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下科学3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平铺式.docx
《苏教版四下科学3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平铺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下科学3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平铺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下科学311《探究昆虫的奥秘》教案平铺式
11.探究昆虫的奥秘
【课标落实】
(一)本课通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落实《课程标准》低、中年段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制订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搜集证据: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低、中年段要求。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12.1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
12.3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教材分析】
《探究昆虫的奥秘》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的第三课时。
通过生活经验、课外阅读、幼儿园《有趣的昆虫》、本单元前两课《庞大的“家族”》《养昆虫》等学习活动,学生已经了解部分昆虫的存在及颜色、形态、食物等,因此对学生来讲昆虫是一种非常熟悉的动物。
本课带领学生寻找可以探究的昆虫问题,尝试设计实验证明一些问题,如昆虫的食性偏好、生长条件偏好、如何传递信息等。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并设计对比实验找到答案,这是具有较大难度的,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本课要培养学生“明确问题”和“初步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思考“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怎样探究昆虫的更多秘密呢”,引到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秘密”。
第二部分,探究“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比实验“控制变量”、“重复实验”的意识。
教材选取了三个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感知“两个饲养盒”“里面各放10条蚕宝宝”“放在相同的地方”“给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桑叶,另一个盒子里的蚕宝宝喂莴笋叶”等,认识到实验探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重复实验、控制变量等。
第三部分,寻找“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获取答案,有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寻找证据。
第四部分,“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发现”。
学生根据模板,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实验发现。
【学情分析】
通过生活经验、课外阅读、幼儿园、本单元《庞大的“家族”》《养昆虫》等学习活动,学生已经了解部分昆虫的存在及颜色、形态、食物等,因此对学生来讲昆虫是一种非常熟悉的动物。
对于农村生活的学生,对昆虫的直观了解可能更丰富,但间接认识的知识面可能较窄;对于城市生活的学生,对昆虫的了解可能更多来自间接经验,影视、书本等。
本课带领学生寻找可以探究的昆虫问题,尝试设计实验证明一些问题,如昆虫的食性偏好、生长条件偏好、如何传递信息等。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找到可研究的问题,并设计对比实验找到答案,这是具有较大难度的,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学生热衷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像科学家那样”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大胆尝试,及时提供必要支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保护昆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秘密。
2.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
科学探究:
1.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2.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乐于思考与交流,感受寻找证据的乐趣。
2.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学做科学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可以感知外界环境,并思考昆虫的本领和习性,能否影响我们人类生活、是否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够提出有价值、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
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和视频、小饲养盒、蚕宝宝、桑叶、莴笋叶。
学生材料:
pad、小饲养盒、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知道了很多关于蚕宝宝生长发育的秘密。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条蚕宝宝,你们看,是不是长的很健康?
老师告诉你们哦,我每天都给它们换新鲜的桑叶。
可有一次老师桑叶不够,忘记去摘了,有个邻居告诉我:
没有桑叶时,可以用这种菜叶喂蚕(出示莴笋叶)你们认识吗?
你认为可以用莴笋叶喂蚕吗?
(生:
能,不能)
2.“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老师想先请你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猜测一下。
3.那到底“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大家猜测的对不对呢?
我们可以怎样证明?
(做实验)没错,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吧!
(板书1:
探究昆虫的奥秘)
[设计意图:
利用“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具体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昆虫的奥秘”]
二、操作与探究
1.关于探究“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这个问题,你们想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生1:
一条蚕喂桑叶,一条蚕喂莴苣叶,一段时间后,看蚕宝宝长的怎么样.学生2:
先用桑叶喂养,改用莴笋叶喂养,看蚕宝宝情况)。
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且已经有了大概的实验想法。
哪种方法更好?
那我们需要几个饲养盒呢(2个)?
用什么喂养(1号喂桑叶,2号喂莴笋叶)?
