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7922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docx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疑三探

第二单元分析

打开这一组教材,你一定会发现它是围绕景物来写。

你看,那壮丽的《瀑布》让人震撼,那雄伟的《乐山大佛》让人赞叹,那神奇的《西藏高原》令人向往,那可爱的《家乡红橘》令人垂涎……多么迷人的风光啊!

学习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大胆想象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生活的美好!

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他们认识生字,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能背诵《瀑布》、《家乡的红橘》部分段落,能自觉地积累美词佳句,秒段,将学到知识用于生活之中,实践只中,从而丰富语言积累,感受阅读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课时安排:

课文13课时

《积累与运用》4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试卷讲评2课时

总计22课时

 

6.瀑布

教材分析: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诗歌。

全诗语句优美简洁,比喻形象生动,从声音、颜色、形状三个方面展示了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其形象生动的比喻及融入其中的真情又为这首诗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韵味。

此外,本诗采用了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能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这种表达方式,同时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习作表达水平。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难点:

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录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景导入(5分钟)

1.(出示瀑布图片)

师:

多美的瀑布呀!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近瀑布,去听听瀑布的声音,看一看瀑布的雄姿。

(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20分钟)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

(2)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指名评价。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读错的指导纠正。

(3)交流记字方法,师重点指导:

叠。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还有哪些字没有记牢?

说出来大家帮帮你。

(4)理解词语:

叠叠、仰望。

(指名说,同桌议)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段落多读几遍。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叠涌上岸滩比喻千丈仰望伟大灰尘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瀑布》这一课,读了课文,你能提出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生自主质疑。

2.师梳理归纳,预设:

瀑布的声音、样子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瀑布的?

3.学生自读探究(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在你感兴趣的地方做出批注。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1.感受瀑布的声音。

刚才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思考的非常认真。

那么瀑布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1)指名回答,大屏出示: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引导理解“叠叠”和“涌”的意思。

(2)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比较两组句子哪句好,为什么?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4)播放瀑布、浪涌沙滩、风吹松林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比较,想想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

(5)指导朗读,表现瀑布声势浩大。

(6)作者在哪儿听到瀑布的声音?

说明了什么?

2.感受瀑布的颜色。

(1)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颜色的?

作者是在哪儿欣赏瀑布的?

从“啊”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读去体会)

(2)作者在远处看到的瀑布是什么颜色?

他把瀑布比作什么?

你觉得瀑布还像什么?

可文中为什么却说“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播放瀑布录像。

(3)指导读出惊喜的语气。

(师范读后,生读,生评)

3.感受瀑布的样子。

并引导引用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加以体会、想象。

(1)指名读这一小节。

(2)“仰望”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站在山脚下仰望?

(用诗中的语句回答)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什么?

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把瀑布比成“珍珠的屏”?

(从全貌看,像一座屏风;从小珠看,形似珍珠;颜色光泽与珍珠相似,晶莹透明。

(4)为什么说被风吹过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

(生想象:

轻柔飘逸,弥漫如雾;白茫茫一片,朦朦胧胧如尘,纷纷扬扬的落下。

(5)赛读,读出美感。

(注意评价)

填空:

有风时,瀑布像();无风时,瀑布像()。

4.作者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瀑布?

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找出来读读。

三、质疑再探(7分钟)

1、课文学到这里,自读提示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再读课文,你心中又产生哪些新的问题?

预设:

写瀑布的诗歌你还知道哪些?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8分钟)

1、自主测试:

(1)自编题: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自编题。

(2)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2、教师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适当补充检测题。

(1)选词填空

 一道 一道道 一阵 一阵阵 一朵 一朵朵

 一(  )闪电     一(  )白银

 一(  )风      一(  )歌声

一(  )浪花     一(  )浪花

(2)用“好像……又像”说一句话,再写下来。

(3)背诵全诗,整理《我的采集本》,继续丰富内容。

(4)写一种物品的声音或样子。

3、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中心、写法等方面来说。

(2)教师总结:

啊!

多么美丽、壮观的瀑布啊!

作者用由远及近的写法,把瀑布的磅礴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色啊!

让我们记住他吧!

板书设计:

 

浪涌风吹(声)

(远)热爱大自然

瀑布青山白银(色)

(近)热爱生活

屏烟雾尘(形)

教学反思:

 

7、乐山大佛

教材分析:

“山是一尊佛,佛是个座山”,乐山大佛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大佛的宏大气势,那巧妙的排水设计还让我们感受了古代石匠的聪明才智,我们由衷地感叹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朴实,了解大佛的一些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经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生字词,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难点:

通过对课文中数字化词语的理解,体会乐山大佛的宏大气魄。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有关乐山大佛的图片、声像、文字资料。

学生:

了解还有哪些著名建筑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2分钟)

情景导入:

(出示乐山大佛图片)同学们,在我国四川省的西南部的岷江边上,有一座巍巍端坐的大佛,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想知道它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

7乐山大佛)齐读课题。

二、设疑自探(10分钟)

1、设疑:

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预设:

a乐山大佛有什么特点?

  b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自探:

潜心批注,自我探究。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4、师巡视。

三、通读课文,扫除障碍(18分钟)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

(2)自由识记生字词。

对于不懂的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处理的?

