上漂着一根木头的场景。

当你用手轻轻一按那根木头,感觉它很有弹性,可是稍微使点儿劲,它就沉下去了。

  与浮脉相对应的是沉脉。

沉脉有如水中之沙,都在底下沉着呢!

这个你就得循经捏骨才能摸得到。

如果沉脉特别有劲,这就说明这个人能量储备充足,只是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但是浮脉不一样,浮脉是有什么挖什么,都提前透支了。

我们养生就像要生炉子一样,火不能烧得太旺,要不然煤一会儿就没了。

你得慢慢闷着,一点一点地烧。

  再举一个迟脉的例子。

迟就是缓慢的意思,滑脉是比较流利的那种,但是迟脉就跳得特别慢。

有迟脉的人都是身体寒凉,一摸那个脉,就五六十下。

跟迟脉完全相反的是数脉,跳得特别快的,甚至一分钟都超过八十下了,这就是体内有热的表现。

这些都是常理,很好理解。

  还有一种脉叫涩脉。

什么是涩大家回想一下吃柿子的感觉就明白了。

号脉时感觉比较黏滞就是涩脉,这就说明体内有瘀血。

古人又是怎么形容这个的呢他们说涩脉“如轻刀刮竹”,就像拿小刀在竹子上一刮的感觉,这就是涩脉。

  古人诊脉是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了。

你也完全可以像古人这样仔细研究。

其实,你只要学会像古人那样把握意象,就会轻松地掌握诊脉了吗从书本上学,你再怎么看也是学不会诊脉的。

因为它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文字,也不是一种语言。

感觉这东西没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感觉来描述。

  比如说我们喝茶的时候,舌头会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去体会茶的感觉。

茶刚入口的时候,我们会先用舌尖舔一舔,因为舌尖的感觉最敏锐,能够分辨茶的香味。

然后,我们把茶含在口中,用舌头仔细体会一下。

最后,我们把茶咽下去回昧一下。

  诊脉的时候也一样,可以分成浮、中、沉三个步骤。

刚开始的时候是浮,就是轻轻地搭一下,然后稍微使点儿劲,到了中这一阶段,最后是沉,按一按,捏骨寻筋。

这就很像品茶的三个步骤,所以说,会品茶就会诊脉,只不过一个用舌头,一个用手指。

  在具体运用浮中沉这三个步骤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具体的茶叶。

比如说,第一个是浮,就像一片片绿茶漂在水面上,它的香气也是浮在上面的;然后是中,可能就是铁观音这种半发酵的茶,香味越来越浓了;最后是沉,但不是很深。

这像什么呢大红袍,全发酵的茶,浓香醇厚。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个比拟,真正诊起脉来,会有万千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你为自己诊脉的时候,不见得一定是要为自己治病,你也可以想象是在和自己的身体进行交流。

听着若有若无的“嘭嘭”声,你会感觉自己正在透过五官观察心灵,体会到一种别样的自在和快活。

最后,心里会萌生出一种感动。

喝茶也是如此,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喝出一种心态,喝出一种感动。

当你喝到心里有感动的时候,你也就真正懂得品茶了。

《伤寒六书》脉诊法!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

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

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

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

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

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也。

若夫风寒之初入,必先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脊强之证。

寒郁皮毛,是为表证。

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

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

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邪,止汗为解。

若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

中者何表里之间也,乃阳明少阳之分,脉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间,谓皮肤之下也。

然亦有二焉。

若微洪而长,即阳明脉也,外证目痛,鼻干不得眠,用葛根汤以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如见此证此脉,以小柴胡汤和之。

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

过此则邪入里为热实,脉不浮而沉,沉则以指按至筋骨之间方是。

若脉来沉实有力,外证则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里而肠胃燥实也,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三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热愈矣。

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阴证,盒饭看外证如何,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四逆汤以温之。

今将浮、中、沉三脉列图于后,可熟玩之。

伤寒以脉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

然脉理精深,初学未能识察。

予谓伤寒之中人,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乎其情矣。

列为三图,图下就注证治之法,则阴阳表里易见,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亦可以为初学之阶梯也。

欲究其至极,必须潜心熟玩仲景之书,庶几可以入道矣。

浮,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

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

虽然,治之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用麻黄汤;风伤卫则有汗恶风,用桂枝汤。

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无汗恶寒,头痛项背强,发热,此为伤寒在表,宜发散,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皆用羌活冲和汤。

有渴,加石膏、知母;无渴,不用加。

浮缓无力,有汗恶风,头疼项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皆用加减冲和汤。

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中,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证也。

然亦有二焉,盖少阳阳明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长而有力,此为阳明证,有头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发热无汗,葛根汤、解肌汤。

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而渴,白虎汤,或加人参;无汗不渴,并不可服,则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其证胸胁痛而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俱用小柴胡汤。

(有加减法。

)若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葛根、芍药。

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此为沉脉。

亦有二焉,阴阳寒热在沉脉中分。

若沉而有力,则为阳,为热;沉而无力,则为阴,为寒也。

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解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反觉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外证无热,不渴,反怕风寒,或面上恶寒甚如刀刮,或腹满胀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为阴证,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姜附汤。

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仔细体认,下药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将归己。

