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滦区城市社区服务经验材料.docx
《双滦区城市社区服务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滦区城市社区服务经验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滦区城市社区服务经验材料
创百姓生活乐园建居民温馨家园
——双滦区社区服务经验材料
一个城市发展和稳定情况如何,社区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起着至关主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则是吸纳细胞的“集聚库”。
由此可见社区是广大居民幸福温馨生活的港湾,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石、社会和谐的关键。
社区建设好了,服务到位了,忙碌劳累的人们回到家园就会感到快乐和温馨,进而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充满激情的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
基于这个认识,去年以来,双滦区把社区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高标准、严要求,不惜投入、竭尽全力,狠抓社区规范化建设,使社区硬件建设、精细管理、优质服务走在了全省前列。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使社区建设始终朝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方向努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范围的拆迁改造,双滦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30平方公里。
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敞,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2010年区财政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拿出3000余万元进行棚户区改造,如今居民从低矮破旧的平房搬到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现代城市生活。
但是,由于双滦区建区较晚,欠账较多,社区建设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
2002年成立临时办事机构,2009年正式成立元宝山和钢城两个街道办事处,下辖16个社区居委会;这些社区一部分是从企业和乡镇剥离出来的,一部分是近年新建的,普遍存在社区软硬件建设落后,办公经费不足、办公用房不足、办公人员不足,社区居委会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此,双滦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城市发展社区是基础,和谐社会社区是关键”的工作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区委、区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三步并为一步走,三年任务一年完”的总目标,谋划确定了“夯实基础、健全体制、打造品牌、突出特色”的社区发展思路,在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3316”工作模式,即:
夯实社区三项建设、健全三个组织体系、实现社区“一区一品”、打造六项特色服务,不断强化社区服务职能,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创百姓生活乐园,建居民温馨家园。
二、抓住重点、创新机制,为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社区建设起步晚,尚未被广大干部群众充分重视,区委先后六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建立了“党委牵头抓总,民政具体指导,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专门聘请民政部基层政权司王司长对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为破解社区建设筹资难、协调难等直接影响工作开展这一瓶颈,专门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组织部长、主管区长为副组长,民政、规划、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及街道、各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和谐社区创建领导小组。
开展区直部门结对帮扶活动,重点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章理事,大力夯实社区三项建设,筑牢服务工作基础。
一是夯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双滦区原有的社区居委会大多隶属于乡镇和企业,2002年后逐步从乡镇和企业中剥离出来,2008年正式成立元宝山街道办事处和钢城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
针对原有办公用房大的20多平米,小的只有几平米的实际情况,区委常委会多次召开社区建设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和认识,研究制定加快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建立了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民政局具体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区委书记刘新宇、区长杨猛亲自挂帅,把难度最大的御祥园社区和东园社区分别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并迅速采取措施,协调开发商和相关企业筹措资金,整合资源。
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年来通过新建、改造、置换、划拨、房地产商提供等措施,使双滦所有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最少为500平方米,最多达到1400平方米,而且对办公用房统一进行内外装修装饰,总投入达到1580万元。
同时,抓好整体规划布局,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居民最大化”的原则,推行社区一站式办公,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调室、康复室、爱心救助站、日间照料室等20多种服务场所,为居民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让社区真正“为居民而建,为居民所用”。
二是夯实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过去的社区干部多的有三四个人,少的只有两三个人,社区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根本应付不过来。
同时,年龄偏大,待遇偏低,大部分是“老大妈”。
