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全集》《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597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鲁迅全集》《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看《鲁迅全集》《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看《鲁迅全集》《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看《鲁迅全集》《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看《鲁迅全集》《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看《鲁迅全集》《坟》.docx

《看《鲁迅全集》《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鲁迅全集》《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鲁迅全集》《坟》.docx

看《鲁迅全集》《坟》

看《鲁迅全集》--《坟》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开场有点白

一直想着把《鲁迅全集》读一遍。

过去对鲁迅的了解也就是教科书上《阿Q正传》、《药》、《一件小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再就是伟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中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其余的便不得而知了。

等打开《鲁迅全集》,才知道,鲁迅,不仅写杂文,也写论文,不仅研究文学,还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他的六卷本全集中,他写的杂文及小说类还不及翻译作品多。

看《鲁迅全集》看什么,干什么,还真说不出个所谓然来,但是,感觉能知其然也比不知其然好此。

比如,曾经听过的鲁迅的名句出自哪篇文章,里面还有哪些可以将来显摆的名句,岂不是好事一件。

看《鲁迅全集》,也不是为了研究他,研究他的人多得是,少不了我一个,再说,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没有那个精力去研究,看了就看了,以后说起来这本书的时候,能不亏心地说,我看过《鲁迅全集》就行了。

这可能是开篇的话,以后这个系列就要“粉墨登场”了,一天一篇几天一篇一天几篇都说不定,光是第一卷就有三百多篇文章,如果一天一篇,那就看到猴年马月也看不完的,所以,真有可能会是一天几篇的。

但是,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可能会记下几个生词,可能会记下一段原著,可能会胡思乱想一些“原创”,这都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情和灵感。

为了显示我的勤劳,发文较多,我会看一篇发一篇,顺序全是按六卷本的目录,包括题记、后记之类的。

突然想起上大学时,临考试了,学生想让老师划划重点,老师也很配合,就说,我们这一期的考试,不难,下面就划重点:

这本教材有前言,有后记,为了让大家好复习,除了前言和后记,都有可能考试。

学生都有晕倒的感觉。

现在不考试了,前言后记什么的,都看看也无妨吧。

2017.01.02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2--《坟》的题记

把过去近二十年来体裁也不尽相同的文章,汇集在一起,起了个名字--《坟》。

一般来说,坟,都是埋藏了的东西,也是人们不需要的东西,鲁迅在这里不仅有讽刺的味道,同样有着谦虚的意思吧。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里面有三段话,一、将这些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西,集合了做成一本书样子的缘由,说起来是很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

首先就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

这是我做的么?

我想。

看下去,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二、其次,自然因为还有人要看,但尤其是因为又有人憎恶着我的文章。

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

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人们在憎恶他的;我却明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

三、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

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

第一段,特别是这是我做的吗这一句,我们天天玩着博,兴致勃勃地写着博,时间长了,翻开过去的“历史”,有时还真有那么一种感觉:

这是我写的吗?

这里绝没有想着和大名人相比的意思,只是感觉当时的灵感也不错嘛。

自我欣赏一下也行。

第二段,相当有着讽刺意味的。

让我也想起农村里吵架,有时一方会咒对方,你怎么不死哟。

对方就会还击说,我就是不死,就要活着磨你的眼珠子。

和鲁迅的这段话,是不是有点儿相像。

当然,人家鲁迅的意思是为了战斗,村民的意思是为了吵架。

第三段,把过往的曾经埋到可进可出的《坟》里,还能留恋,倒是不错的想法。

正如我们在XX写博那样,写着写着,XX不让了,我们还是很气愤的,于是就把原来的东西搬到了网易这里。

《坟》里面共收集了25篇文章,当然也包括题记和写在《坟》后面。

2017.01.02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3--《坟》之《人之历史》

这是一篇很生涩的论文,如果没有一点进化论的知识,更是找不到从哪里看起。

人的进化究竟从哪里开始,是开始就有人,还是由另外一种生物进化而来。

而进化成人的生物又是从何而来?