一边引导讲述,一边贴图片板贴。
2.还有两位同学也设计了实验方案,我们一起看看,请你评价一下轩轩(1个饲养盒,前十天桑叶,后十天莴笋叶)和晨晨(2个饲养盒,分别装1条蚕宝宝)的实验方案。
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
为什么?
(由学生说出理由,言之有据)
发现蚕宝宝数量,放在怎样的地方饲养(相同且适宜的地方)。
3.小结:
我们和阳阳同学的实验设计合理的理由是,考虑到了实验的公平性,除了对比因素不同以外,保持了其他因素的一致:
1.两个饲养盒;2.放在相同的地方。
另外,在数量上,一条蚕宝宝会存在偶然性,十条更具说服力。
4.根据师生最终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全班共两个饲养盒,各10条蚕。
补充“实验设计图”和“我们的发现”“研究者”等信息,形成一张研究单的完整板贴。
教师出示记录单,征集记录员,课后坚持记录,教师课后提醒。
“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实验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继续喂养,拭目以待!
5.刚刚啊,同学们一起发挥智慧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来解决“莴笋叶能不能代替桑叶喂蚕”的问题,大家的表现真棒,真是一群又聪明又有耐心的小孩!
6.这位姚乐乐同学也和大家一样,爱思考,对蚕宝宝十分好奇。
出示姚乐乐同学的实验方案,“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
你们认为她的方案怎么样。
确实,乐乐同学既考虑了实验的公平性、也考虑了重复性、准确性、爱护小动物等。
7.小结:
看来啊,设计实验不仅可以考验我们的智慧,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到真实答案,探究实验真是非常的重要!
(板书2:
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
利用三位同学的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甄别,明晰“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合理的”]
三、思考:
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
1.生活中,不仅蚕宝宝有趣,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昆虫,等下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常见昆虫的视频,请你仔细观看,并安静思考,关于视频中的昆虫,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能不能想到一些问题,让我们同学能通过实验来探究,找到答案的。
(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
2.提问,学生小组讨论,一个组一张问题单,汇总成小组问题记录单。
3.问题单展示:
展示每个小组的“问题单”,汇聚成全班“问题单”。
[设计意图:
在前面甄别的基础上,进行遴选:
什么样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找到答案的。
]
四、设计实验:
选择一个你想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设计和发现
1.每位同学独立选择一个最想研究的问题,每人领取一张实验报告单,设计自己的实验。
2.完成好自己的活动单之后,小组内按照序号接龙式传递“实验设计单”,可以在别人的“实验设计单”上继续补充或修改,1→2→3→4→1,这样循环一遍后,每张实验设计单上可以汇聚所有小组成员的智慧。
教师及时巡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小组内评选,找出一张设计最好、可行性最强的实验单。
4.汇报:
展示每个小组的优秀实验设计,其他小组评价并提出建议。
5.小结:
同学们都已经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也展示了小组最佳方案。
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尝试实践探究,看自己实验方案能不能施行,看看实验结果会怎样,有问题可以咨询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
通过评价“蚕宝宝喜欢明亮的地方还是黑暗的地方”这一实验方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并明晰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
]
五、运用与拓展
1.今天这节课,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来探究昆虫的秘密,那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昆虫的吗?
播放视频,科学家研究蜻蜓的飞行方式、眼睛、“蜻蜓飞行器”等。
2.关于昆虫,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比如,菜青虫冬天去了哪里?
蝉是怎么发声的?
……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走进昆虫世界吧!
(播放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视频)。
[设计意图:
将实验研究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昆虫,通过观看昆虫研究视频,让学生知道实际生活中有科学家在研究昆虫,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昆虫的欲望。
]
【板书设计】
3.探究昆虫的奥秘
提出问题探究实验
研究的问题:
实验设计:
1.
2.
3.
……
我的发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讲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入交流和洶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入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岀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冋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岀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
在课堂上釆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谜行赦学设计。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岀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
在奖励机制上釆取务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