凡诊脉须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轻手在皮肤之上,候脉来三动是也。

中诊三候,沉诊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

然后知病之浅深表里,以为处治之标的,岂可忽略于脉而欲求病之所在乎明脉识证,辩名定经,得乎心而应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

若脉证不明,处方无法,狂妄行医,视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已开。

(以脉求药,初学不可妄试,注意眼已开几字,说明经过辨证诊脉的工夫.)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偕;

肺虚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

肺实有力夹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辅也)。

肺虚无力夹风寒,款冬紫菀麻黄添。

心实有力宜大泻,菖蒲郁金凌霄偕;

心虚无力宜大补,枣仁远志柏子辅(佐也)。

心实有力夹风火,黄连连翘栀子佐;

心虚无力夹风寒,白附天麻荜菝添。

胃实有力宜大泻,大黄枳壳槟榔偕;

胃虚无力宜大补,白术云苓炙芪辅;

胃实有力夹风火,知母石膏干葛佐,

胃虚无力夹风寒,干姜白芷藁本添。

肝实有力宜大泻,桃仁醋军(大黄)术(莪术)棱(三棱)偕;

肝虚无力宜大补,当归川芎香附辅;

肝实有力夹风火,柴胡生地二芍(赤芍、白芍)佐;

肝虚无力夹风寒,吴萸艾叶首乌添。

命实有力宜大泻,芒硝火麻郁仁偕,

命虚无力宜大补,宿砂益智肉寇辅;

命实有力夹风火,槐花地榆蒲黄佐;

命虚无力夹风寒,黑姜附子故纸添。

肾实有力宜大泻,木通泽泻车前借;

肾虚无力宜大补,熟地萸肉山药辅;

肾实有力夹风火,黄柏丹皮萆薢佐;

肾虚无力夹风寒,肉桂巴戟椒(川椒)茴(小茴)添。

此虽守株待兔法,聊训蒙医以开先。

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

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诊查肿瘤脉:

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

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诊查孕脉:

a、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

b、尺脉旺盛,至于哪一侧,不一定,而且,此正是判定胎儿性别的着眼点。

可参阅左大为男之说。

c、关部出现光滑流利脉,脉象有一种灵动之气,可以用滑形容,且脉象底层会有一脉线,沉静不动。

d、而身无它证,月事又不来,是为怀孕,怀孕后精血凝聚成胎,一般足月便能查出。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

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

(数:

读朔,当快讲。

有些病人一来就把手一伸,什么话也不说,他考你的脉诊呢,这时你就要望用于切,你就是不用切脉都要知道他所患何病,正是难经所云的“望而知之谓之神”。

如两手叉腰而入的那一定是有腰痛,而坐着伸一腿的也往往有腰痛的毛病。

衣服穿的很厚那是畏寒怕冷,若是鼻涕连连那是伤风感冒或有鼻渊。

如此的例子不一而足,只要你细心观察然后说出病人所患何疾,病人还以为你是切脉切出来的,包夸你中医学的好,佩服你,信赖你,相信中医。

有些病人你也可以用闻的方法来达到知晓疾病,这叫“知外揣内”,中医的思维方式之一。

如口内出气臭秽多属胃火偏盛,若臭如馊腐,则为消化不良,若是五指发青那说明血液循环不好,很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因为《灵枢·厥病》曰: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呼吸呈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证酸中毒,呼吸呈氨味提示尿毒症,痰液呈恶臭味提示病人患支气管扩张症或肺脓肿等。

通过仔细的闻诊照样可以知晓疾病所在。

你在切脉时一般都要问病人,以验证自己切的没错,有时切脉的准确度就在与问诊的技巧性。

如毛以林先生在《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中提到婆婆或母亲带一个二十几岁的闺女来看病,你在切脉时拉家常似的问:

“闺女出嫁没”若回答出嫁,那多半来看妇科病或看怀孕没,这样自己心里就有底了。

若是没出嫁,那就很少是妇科病,一般是来看月经病的,这时你就可以问:

“月经不正常吧”这一句话技巧性可是很高哦,月经不正常,可以是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多或少或有血块、闭经等,但是病人以为你是切脉切出来,这样病人就会把病情娓娓道来。

毋庸置疑,你要掌握好脉诊的技巧,你在切脉方面应该有真本事,能分清浮、沉、迟、数、虚、实等基本的脉象,做到心中有底,才能了然与胸。

要不然四诊不能合参对了解病情是很不利的。

要做到对脉诊有很深的造诣确实很难。

所以脉诊的技巧不独在与切脉,而在于你能否做到很好地进行四诊合参。

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

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

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

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

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

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

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①钩:

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

毛:

即今之浮脉。

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

石:

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

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脉六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

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

惊悸怔忡沉细弱。

上焦蓄热洪大应。

(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

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

微涩原来阴血少。

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

瘦弱的意思)。

有余因实知肝火。

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

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

弦紧极虚芤下血。

痛连腰胁现微沉。

五心烦热洪无力。

犯着房劳数不宁。

(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

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

弦紧必然咽燥破。

数时胸府热难安。

浮而有力风外感。

沉主生痈滑生痰。

(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

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

虚汗泄泻腹膨膨。

嗳气吞酸是数热。

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

若逢盛旺反成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