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714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化学试题答案详解和要点提示

1.将等体积的苯、汽油和水在试管中充分混合后静置。

下列图示现象正确的是

答案:

D

详解:

相似相溶,苯和汽油相互溶解,溶解在一起体积是水的体积的2倍,又因为苯和汽油的密度都比水小且不溶于水,互不混溶的混合物的界膜只有一个且在下方液体总体积的

处,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要点1:

该知识点在课本中是出现在苯的溶解性探究实验里,以及习题中:

除水外不用任何试剂鉴别苯和四氯化碳。

要点2:

用水鉴别苯和四氯化碳的方法:

取不等体积的水(水多些)和未知液(苯或四氯化碳)在试管内混合,静止,分液,界膜在上方的未知液是苯(或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界膜在下方的未知液是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2.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

W

W

C.单质的氧化能力:

W

W

答案:

B

详解:

短周期元素有三个周期,同一周期元素有主族和零族之别,化学活泼性分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如果Z是零族元素,其单质的活泼性无论是金属性还是非金属性都是最弱的,如果Z是零族元素,其单质的活泼性无论是还原性还是氧化性都是最弱的,A错误;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B正确;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主族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Z如果零族元素,单质的氧化性最弱,C错误;如果W、X、Y、Z是第二周期元素,Z≤7时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W

要点1: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要点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除第一周期外,同一短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依次从1到8(稀有气体)结束。

要点3:

同一短周期主族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要点4:

同一短周期主族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最高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氧、氟例外)。

要点5:

同一短周期主族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随原子序数的递增(从左到右)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要点6:

同一短周期主族元素(稀有气体除外)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要点7:

同一短周期主族元素(稀有气体除外)单质的还原性逐渐,氧化性逐渐增强。

3.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B.加入氯化钡溶液C.加入澄清石灰水D.加入稀盐酸

答案:

A

详解:

Na2CO3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

Na2CO3+H2O+CO2=2NaHCO3,A正确;Na2CO3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

Na2CO3+BaCl2=BaCO3↓+2NaCl,NaHCO3溶液和氯化钡溶液不反应,虽然除去了Na2CO3杂质,但是引入了氯化钡杂质,B不符合题意;NaHCO3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

2NaHCO3+Ca(OH)2=CaCO3↓+2Na2CO3+2H2O;Na2CO3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结果NaHCO3和Na2CO3都被除去了,C错误;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发生反应:

Na2CO3+HCl=NaCl+NaHCO3;Na2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发生反应:

NaHCO3+HCl=NaCl+CO2↑+H2O;NaH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

NaHCO3+HCl=NaCl+CO2↑+H2O;

适量的盐酸可以除去Na2CO3,但是引入了杂质氯离子,D错误。

要点1:

除杂的原则:

①除杂试剂要过量;②除杂试剂只和杂质反应不和主要物质反应,主要物质的量不会改变;③除杂试剂易分离或除杂试剂的引入不会带入新杂质。

要点2:

杂质转化法除杂归纳:

①.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的方法:

加入干冰:

Na2CO3+H2O+CO2=2NaHCO3

②.除去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

加热法:

2NaHCO3

Na2CO3+H2O+CO2↑

③.除去FeCl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FeCl2的方法:

通入氯气:

2FeCl2+Cl2=2FeCl3

④.除去Fe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FeCl3的方法:

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2FeCl3+Fe=3FeCl2

4.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B.反应可表示为X+3Y

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答案:

C

详解:

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

A不符合题意;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对应的各物质的浓度变化比,设X、Y、Z三种气体的计量数分别为a、b、c,则有等式:

a︰b︰c=(0.1mol/L-0.05mol/L)︰(0.2mol/L-0.05mol/L)︰(0.1mol/L-0mol/L)=2︰3︰1,该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g)+3Y(g)

2Z(g),其平衡常数为:

B不符合题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计量数小的方向移动,正反应是气体计量数变小的反应,所以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由于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不随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的改变而变化,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要点1:

转化率是针对反应物而言的,某物质A的转化率=

要点2:

根据题给的浓度关系求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的方法:

计量数之比等于对应的各物质的浓度变化比。

要点3:

对于化学平衡:

mA(g)+nB(g)pC(g)+qD(g),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其他外界条件(浓度、压强)的改变引起的平衡移动不会影响平衡常数。

5.下列化合物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A.甲苯B.硝基苯C.2-甲基丙烯D.2-甲基丙烷

答案:

D

详解:

苯环上的12个原子(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甲苯相当于甲基取代了苯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其中甲基中的碳原子占据的是被取代的氢原子的位置,所以甲苯分子中7个碳原子共平面,甲苯分子中共平面的原子最多有13个原子(由于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甲基中的氢原子至少有两个不在苯环的平面内),A不符合题意;硝基苯是硝基取代了苯环中的1个氢原子,碳原子数仍然是苯环的碳原子,所以6个碳原子共平面,B不符合题意;乙烯中有6个原子共平面(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2-甲基丙烯,相当于有两个甲基同时取代了乙烯碳碳双键同一碳原子上的两个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子占据的是被取代的氢原子的位置,2-甲基丙烯中的4个碳原子共平面,C不符合题意;甲烷是四面体结构,甲烷只有两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共平面,甲烷中最多有3个氢原子共平面,2-甲基丙烷相当于甲烷中的3个氢原子被3个甲基取代,甲基中的碳原子占据的是被取代的氢原子的位置,所以2-甲基丙烷中最多有3个碳原子共平面,有1个碳原子在平面之外,D符合题意。

要点1:

平面结构的有机分子有:

①.苯: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12个原子共平面。

②.乙烯:

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共6个原子共平面。

③.甲醛:

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4个原子共平面。

要点2:

直线结构的分子有:

①.乙炔(H-C≡C-H):

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共4个原子共直线。

②.氢氰酸(H-C≡N):

1个碳原子、1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共3个原子共直线。

③.氰单质(N≡C-C≡N):

2个碳原子和2个氮原子共4个原子共直线。

要点3:

所有原子的共平面问题:

①.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甲烷分子中和碳原子共平面的氢原子最多有2个,甲基取代某共平面的分子中的氢原子时共平面的原子数最多增加1个,始终有2个甲基中的氢原子在平面之外。

②.氨分子是三角锥形结构,氨分子中和氮原子共平面的氢原子最多有2个,氨基取代某共平面的分子中的氢原子时共平面的原子数最多增加1个,始终有1个氨基中的氢原子在平面之外。

6.已知室温时,0.1mo1/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溶液的pH=4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答案:

B

详解:

0.1mo1/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说明HA是弱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A

H++A-;

c(H+)=c(HA)·

,pH=-lg{c(H+)}=4,A不符合题意;HA是弱酸,弱酸的电离是吸热的,升温促进电离,电离度

增大,c(H+)随之增大,lg{c(H+)}也增大,-lg{c(H+)}减小,pH减小,B符合题意;电离平衡时c(A-)=c(H+)=

c(HA)=0.1mol/L-

≈0.1mol/L;

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C不符合题意;酸的存在抑制了水的电离,使得水电离出来的c(H+)=c(OH-)远小于1

mol/L,酸电离出来的c(H+)=

远大于水电里出来的c(H+),溶液中的c(H+)可以忽略水电离出来的c(H+);溶液中的c(H+)=

水电离出来的c(H+)=c(OH-)=1

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D不符合题意。

要点1:

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A

H++A-;溶液中的c(H+)=c(HA)·

;溶液的pH=-lg{c(H+)}

要点2:

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A

H++A-,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要点3:

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A

H++A-,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倍数关系:

7.同足量一氧化碳的还原13.7克某铅氧化物,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克,则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PbOB.Pb2O3C.Pb3O4D.PbO2

答案:

C

详解:

铅氧化物将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与铅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根据转化关系:

CO+[O]→CO2~CaCO3;铅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0.08摩,铅氧化物中氧原子的质量0.08摩×16克/摩=1.28克,铅氧化物中铅元素的质量13.7克-1.28克=12.42克;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1mol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mo1/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相等

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

D.CO和N2为等电子体,22.4L的CO气体与lmol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答案:

C

详解:

Mg

Mg2+,1摩镁失去2摩电子变成1摩镁离子,2.4克镁的物质的量是0.1摩,0.1摩镁变成镁离子需要失去电子0.2摩,A错误;粒子数

B选项没有说明溶液的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B错误;CH4与H2O都是10电子微粒,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的物质的量是1摩,18gH2O的物质的量也是1摩,所以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C正确;CO和N2为等电子体,在没有确定温度和压强的情况下,22.4L的CO气体不一定是1摩,所以22.4L的CO气体与lmolN2所含的电子数不一定相等,D错误。

要点:

粒子数与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9.在室温时,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分别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生成5中盐的是

A.Al2O3、SO2、CO2、SO3B.Cl2、Al2O3、、、N2O5、SO3

C.CO2、Cl2、CaO、SO3D.SiO2、N2O5、CO、Cl2

答案:

B

详解:

A组依次生成4种盐:

NaAlO2、Na2SO3、Na2CO3、Na2SO4;B组依次生成5种盐:

NaCl、NaClO、NaAlO2、NaNO3、Na2SO4;C组依次生成4种盐:

Na2CO3、NaCl、NaClO、Na2SO4;D组依次生成4种盐:

Na2SiO3、NaNO3、NaCl、NaClO,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要点1:

二元含氧酸的酸酐与强碱溶液反应随强碱的量不同而产物不同,例如:

SO2、CO2、SO3、SiO2。

①.和少量强碱溶液反应生成酸式盐:

CO2+NaOH=NaHCO3;

②.和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正盐和水:

CO2+2NaOH=Na2CO3+H2O;

③.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在区间:

时;产物既有NaHCO3又有Na2CO3共有两种盐生成。

要点2:

一元含氧酸的酸酐与强碱溶液反应不随强碱的量不同而产物不同,例如:

N2O3、N2O5、Cl2O、Cl2O3、Cl2O5:

N2O5+2NaOH=2NaNO3+H2O

要点3:

两性氧化物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Al2O3+2NaOH=2NaAlO2+H2O

要点4:

非金属单质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和水,例如:

卤素单质X2(氟气例外)、单质硫。

X2+2NaOH=NaX+NaXO+H2O;3X2+6NaOH(浓)

5NaX+NaXO+3H2O

要点5:

二氧化氮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和水:

2NO2+2NaOH=NaNO2+NaNO3+H2O

要点6:

不成盐氧化物(NO、CO)和碱性氧化物不和强碱溶液反应,其中可溶性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碱。

10.门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但他为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对它们的一些性质做了预测,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后来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并证实门捷列夫当时的预测相当准确。

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有关X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X单质不易与水反应B.XO2可被碳或氢还原为X

C.XCl4的沸点比SiCl4的高D.XH4的稳定性比SiH4的高

答案:

D

详解:

IVA元素有碳、硅、锗、锡、铅;第四周期元素是锗,其化学性质类硅,硅不和水反应,锗也不和水反应,A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硅可以被碳或氢还原为硅,二氧化锗也可以,B不符合题意;GeCl4和SiCl4都是分子晶体,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C不符合题意;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其最低价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

SiH4>GeH4,D符合题意。

要点1: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不含氢键),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

①.IVA最低价非金属氢化物的沸点由高到底顺序:

GeH4>SiH4>CH4

②.IVA最高价氯化物的沸点由高到底顺序:

GeCl4>SiCl4>CCl4

要点2:

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最低价非金属氢化物越稳定。

①.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低价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HF>H2O>NH3>CH4;HCl>H2S>PH3>SiH4。

②.同主族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越小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低价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HF>HCl>HBr>HI;H2O>H2S>H2Se>H2Te;NH3>PH3>AsH3;CH4>SiH4>GeH4。

11.在5mL0.05mol/L的某金属氯化物溶液中,滴加0.1mol/LAgNO3溶液,

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AgNO3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氯化物中金属

元素的化合价为

A.+1B.+2C.+3D.+4

答案:

D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

和5mL0.05mol/L金属氯化物溶液恰好反应的AgNO3溶液的体积是7.5mL,设金属氯化物的化学式为MCln,根据电荷守恒有:

12.已知:

Fe2O3(s)+

C(s)=

CO2(g)+2Fe(s)

;C(s)+O2(g)=CO2(g)

则2Fe(s)+

O2(g)=Fe2O3(s)的

A.-824.4kJ/molB.-627.6kJ/molC.-744.7kJ/molD.-169.4kJ/mol

答案:

A

详解:

将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变形,得到:

CO2(g)+2Fe(s)=Fe2O3(s)+

C(s)

将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变形,得到:

C(s)+

O2(g)=

CO2(g)

将后来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得到:

2Fe(s)+

O2(g)=Fe2O3(s)

要点1:

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的逆反应,焓变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要点2:

根据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叠加,焓变也同步叠加。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13题~第1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18题~第2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9分)有关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省略)。

通常C为气体单质,G为紫黑色固体单质。

实验室中,常用固

体E在B的催化下加热制取气体单质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3)写出另外一种实验室制取H的化学方程式

(4)D溶液与Pb(NO3)2溶液混合可形成沉淀,此沉淀的Ksp=7.0×10—9。

将等体积的D溶液与Pb(NO3)2溶液混合,若D的浓度为1.0×10-2mol/L,则生成沉淀所需Pb(NO3)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