看谁记得最快?

(3)读通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即时指名评价。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读错的指导纠正。

波涛汹涌淹没侵犯宏大技艺破坏避免

冲刷 凿成 雕像 情不自禁 赞叹 智慧

(3)交流记字方法。

(4)理解“石匠、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赞叹”在课文中的意思。

3、理清思路:

课文讲了什么?

读了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读写生字词。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好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波涛汹涌淹没侵犯宏大技艺破坏

情不自禁冲刷 凿成 雕像 赞叹 智慧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20分钟)

1. 导课:

(出示乐山大佛图片)同学们,这座巍巍端坐的大佛,吸引了无数的游客,看到图片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2. 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预设:

a乐山大佛有什么特点?

b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潜心批注,自我探究。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4.师巡视。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一)感悟乐山大佛的特点。

     

1、读了课文,你觉得乐山大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大)

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山大佛的大,找出有关句子画上横线,认真读一读。

3、交流感受: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具体描写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表现大佛的宏大。

4、重点体会“越是在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

引导学生思考:

a.什么是“威严”?

b.从“似乎”一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c.从这句话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朗读第二段:

你认为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乐山大佛的宏大?

哪些词语应重读?

为什么?

指名读,学生评议,学生自由读——有感情地读——想象读(想象自己是作者,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乐山大佛的赞美之情)。

6、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体验、品读之后,总结:

是啊!

大佛真的如作者感叹的那样“头顶蓝天,足踏大地”“凛然不可侵犯”。

(二)感悟乐山大佛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1、过渡句: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①生找出过渡句,引导学生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②生用“不仅……也是……”说一句话。

③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a.引导学生抓住排水管道“既……又……”,结合句子理解乐山大佛设计的巧妙。

b.请学生用“既……又……”说句话。

④教师有感情地描述,激发情感,学生朗诵。

多么神奇、威严的大佛,竟然有这么多的秘密!

我们禁不住击掌叫好。

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伟大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中国人民!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大声朗读吧!

⑤生自由朗读,注意有感情。

指名读,师生评议。

2、如此宏大,如此神奇的大佛已经稳稳地坐在那儿一千多年了。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大胆畅谈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1、过渡: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出这么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呢?

2、指名读第一段。

小组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从乐山大佛坐落的位置和海通和尚及石匠们凿成乐山大佛的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师适度补充有关资料,交流自己的体会。

4、小结:

是呀,难怪作者这样称赞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多么骄傲!

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感兴趣的的问题吗?

预设:

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

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你还知道哪些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学生自主测试:

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两个作业题,同桌互测。

2、教师补充题:

自主积累:

把描写水流湍急的词句抄写下来。

3、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中心、写法等方面来说。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宏大的艺术珍品(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7、乐山大佛身高:

71米头长:

14.7米

眼长:

3.3米耳长:

6.2米

脚宽:

8.5米

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结晶

教学反思:

 

8.家乡的红橘

教材分析:

关于家乡,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她的一山一水总是那么令人牵挂。

或是美丽的自然风光,或是淳朴的父老乡亲,或是独特的风味小吃!

《家乡的红橘》一文就透过小小的红橘,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深深的自豪感,让我们也随着那深情的笔触一起去品味吧!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家乡的红橘有哪些可爱之处。

4、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抓住特点,展开想象,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

2、学习本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红橘的有关知识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7分钟)

同学们,你们见过红橘吗?

吃过红橘吗?

你对红橘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抽生说)。

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作者眼中的红橘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家乡的红橘。

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

二、初读感知(20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勾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每个词语自读三遍。

3、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生词卡片开火车认读、教师及时纠错,抽生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4、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新词你理解了哪些?

用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5、读通课文。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把握大意。

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初春的(),接着写四五月时的(),再写秋天的(),最后写()的成熟的果子。

三、熟读课文(13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并读读记记。

板书设计:

考验竞相开放花骨朵一瓣

朴素肥实一束鲜嫩舒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8分钟)

1、复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赛读、齐读。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自主质疑,师梳理出本节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家乡的红橘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红橘的可爱呢?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出示自探提示: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及时批注在旁边。

生借助自探提示进行自学,师巡视辅导。

二、解疑合探(22分钟)

(一)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二)全班交流。

1、体会橘子树叶的可爱。

(1)作者用哪些词来写橘子树的叶子可爱?

把它们用重点符号标出来(学生汇报:

茂盛、四季常青、闪着绿油油的光)

(2)理解“茂盛”的意思。

(3)指导朗读、背诵。

让我们想象一下:

绿得发亮的叶子是那么坚定有力地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多美啊!