现在最官方的说法就是由猿猴进化成类人猿,再由类人猿进化成人。

文章中还有乃见半猿,次生真猿,猿有狭鼻族,由其族生犬猿,次生人猿,人猿生猿人,不能言语,降而能语,是谓之人的论断。

到现在可能也只是研究家的研究。

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我还相信科学家的研究的,因为,毕竟生物是在一直不断的进化着的,有新的生物生成,就会有老的生物消亡。

要知道,达尔文也好,赫胥黎也说,黑格尔也好,谁也没有经历过那漫长的进化的过程,也是一代一代把研究成果积累下来的,积累的时间长了,人们引用的例子多了,自然也就成为真的了。

借用鲁迅的一段话,还真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一个小笑话说,一个小孩子听说人都是从猴子变的,就异想天开地说,把动物园的猴子一直关下去,一代一代往下繁衍,看它什么时候能变成人。

是不是很可笑的童言。

说这篇文章生涩,开头就有两个字:

进化之说,煔灼于希腊智者德黎,至达尔文而大定。

煔灼,什么意思?

在网上的版本是灼灼两个字。

是书上印错了还是网上错了,想找几篇网上的对照一下,结果却是发现,相当多的《坟》里面都没有《人之历史》这篇文章。

在现代汉语字典上找不到煔这个字。

而灼灼的解释网上倒是有,说是闪烁,这里是初放光芒的意思。

在汉典上查到煔,原来古代它通“闪”,看来,解释为闪灼,也靠谱。

再有,抱残守缺是哪几个字,如果写成抱残守阙,一定会以为最后那个字错了,别了。

查了字典,“阙”还真的同“缺”。

还有群疑冰泮,大閟犁然是什么意思?

冰泮、大閟、犁然,这三个词在字典上都没有找到解释,只能在网上找,冰泮:

冰开始融解,也比喻瓦解、消失或危险,险境。

大閟:

大的秘密,犁然:

清楚明白。

里面有很多的生字生词,真的很涩,但是纵观全文,还是多少能领会一点意思。

其中有一段,说动物的适应性与遗传性,适应性讲的是用进废退,遗传性则讲的是繁衍生息,更为有意思的是,在遗传性中,鲁迅说了一句官之大小强弱亦然,这是很能让人产生想象力的一句话,官场的近亲繁殖每个人都可能想得出来。

2017.01.02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4--《坟》之《科学史教篇》

也是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这一篇。

生涩,同上一篇一样的生涩。

生字不少,生词也不少。

震旦:

梵語cina的音譯。

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如果不看这本书,我可是第一次听说。

苓落:

字典上找不到。

但是苓字在字典上解释古能“零”

,这样一来,零落就很理解了。

相辅而蒸:

找不到具体的解释,只能看前后文的意思,体会一下。

大意是说当时多种政事学术发展的氛围很好,这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引得学术发展的意思差不多了。

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字词,如果单独看这个字,认得,但是,放在文章里面,却是不“认得”它们了。

即使是看了这本书,估计着也不会在平时用它们的。

因为它们通“古”。

这又与我们当今的网络语言有一比,把网络语言放在一个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的地方或人群,要么就是天书,要么就是笑话。

就比如说,“杯具”,当初有一好友给我留言,用了杯具两个字,我回复时还问她,是不是用的拼音,如果用五笔,无论如何也不会输入杯具两个字的。

岂不知,她用的就是网络语言,就是杯具代替了悲剧。

网络语言现在越来越发展得让很多汉字面目全非,已经影响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们的正常学习了。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说,夫法之有今日也,宁有他因耶?

特以科学之长,胜他国耳。

千七百九十二年之变,全欧嚣然,争执干戈以攻法国……. 而时之振作其国人者何人?

震怖其外敌者又何人?

曰,科学也。

就是说哪国的科学发展了,哪国的国力自然就上去了,自然就不受外来的侵略与干扰了。

科学带给了我们方便,但是,也有人说,科学又促使着人们的懒堕,人们不想走路,发明了自行车,又嫌自行车慢,发明了汽车,后来又发明的飞机高铁,人们的腿越来越抬不起来。

就这,我还是希望科学越来越发展,让我们享受的科学成果越多越好。

2017.01.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5--《坟》之《摩罗诗力说》

这篇文章我是在下面这个地址读的,是一个新浪博客。

什么意思呢,很难懂的。

但是看了译文,一目了然了。

虽然比起书本上少了那么几个字,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白的了。

译文:

因为文明的萌芽本来就孕育在野蛮之中;在野蛮人那种未开化的形状中,就蕴藏着隐隐约约的光辉。

文明仿佛是花朵,野蛮好比蓓蕾;文明犹如果实,野蛮则有似花枝。

人类就这样往前发展,希望也正在这里。

这一点倒是很有哲学的味道,又让我想起毛泽东也说过一句话,说我们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但是这里的野蛮却是健壮的意思。