对此,采取“居民自治选一批、后备干部选一批、专业人才聘一批”的办法,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社区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8岁下降到38岁,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为了改变社区工作的“老大妈水平”,与省内大中专院校搭建“社校共建”平台,建立社工培养基地,带动社区服务上水平。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聘请民政部相关司局级领导来区授课、组织赴外学习等方式,提高社区干部的理论素养。
两年来,共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18期,组织81名街道社区干部到北京、天津、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地观摩考察学习,开拓了视野。
在考核监督方面,实行“双评”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评、群众满意度测评,评定考核等次,考核结果向党员群众通报,并与社区干部的报酬待遇、选拔任用和奖惩直接挂钩。
两年来,经考核测评,对9名社区干部予以辞退,4名社区干部诫勉谈话。
同时,有29名优秀社区干部被推选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月工资由680元提高到1500元(居委会书记、主任每人每月享受200元职务补贴),每个社区办公经费由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0元,社区的水、电、暖等费用全部由区财政承担,每年每个社区平均约1.5万元,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夯实社区规范化建设,提升建设水平。
主要做到五个规范:
规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办公用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布局上实行色调统一、标识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社区工作职责,规范了5大类103项制度,制定统一的《社区服务手册》;规范社区运行机制,建立了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紧密对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明确社区服务站各个岗位与街道相关部门的对应关系和各自职责;规范社区志愿者服务,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管理制度,到今年底,全区社区志愿者人数将达到社区常住人口的12%,逐步实现公众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
三、创新管理、打造品牌,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温馨家园
为把双滦社区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我们把社区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大力加强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个”管理体系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构架。
一是健全社区党组织,活化服务载体。
强化党建体制建设,由过去单一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街道党建向条块结合的互动区域性党建转变。
创新党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建立“党务工作联建、精神文明联创、民生保障联动、社区环境联管、窗口建设联抓”的“五联”工作方式,以党建促联建,以联建带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建的活力。
丰富社区党建活动内容,以“一工程、两活动”,即“四双一促”工程和“树先锋、做模范”、“离岗不离志、奉献在社区”活动为载体,拓展了社区服务范围,促进了社区党建和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健全社区居委会,实现居民自治。
街道工委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推行以社区居委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主要内容的“三会制度”,建立社情民意诉求,群众需求表达,社区居民评议“三项机制”,有效推进了楼组居民民主自治管理模式的实施。
三是健全社区服务站,发挥综合优势。
社区服务站作为政府在社区设立的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履行95项功能,侧重发挥专业化、职业化优势,推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体育活动等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在抓好社区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社区“一区一品”建设,通过打造“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着力提升社区品位。
一是创建平安型社区。
承德市丝绸厂原是大型国企,在90年代末,企业破产倒闭,工人下岗,职工及家属在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出现了困难,社会出现了不稳定因素。
2002年双滦区在自身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在原丝绸厂家属区成立了东园社区居委会,对居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覆盖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以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管理居民、服务居民。
同时把调解工作扎根社区,及时对日常出现的纠纷快捷稳妥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做到了小事不出居,难事不出街道,大事不出区。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社区做到了,无越级访、无赴省进京访、无集体访。
为维护辖区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创建体育型社区。
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公司、国电滦河发电厂坐落在钢城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钢城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居委会服务对象主要是这两个大型企业的工人及家属,这部分居民素质较高,有一定文体活动基础。
对此,钢城街道办事处与企业联手,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部门帮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场地建设的问题。
实现了在“不变所有权,放开使用权”的前提下,全面向居民开放。
原为单位职工之家等活动场地做到健身活动功能不变;没有场地的社区企业出房新建;街道还筹资为这些活动场地配备器材,保证每个社区都有高标准多功能室内健身场。
在室外健身场地建设上,争得省市体育局大力支持,在行宫社区建成“社区健身苑”项目,投入健身器材40件,“健身苑”内锻炼的居民达3000人以上。
承钢集团公司将原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定为体育健身公园,追加投资1000多万元对占地15万平米的承德十五中操场进行改造,铺设标准塑胶跑道、草坪足球场。