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自读、抽生读,师生点评,齐读,试背)。

2、体会橘子花的可爱。

(1)勾画出写花骨朵特点的词。

米粒大小、洁白、形状像茉莉、一簇簇、指甲那样大、香气。

(2)理解词语:

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3)想一想: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橘子花的?

 (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香味)划出有关的语句读读。

(4)指导朗读、背诵。

师:

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描写多么细腻。

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花儿竞相开放,花香醉人的情景。

(抽读、评价、教师范读、齐读)。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洁白、朴素的花骨朵,仿佛真的闻到了那醉人的香味。

师:

这么美的句子,想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下面就自己背一背吧!

(自由背、学生背、师引背、齐背。

3、体会果子的可爱。

(1)课文哪些词语写出了青色的橘子的可爱?

(学生汇报:

肥实、压弯了枝头、又酸又涩)

(2)理解:

肥实。

从这个词里你想象到什么,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

(3)指导朗读:

齐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果实缀满枝头的情形。

过渡:

到了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熟了,成熟的果子又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红橘的呢?

4、感悟橘子丰收的情景。

   

(1)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颜色:

红色金黄色的瓤

 形状:

像一盏盏的小灯笼

 味道:

甜甜的

 感受:

使人感到舒畅极了

师:

对,你看作者观察多细,想象多美啊!

在写这些丰硕的果实时,用了“有的……有的……有的……”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师:

红橘不但样子可爱,而且味道甜美,令人舒畅,让我们仔细读读。

(指名朗读)

师:

闭上眼睛,想象橘园丰收的景象。

然后请你描述你想象中的情景。

(2)指导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并把它背下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

(自背、抽背、引背、齐背)

过渡:

家乡的红橘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可爱之处,无论是橘树叶、橘子花,还是橘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可爱,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外地客人来到我们家乡,你准备向客人怎样介绍家乡的红橘。

先说给同桌听,再在全班介绍。

2、教师小结: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家乡红橘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红橘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

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顺序观察一种事物,把事物写清楚的写作方法,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有条理。

三、质疑再探(7分钟)

1、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课文内容,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

作者怎么这么了解红橘?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8分钟)

1、自主测试:

(1)自编题:

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编题。

(2)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在班级交流、测试。

2、教师补充题:

模仿第5段写一种水果,注意要写出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

3、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中心、写法等方面来说。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8家乡的红橘

  春天的橘叶:

茂盛、闪着绿油油的光

  四五月橘子花:

不声不响一簇簇

 秋天青色果实:

压弯枝头

果子成熟了:

像小灯笼让人喜爱

教学反思:

 

9.西藏高原

教材简介:

《西藏高原》是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从地形,气候,天气,湖泊,森林,特产等情况,说明西藏高原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课文共有10个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对西藏高原做了介绍。

本课教学主线就是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即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几个侧面具体来有条理地介绍说明的方法。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家建设立功劳。

教学准备:

《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5分钟)

1、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优美的旋律勾起多少人美好的回忆,激起多少人对那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

今天,我们将走进西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板题:

西藏高原)

(提醒学生注意“藏”的写法、读音。

齐读课题两遍。

2、联系学生认知前提:

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

你对它有多少了解?

(指生交流汇报)

3、、看到课题,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说)

4、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解疑合探(25分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挨、资、源富、毯、哺、壤、沃、锅、饶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

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你打算怎样记住它们?

对于难写的字准备怎样处理?

(2)出示词语

美丽神奇、光洁的蓝天、光滑的蓝缎子、一眼望不到边、皑皑雪峰、清澈的湖水、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哺育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交流读书收获:

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班内交流)

检查下列词语的意思:

琢磨皑皑(教师适当点拨)

三、质疑再探(5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怎样分?

为什么?

师生共同解疑。

四、运用拓展:

(5分钟)

1、复习巩固认读生字,拓词解意

2、练习书写小组评比.

3、积累好词,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美丽神奇

西藏高原

富饶可爱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5分钟)

1、复习:

(1)听写词语:

紧挨、资源、丰富、毛毯、哺育、土壤、肥沃、锅庄、富饶

(2)设疑: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课文哪些部分讲西藏高原的美丽?

哪些部分讲西藏高原的富饶?

出示自学提示:

课文哪些部分讲西藏高原的美丽?

哪些部分讲西藏高原的富饶?

(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自学。

二、解疑合探:

(13分钟)

1、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

(1)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

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学生交流第二段:

学生甲:

我读懂了第二段讲高原的天空是透蓝透蓝的。

学生乙:

我读懂了第二段讲蓝天像蓝宝石。

学生丙:

我读懂了第二段讲那儿的天又近又远。

学生丁:

我知道这一段有两个比喻句:

第一句:

把光洁的蓝天比作蓝宝石。

第二句:

把光洁的蓝天比作蓝缎子。

你是怎样理解“好像离你很近……又好像离你很远……”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结合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