这一段:

顾瞻人间,新声争起,无不以殊特雄丽之言,自振其精神而绍介其伟美于世界。

译文:

我们放眼看看全世界,新的声音争先竞起,没有不是以自己独特的雄伟而优美的语言,振作他们民族的精神,而把伟大而优秀的东西介绍到全世界去的。

由此看来,文化的传播是多么的重要。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译文:

我认为,如果要发扬祖国真正的伟大的精神,首先在于认识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别人。

知己也要知彼,才是正道。

平和为物,不见于人间。

其强谓之平和者,不过战事方已或未始之时,外状若宁,暗流仍伏,时劫一会,动作始矣。

译文:

和平这种事,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勉强可以叫做“和平”的东西,不过是战争才停止,或者尚未开始以前那段时间罢了。

外表上仿佛是一片平静,暗中的激流却早已潜伏着;时机一到,动荡就开始了。

怎么样,这段话放在当下如何,现在的和平中孕育着多少战争的火星在里面,整个地球上天天处于擦枪走火的危机之中。

老子之辈,盖其枭雄。

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

其术善也。

然奈何星气既凝(31),人类既出面后,无时无物,不禀杀机,进化或可停,而生物不能返本。

译文:

像老子这种人,就是最杰出的代表。

老子写了五千字的著作,主要的意志就在于不触犯人心。

为了不触犯人心的缘故,就得首先是自己做到心如槁木,提出“无为而治”的办法;用“无为”的“为”来改造社会,于是世界就会太平了。

这方法真是好得很呵。

然而,可惜自从星云凝固,人类出现之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物无不存在着拼死的斗争。

就算自然界进化也许会停止吧,但是生物绝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现在确有“无为而治”理念,但是,好像这里的无为并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特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老人过去写《道德经》时就有这么一个思想在里面,还是后人研究时慢慢加于老子身上的,也未可知。

就此也可以想像得出,前人的文章,当时的思想基础与社会条件与现今都有很大不同,你能站在哪个角度去理解,而你又想站在哪个角度去理解,这很重要。

屁股决定思想,你站的方向不一样,就可能会把古人的当时真实的思想给掩盖住了。

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几于具足。

世间上自从有了文学,人们便因而接近满足了。

这里的文学不仅有诗,更有着多种多样体裁的作品,人们可以在茶余饭后,享受着文人们编写的故事,同样可以在萎靡不振时打一针强心针而振作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只是摩罗诗的功劳了。

可以说,没有人不接触文学的,有学问的,没学问的,学学门的,做学问的,无一例外。

就连农村的文盲也知道听个小戏看个小戏的,再或者也会来一段口头文学一类的。

文章中写到了雪莱这个诗人,出身名词家族,容貌秀丽,举止端庄,却不为社会与学校所容,流浪在外,独立在天地之间,断绝一切欢乐。

后来写了《伊斯兰的起义》,借主人公莱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莱昂以热烈的心胸,雄辩的才能,使他的祖国人民觉醒起来;他鼓吹自由,反对压迫。

但是,正义的事业终于失败了,而压迫的势力却得到胜利,莱昂便这样为正义而死了。

这篇诗的内容,有着无限的希望和信仰,以及无穷的热爱。

莱昂顽强地追求而不放弃,但终于牺牲了。

莱昂实际上就是启示诗人的先觉者,也就是雪莱自己的化身。

而鲁迅先生是不是当时有没有相同的感受与遭遇呢?

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写《当代英雄》一书。

因为这本书所描写的,的确就是当时人们的实况。

于是有个朋友叫马尔登诺夫的,便说莱蒙托夫把他的事情写进书中,因此要求跟他决斗。

莱蒙托夫不愿意杀害自己的朋友,只是举枪对空中放,但是马尔登诺夫却对准他射击,他就被打死了。

这个朋友真的对号入座了。

也说明这本书写的太真实了。

裴多菲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

看到介绍他,就想起那首很著名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来,但是通篇也没有看到这篇诗的介绍。

看看结尾:

如今请在我们中国寻找一下,作为精神界战士的人到底在那里呢?

有谁曾喊出真正诚挚的声音,把我们带领到那美好而刚健的境界中去?