民政等部门帮扶社区投入价值5万多元的部分室外健身器材。
街道已形成室内健身、室外活动、专业比赛的较为健全的局面。
扩大群众体育工作的影响,同时通过举办了不同主题的体育活动,有效的激发了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热情。
行宫社区的科普画廊,被省科协命名为“省级示范性科普画廊”,街道在科普画廊上设立体育专栏,向居民提供展示健身方法。
行宫社区拥有腰鼓、秧歌、太极拳等群众性体育队伍10余个,200多人的太极拳队获得过国家太极拳比赛团体第七名,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文明办命名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先后获得“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和“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三是创建党建型社区。
元宝山街道所辖的御祥园社区现居住人口5116人,是双滦区规模最大的社区,辖区党员264名,占居民总人口达到5%,党员比例也是最高的。
为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根据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小组、党员责任区等,党员志愿者已发展到28名,充分发挥了无职党员和在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支部根据辖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要求每名党员都要与一户需要帮助的居民结对帮困,不仅仅局限在经济上帮助,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帮扶,社区党支部将小区内的残疾人、孤老、困难家庭、特殊人员等列为重点对象,由在职党员与他们签约结对,定期或不定期地上门为其服务。
在社区的组织下,每年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的达到300余人次。
在职党员中的司法工作者、教师和医务人员等,向居民开展法律、教育、医疗、心理健康等一系列义务咨询和服务,通过服务社区活动,使在职党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通过社区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了广大居民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居民自治的社区热情。
社区为辖区党员提供了实践誓言的新场所和履行义务的新平台,让他们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四是创建就业型社区。
元宝山社区是从破产企业——麻纺厂划归地方后建立起来的,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下岗再就业就成为难中之难,下岗人员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安置,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社区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性工作,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家中调查了解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
建立健全台账,做好基础工作,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再就业工作台账,用工信息台账,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并与辖区用工单位建立了用工信息网,随时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近用工信息。
社区原有下岗失业人员758名,通过调查摸底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就业活动,现有735人实现了就业。
并且依托97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设立了居民学校,为居民提供家政、维修、计算机、烹饪等再就业技能培训,整个社区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
五是创建矫正型社区。
针对社区内的一些边缘人员,如刑满释放人员、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人员,社区工作更是倾注了大量精力。
目前,每个社区不同程度上的存在一些边缘人,为了体现对边缘人的关爱,2010年全国首家社区矫正管理局在双滦区挂牌成立,社区矫正工作触角随之延伸到各个社区。
凤凰社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个案矫正,实现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帮困解难。
成立帮教小组,建立帮教档案,明确帮教责任人,采取“三个三”帮教措施即(三见面、三帮一、三反馈)。
利用社区劳动保障站为2名刑释人员提供就业,为2名刑释人员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一时之需。
制度化和人性化并重的管理让我社区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事解教人员无一重新犯罪。
社区内的矫正对象和刑事解教人员还积极的申请参加爱心巡逻队,把昔日违法的人变成今日维护法律的人。
在工作体系上,乡镇(街)设立社区矫正管理所,在村居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小组,形成了区、镇(街)、村(居)三级社区矫正网络体系。
社区矫正工作小组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关心帮助矫正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强化对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五年来,全区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04人,已解除矫正82人,现有服刑人员122人,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
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获得了成功,先后获得省市表彰,为维护辖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社区服刑人员无一人托管和重新犯罪。
六是创建文艺型社区。
怡园社区共有常住人口1200户3400人,既是典型的“企业型”社区,也是工农混居区。
怡园社区由过去的两间小屋拓展成为总面积达700平米的独立楼宇,这里共有房屋16间,还外加一个150平的艺术排练大厅。
按功能划分,该社区可分为行政服务中心、娱乐中心、党建中心、艺术排练中心四个部分,一站式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一键通“电子保姆”、“96096”服务热线等各种公共服务内容达20余项;棋牌、刺绣、读书阅览、音乐培训、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文艺活动蓬勃开展。
该社区的红歌文化远近闻名,有在社区活跃近10年的红歌艺术团、150平的红歌排练场和二十余块红歌歌词展板组成的“红歌一条街”,红歌文化已成为该社区独自靓丽的一条风景线。
红歌艺术团会员及文艺爱好者专业化人士已超过60人,夏季“卡拉OK大家唱”活动参与人数不下百人。