答案:

(1)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ClO

+6I-+6H+=Cl+3I2+3H2O;

(3)2KMnO4

K2MnO4+MnO2+O2↑;2H2O2

2H2O+O2↑;(4)7.0×10-5。

详解:

根据:

B+A(浓溶液)

C(单质)↑;C(单质)+D(溶液)→G(紫黑色固体单质)+F(溶液);G是单质碘;能将碘化物溶液置换出单质碘的气体是氯气,C是氯气,A是盐酸,B是MnO2;实验室中,常用固体E在B的催化下加热制取气体单质H,H是氧气,E是KClO3,F是KCl,D是KI溶液。

Pb2+(aq)+2I-(aq)

PbI2(s);Ksp=c(Pb2+)·{c(I-)}2;

要点1:

实验室制备氯气的两种方法

①.制氯型装置: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②.制氢型装置: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要点2:

实验室制备氧气的三种方法

①.制氧型装置:

2KMnO4

K2MnO4+MnO2+O2↑;2KClO3

2KCl+3O2↑

②.制氢型装置:

2H2O2

2H2O+O2↑

要点3:

酸性条件下氯酸钾氧化卤素阴离子的三个反应:

①.氧化氯离子:

ClO

+5Cl-+6H+=3Cl2+3H2O;②.氧化溴离子:

ClO

+6Br-+6H+=Cl+3Br2+3H2O;

③.氧化碘离子:

ClO

+6I-+6H+=Cl+3I2+3H2O;

14.(8分)汽车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其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已知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

CmHn(烃)、SO2、NOx、CO和C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CmHn表示汽油的组成,CmHn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汽油燃烧产生能量为汽车提供了动力,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由能转化为能,最终转化为机械能。

(2)通过车用燃油的精炼加工处理,可减少汽车尾气中的(填化学式,多填本空不得分)排放;(3)目前汽车尾气多采用催化转化的方法加以治理,写出在催化剂作用下NOX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CmHn+(

)O2

mCO2+nH2O;化学能、热

(2)SO2;(3)2NOx+2xCO=2xCO2+N2

15.(9分)Li-SOCl2电池可用于心脏起搏器。

该电池的电极材料分别为锂和碳,电解液是LiAlCl4—SOCl2。

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4Li+2SOCl2=4LiCl+S+S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池的负极材料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电池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3)SOCl2易挥发,实验室中常用NaOH溶液吸收SOCl2,有Na2SO3和NaCl生成。

如果把少量水滴到SOCl2中,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组装该电池必须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原因是。

答案:

(1)Li,Li-e-=Li+;

(2)2SOCl2+4e-=4Cl-+S+SO2;(3)产生大量白雾,SOCl2+2H2O=H2SO3+2HCl;

(4)水和SOCl2反应,氧气会氧化锂电池。

详解:

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4Li+2SOCl2=4LiCl+S+SO2,双线桥:

电源的负极是流出电子的一极,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Li

Li+是氧化反应,Li是负极材料,电极反应式Li-e-=Li+;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

2SOCl2+4e-=4Cl-+S+SO2;SOCl2+4NaOH=Na2SO3+2NaCl+2H2O;SOCl2+2H2O=H2SO3+2HCl(白雾),氧气能氧化H2SO3,氧气能氧化锂,组装电池必须无水、无氧。

16.(9分)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2种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选用方案I时,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2)选用方案Ⅱ从某金属粉末(含有Au、Ag和Cu)中分离Au,加入的试剂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提纯某Fe2O3样品(主要杂质有SiO2、A12O3),参照方案I和Ⅱ,请设计一种以框图形式表示的实验方案(注明物质和操作)

答案:

(1)易升华;对热稳定性;

(2)稀硝酸,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Ag+4HNO3(稀)=3AgNO3+NO↑+2H2O;

(3)

要点1:

方案I是升华法分离固体;该方法的特点:

利用固体X的热稳定性好,杂质的热稳定性差,杂质在加热条件下完全转化为气体而除去或者杂质在加热条件下转化成了X。

例1:

除去食盐中的氯化铵:

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氯化氢气体和氨气而被除去。

例2:

除去食盐中的单质碘:

碘单质受热升华变成气体而被除去。

例3:

除去碳酸钠中的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除去。

例4:

除去碳酸钙中的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除去。

要点2:

方案II是溶解分离法,该法的特点是:

将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某种溶液,使杂质转化成可溶性盐过滤除去,主要物质不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