有谁曾抒发出温馨和煦的声音,把我们从荒凉而寒冷之中拯救出来?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就沉思罢了,也只有沉思罢了!

看完通篇,知文学很重要,能给人娱乐给人享受也能唤醒人心。

文学不仅有诗,更有文。

战争时期困难时期要有文学的力量来鼓动,和平时期同样需要,不然,我们国家每年都要搞“五个一”评选干什么呢。

“五个一工程”内容包括:

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一部好的理论文章,一首好歌。

还有茅盾文学奖。

不过,作为写文学的,除了有文中所说的拜伦与雪莱等为信仰而写,为正义而写,也不乏为了生计为了发泄为了意淫而写的人。

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同样会有。

文学或文字是可以流传的,焚书是焚不完的。

而人与社会则是消失的,他们只会记载于文字或文学之中。

想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南朝早已不见,陈后主恐怕连骨头渣也找不到了,但是,那首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却能流传如今且可能会继续流传下去。

就好比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样,秦始皇没有了,为一墙打官司的两家没有了,却留下了长城,留下了六尺巷,留下了这首诗。

看来,人与诗相比,与文相比,生命力是没有可比性的。

2017.01.03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6--《坟》之《我之节烈观》

原文:

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

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

现在可就不同了,什么东西不敢说,什么人不敢说呢。

鲁迅那个时候,想说说,也就是说说而已,想把自己说的东西变成铅字,那是相当难了。

问题是过去就是变成了铅字,没有买同样与废纸差不多,而现在,虽然没有变成实质性的铅字,却传播得比过去的铅字速度要快,范围要广。

若是正能量的“铅字”,则功德无量,若是负能量的“铅字”,则贻害无穷。

文章里面最入眼的是在“日下”中除去自己,实际上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属手电筒的,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无论评论什么事情,都会把自己置身事外,或许自己正在做着自己评论不允许做的事情,也会慷慨激昂,口若悬河般。

通观全文,也就是说女人是不是要贞节的事,当然,鲁迅的愿意可能借此讽彼,而不是仅仅是说女人贞节的事。

鲁迅的观点就是可不贞节,或者说不需要把贞节说得那么冠冕堂皇,甚至于压到女人身上。

过去确实把贞节作为一个枷锁套在女子身上,而正如文中所说,贞节与否,与男子无关,甚至于国家兴亡的大任,最后也归结到女子的贞节上了。

红颜祸水这个词儿或许能把江山与女子联在一起,并非所有的红颜都是祸水,但真的有红颜就是祸水。

同样,是不是祸水还要看掌权的男子愿意不愿意让她成为祸水,愿意让她成为祸水时,她就是祸水,不愿意时她也就是个红颜而已。

把贞节当枷锁固然不对,但把贞节当儿戏可能更不对。

不要说宣扬贞节论的人不会认同女人把贞节当儿戏,就是不宣扬贞节论的人也不会认同女人把贞节当儿戏的。

有两个事例。

一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前两年搞了个什么剧《阴道之道》,几个小女子手拿纸牌,上写我的阴道说:

初夜,是个屁!

我想让谁进入,就让谁进入之类的话。

她们宣传的本意及深意我们不能理解,更多的人还是看的直观的话,是什么,就是什么,总不能意义深得上面写的是“什么”,而反映的恰恰就不是“什么”吧。

二是最近发生的事,贵州凯里学院发了个不让学生在外留宿的禁令,结果一片嘘声,就连专家也发声,说是这禁令违法。

不明白的是,那专家不干好专家的事,却要干这个。

恐怕专家也未必能干好自己分内的那个专家事了。

不让学生在外留宿,哪里错了,哪里违法了?

就如宪法规定人民有言论的自由而你我他却不自由得口无遮拦信口开河那样。

2017.01.4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7--《坟》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

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

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

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

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

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

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

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

——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原来也听说过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

只知道这是鲁迅说的,但不知道在哪里说的。

说这样的话,非大胆才能说得出,非名人才能传下来。

当下有人说的话比这还大胆,但传下去的可能就几乎没有了。

好像有人说过,儿女们也是父母们寻欢作乐后的产物,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只记得有人说,但谁说的,却是不知道,因为说这话的不是名人,甚至连个名字也没有。