其他文化活动也如雨后春笋,争相成长,社区又先后建起了秧歌协会、腰鼓协会、舞蹈协会、戏迷协会、养花协会、书法协会、合唱团、居民读书会、贫困互助会、爱心服务队、义务巡逻队、居民大讲堂等十余支各种活动组织。
该社区的“十字绣”手工编织活动也风靡居民小区。
我们因势利导,组织居民爱好者成立了30余人的十字绣编织小组,在社区建设中我们顺应这一趋势建起了十字绣手工编织作坊,目前社区已有手工编织爱好者百余人。
我们还在社区建起了手工编织作品展厅,这些作品不仅用于展览,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外销售。
怡园社区的手工作品已由自娱性产品向商品转化。
社区各种公共服务功能的拓展大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种文化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彰显了社区党组织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与日俱增。
四、突出特色、优化服务,让每一个社区都成为百姓生活的乐园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为民服务、为居民服好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功能多样化、最大化。
通过开展六项特色服务,让每一个社区都成为百姓的生活乐园。
管理服务网络化。
网上办公、在线交流、视频学习等社区服务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被居民所接受。
双滦区先在工资收入高、文化水平高、参与积极性高的6个社区中开展了数字化社区建设,每个社区在已有网站的基础上建立党建OA管理平台,将党员教育管理、社区服务、内部办公等内容纳入OA系统,居民可利用电脑享受互联网服务,社区党员在网上就可以参加党组织生活,街道可随时上网检查社区党建管理情况,实现了街道、社区、居民三网合一。
缴费服务一站式。
积极协调供水、供电、供暖、燃气、通讯等公用企事业单位,在社区建立一站式公用支付服务平台,使居民不出社区,即可实现缴费。
如今,双滦区的每个社区,都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
同时,制定了《双滦区物业管理办法》对全区物业实行规范化管理,择优筛选有实力、服务好、居民满意度高的物业公司进驻小区,确保居民顺心舒心、放心。
养老服务多元化。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双滦区60岁以上老人到目前为止已达1.8万人,占总人口的12.4%,养老问题已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使老年人能安度晚年,生活幸福,双滦区大力加强养老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机构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多元服务的局面。
制定出台了《双滦区加快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提出了详细的工作措施,明确规定,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税费进行减免;对养老服务机构用水、用气、用电、取暖、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等业务按居民价格标准执行。
为我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将发展养老服务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全区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双滦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能为120名老人提供服务。
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2家,能解决200余老人的养老问题。
在居家养老方面,一是在社区居委会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由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负责,二是政府出资230万元,成立了双滦居家养老服务指挥中心,与采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从事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科技企业合作,采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一键通”家庭联网自动呼叫系统,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医疗急救、健康咨询、家政服务、防盗报警、维修服务、法律咨询、生活日用品配送,以及各种生活照料等服务项目。
现已为2000余户老人安装了呼叫器,在服务中心现场可以看到,“一键通”网络屏幕显示着入网用户的住址、年龄、健康状况、近亲属及通讯信息等详细资料,小区入网用户在家中只要一按按钮,大到有病求助,小到买米买面、买菜送饭,中心的服务人员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一位患脑血栓的李姓老人求助社区要喝小米粥,社区同志马上到市场买了几斤小米送上门,并帮助熬好端到老人面前。
9月26日早上8时24分,值班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传来一位老人微弱的声音:
我犯病了,儿女都不在家,需要救助。
平台信息显示:
电话是家住元宝山社区麻纺厂小区91岁高龄的才克千老人打来的。
他们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时派人乘车赶到老人家中,协助迅速赶来的医护人员一起,从五楼抬下老人。
8时39分,老人被送到了1公里以外的双滦区医院,前后只用10多分钟。
经及时救治,老人转危为安。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运行两个多月以来,已接到老人服务求助3000多人次,处理紧急事件110多件次。
亲情送(配)餐周到化。
双滦区16个城市社区全部依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了配餐中心,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
行宫社区居委会鉴于服务对象大部为承钢员工与家属,与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公司康达集团合作,建立了500余平方米的居民配餐中心,拥有配餐车8辆,每天为3000多居民配餐、送餐。
元宝山社区居委会针对辖区内独居老人多的特点,专门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便民服务快捷化。
着力营造“业务办理10分钟服务圈”。
依托社区服务热线96096,整合各种商家200多户,为辖区内居民服务。
社区居委会在接到社区居民提出的办理业务请求后,协调相关商户10分钟内上门服务;投资500万元,在每个社区建立了卫生服务站,服务站接到医疗救助请求后志愿者或服务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救助现场。
志愿服务常态化。
双滦区制订了《双滦区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把机关在职干部职工、在校学生、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户作为社区志愿者的骨干力量,在每个社区建立了“志愿者之家”,制定了志愿者登记、注册、培训、使用和奖励制度,按照志愿者年龄、专业、特长等不同情况划分为便民利民志愿者服务队、文化体育志愿者服务队等189支队伍,在社区围绕就业援助、敬老扶幼、民间调解、慈善公益、社区教育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