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9500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第四编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迄今已经过百年的发展。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教育心理学逐渐确立了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并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理论。

第一节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探索。

但直到1879年,德国析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脱离其析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

但是,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心理学中,人们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的研究就是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个性心理的研究就是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心理现象就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统一体。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是指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其中,感觉就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等。

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属性的反映。

如看到红色的花、听到一首乐曲、闻到苹果的香味等。

记忆是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如可以背诵出儿时记住的诗句、回想起几天前经过的事情等。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可能无动于衷,总会伴随着认识活动的进行而形成各种态度,产生相应的喜、怒、哀、乐、爱、恶等情绪情感体验。

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一201一

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方面。

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认识是情感和意志行动的基础。

没有认识,人的情感就无从产生和发展;意志的整个过程也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得以进行的。

情感既是意志行动的动力,又使认识活动带有一定的情感成分。

意志对认识和情感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意志坚强的人既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使其服从于理智,又能调节自己的认识过程,促进认识的深化。

认识、情感和意志简称为“知”、“情”、“意”,它们是一个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2.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体现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一般特征。

但是,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

它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

(1)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部分。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如聪明、愚笨等。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如活泼、安静、慢性子、急脾气等。

性格显示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如诚实、虚伪、勤奋、懒惰等。

(2)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个性倾向性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因素构成。

(3)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合理现象的各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并在心理过程中体现出来,没有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形成个性心理;另一方面,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进程和特点。

概括地说,既没有离开个性心理的心理过程,也没有脱离心理过程的个性心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伟大的学习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师生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二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如何遵循师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特殊心理机制和规律。

这两个方面又可分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或层面:

(l)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架构;

(2)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与学情境条件下主体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3)研究在教与学情境中如何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4)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与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教育心理学上述不同领域的研究都是围绕教与学展开的,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目标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教是为了促进学、帮助学,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基于这一认识,教育心理学把学一202一

生的学习心理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

教育心理学中讲的“学”,不仅指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纪律、态度和品德等社会规范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其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从教育科学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去为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

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心理的反映和变化与社会尤其是学校的教育密切联系。

学校教育一般由目标系统、内容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教育成效的考核评价系统组成,这些系统的确立和应用既必须遵循主体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也需要教育心理学提供实施途径、策略和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这既是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中日益彰显的重要任务,又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实际推动力所在。

(三)教育心理学与教师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着大量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起积极作用的知识,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知识、教学管理的知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知识等。

通过学习这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些都拓宽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在教师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逐步丰富起来。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一)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1.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

(l)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

教育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化的加速要求社会建立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起培养知识型人才的责任。

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合理学的研究。

(2)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

在19世纪末美国仅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住在大城市,到19世纪中叶则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进了大城市,形成了西方独有的城市化特征。

这就要求其社会成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了基础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

(3)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函待通过教育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美国化”,然而传统的教育由于自身的缺陷不能适应这一挑战,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要求以科学的原理为基础,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

这也是促使科学教育心理学产生的重要因素。

一203一

2.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析学背景

教育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科学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哲学根基。

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其影响最大的析学流派主要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3.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科学背景

在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前,科学心理学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诸多领域内取得了丰富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另一些则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l)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教育心理化运动对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第一,教育心理化运动使J'‘大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促进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第二,教育心理化运动中所提出的一些主张给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供直接研究的课题。

(2)心理测量运动。

心理测量不仅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更为重要的它为教育心理学从思辨走向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时至今日,教与学的评价仍然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而心理测量法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之一。

(3)儿童研究运动。

儿童研究运动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改善教育实践。

儿童研究运动成立了大量的研究组织,创办了许多儿童研究的专门刊物和出版了众多的儿童研究著作和手册,甚至还建立了儿童研究图书馆。

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冯特的科学心理学。

1879年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的科学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主要在于:

①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铺平了道路;②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到具有不同于动物的人身上,为教育心理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③为教育心理学培养了一批专业队伍;④教育心理学的许多研究内容正是在批判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用自己作被试对记忆规律进行了深人探讨。

艾宾浩斯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向人们证明了人类的高级心理问题,例如学习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改善的。

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科学背景―进化论

进化论对心理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认为动物活动是有机体的某种机能表现,揭示了,自理实在和有机体实在二者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从而为心理学澄清由二元论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理论混乱带来了希望。

其次,承认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再次,进化论把心理看做动物进化赋予人的一种机能,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这把心理学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而推动了侧重于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最后,进化论把个体差异的发展引人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个体差异是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内容之一。

(二)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虽然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是桑代克。

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决不只是桑代克一人的功劳,比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教育心理化运动、儿童研究运动以及心理测量运动等都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也许桑代克只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才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创一204一

立者。

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

(1)詹姆士的教育心理学观点。

(2)杜威的教育心理学观点。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立

桑代克是一个伟大的学习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鼻祖。

他在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并在此基础上于1913一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的推崇。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1.创立阶段

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初创阶段,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繁荣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不完整、不系统,其内容体系主要建立在对普通心理学资料的印证的基础上。

2.迷茫阶段

迷茫阶段(20世纪20一50年代)。

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呈现出忽略自身理论构建,体系不一和内容零散、庞杂、分歧等弱点。

3.选择阶段

选择阶段(20世纪60一90年代)。

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着有效教与学而组织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从内容上说,教育心理学包含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发展理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相互联系的五大块;从理论上来说,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共同充实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整合阶段

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严格来讲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所谓整合就是从学科的对象出发,融合各相关研究之长,强调整体实质上的一致,求同存异,淡化学派之争。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

(1)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

(2)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3)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点

1.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时代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2.教育心理学发展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心理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景范式转变

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4.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与生态、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一205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构成了人类生命发展的精髓。

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把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第一节心理发展及其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变化过程,表现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生理成熟和教育(学习)的结果2.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4.认知发展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5,认知发展具有互补性和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6.认知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关键期

三、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

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格的发展具有社会性

2,人格既是稳定、持久的特征,具有稳定性,但又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3.人格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4.人格的发展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共同性

5.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毕生过程

一206一

四、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虽然教育对个体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制约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教育的效率,教育必须以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二)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育一方面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自理的发展并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十分丰富,但不同学者对个体认知发展有不同见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当属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终身致力于个体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力)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

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主要指物理经验和逻辑经验)的作用。

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一种新建构。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觉一运动阶段(O一2岁)。

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2,前运算阶段(2一7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表象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以及绘画活动等。

3.具体运算阶段(7一11、12岁)。

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一15、16岁)。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207一

一定的概括。

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提供活动。

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

2.创设最佳的难度。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认知发展。

3.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

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

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皮亚杰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几.C.BHroTcK丽)是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

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1.两种工具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

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

由于动物没有且永远不会有这种精神工具,所以动物只能有低级水平的心理。

人因使用精神工具,从而使人类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

精神工具与物质工具一样,受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二)心理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三)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对教学与认知发展关系的探讨,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的。

1.教学的含义。

他提出应将“教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2.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208一

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4,学习存在着最佳期。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

5.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

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

维果茨基提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Erikson)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一)心理社会发展的内涵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受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特定的危机和特定的任务,即巫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危机的成功解决(顺利度过危机)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而不成功的解决(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

埃里克森提出个体心理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乳儿期(。

一1岁)―信任感对怀疑感。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l一3岁)一·自主性对害羞疑虑。

这一时期,婴儿渴望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