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

这话虽然很对,但并不一定为所有后辈所接受。

甚至还有更多感觉到在父母的爱护下没有自由而要回归自由的说法与做法。

父母们多以“我们都是为了你们好”为题安慰着劝解着不理解的儿女们,而儿女们则常常会以自己的性格受到压抑为由要求解放,更有专家们也会站在“儿女”们的角度,要求释放儿女们的天性。

路粹引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原来,上面我以为的不是名人说的根源在这里,孔融也是一个大名人,且“名”得大人小孩都知道,妇孺皆知不过分。

但这句话的意思从上下文看,彼有断章取义之嫌。

况在将来,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医学发达了,也不必尝秽,割股。

上面这几个故事分别是: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割股疗亲,一说全说二十四孝故事,一说前三个是二十四孝故事。

鲁迅先生从迷信与科学的角度说,有的孝并不是非孝不可的。

我也曾想,二十四孝,在很大程度上是老人们或成年人们拿来约束儿女们的一套枷锁,我与人聊天时就说,其中那个扇枕温衾,当时黄香只有九岁,而他的父亲却允许他在寒冬时用身体为其温暖被褥,这个时候,父爱何在?

恣蚊饱血,吴猛八岁时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这个时候父爱又何在?

如何做父亲,鲁迅给出了三条,第一,便是理解。

第二,便是指导。

第三,便是解放。

这三条不难理解,只是我们在做父亲的时候,能想到且尽量去做这三条就行了,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三条,那不是平常人。

或者在我们怎样当父亲的背后,别太把二十四孝之类的故事当回事儿,更有利于儿女们的孝心显现。

2017.01.04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8--《坟》之《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开篇引首,中间铺叙与证明,临末断结咏叹,无不征引诗词,似乎此举也就是小说的一样必要条件。

引诗为证,在中国本是起源很古的。

这当然可能就是一种近似八股的东西,人们都喜爱这种形式了,写书的唱书的自然也就乐于这么做了。

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写文章最喜爱开篇用:

阳光雨露育青松,毛泽东思想育英雄,正好可以写一下关于向英雄人物学习的二三事。

只是我们用的这句重复太多了,太多的学生都可能用过。

还用过什么山外青山楼外楼之类的,想起来就忍不住发笑,那个时候那个年代的我们。

鲁迅说,《喻世明言》,未见。

《警世通言》,未见。

只见《醒世恒言》,四十卷,共三十九事;《拍案惊奇》,三十六卷;《今古奇观》,四十卷;《今古奇闻》,二十二卷;《续今古奇观》,三十卷。

看来鲁迅那个时代并非是哪个想看多少书就看多少书的。

连鲁迅这样的“大”家尚不能看到三言中的两言,何论凡人呢。

开始以为是说小说起源的,其实是把他所了解的宋代民间的小说说了一篇。

鲁迅的文章大多与政治有关,但这一篇看不出什么政治来。

还感觉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书的事儿,也当成了小说的话题。

说书人其实就把书本化的小说变成了口语化的小说,形式很多,各种坠子、大鼓都是演绎这小说的好形式。

小时候也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听过,听得最多的就是演义类,一说就是山西太原府河北保定府山东济南府河南开封府如何如何,支楞着耳朵最不愿听到的就是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话了。

2017.01.04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9--《坟》之《娜拉走后怎样》

原文:

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娜拉是《傀儡家庭》的主人公。

看来伊孛生是个不喜欢被戴高帽子的人。

不如我们,有时我们并没有起到某个作用,但听别人硬是给你分析出来你起了某个好的作用,也就会欣然接受的。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笔记簿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

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并不是忘记了,而是不想记起而已,就如上午看的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那样,现在已经做了父亲的人,那一定是先做过父亲的儿子的,那么,当儿子的那如此种种早已在自己心中扎下根去了。

还有当了婆婆的人,也一定当过了媳妇,那么,当媳妇的那如此种种也早已在自己心中扎下根去了。

娜拉是一个自己不愿意当也不愿意给别人当傀儡的人,出走了,寻求自己的解放。

成功没有成功,只是诗而已。

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诗,不是梦,从诗里走出来,从梦里走出来。

                                    2017.01.04

看《鲁迅全集》时的胡思乱想--10--《坟》之《未有天才之前》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天才,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只是智力高一些罢了。

好像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说明,天才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努力,而这努力就需要环境了,这个环境就是土壤就是民众。

当然,天才也是相对的,不是所有智力超群的人都是天才,也不是说智力并不超群的人不是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