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90852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docx

《短歌行》《归园田居》解析版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

一、选择题

1.下列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曹操说: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

问题是酒醒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即使是曹操那样的枭雄,一手握着酒杯,仍要感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

范仲淹说:

“____甲_____。

”酒在这里,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

酒果真能解忧吗?

忧与愁,都在心底。

酒落在胃里,只能引起一时的幻觉,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

“乙”,还是李白讲得对!

看来,李白才是最资深的酒徒。

A.甲:

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B.甲: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C.甲: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举杯销愁愁更愁

D.甲: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

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

甲处,前文说“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后文说“酒在这里,反面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可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感基调不合适,排除B、C两项。

乙处,联系前文“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可知,此处该写“愁”,故应填写“举杯销愁愁更愁”,排除AB。

故选D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

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

指役夫的家人。

③式微:

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稀薄的阴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两句写鱼儿安然地游于禄水之中,鸟儿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3.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答案】

2.C

3.《情诗》:

①抒发了役夫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短歌行》:

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

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是“表现了役夫有家不能归的心情”。

结合注释①和七、八两句用物象的变化写出的时间的流转,体现的都是役夫久在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故选C。

3.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曹植的《情诗》诗人因景感怀,发出浩叹。

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

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

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

游者,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

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

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同时,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枪伤悲之感。

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分析时应当抓住其中的“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内容。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点睛】本题是课外诗词阅读与课内诗词鉴赏相结合的比较题。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分别分析两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情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②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最后,比较两首诗词思想情感的异同,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

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

③漉:

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

④近局:

近邻。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

4.B

5.①直抒胸臆。

“怅恨”二字从表面看,指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有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②用典抒情。

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③借景抒情。

“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④借事抒情。

“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显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解析】

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

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

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题干中的“如何”说明要运用术语答题。

解答时要先指出术语,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第1句很明显是直抒胸臆。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

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

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

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对于这首诗而言,第3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

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

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

第4句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用典抒情。

“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

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第5~8句是写事,是借事抒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

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

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

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

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

“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诗歌虽然直接表明了“怅恨”之情,但知人论世,诗人其实更多的是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和潇洒坦然。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

指与人交接来往。

②鞅:

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指车马。

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③墟曲:

犹乡野。

墟,隐僻之地。

④披:

拨开。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7.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

6.C

7.《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归园田居(其二)》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内心的恬静。

【解析】

6.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

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孤独”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

故选C。

7.本题考查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

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所以本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归园田居(其二)》中,开头四句,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从正面写诗人的身心俱静。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

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写乡村生活的喜和惧。

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

其次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9.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

“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

”你同意“怜才”一说吗?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

8.C

9.同意。

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

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

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了典故的手法,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鉴赏。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即“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身世经历,画出诗中运用了的典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接着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结合诗的整体意境一一对照鉴赏。

C项,“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理解错误。

正确的理解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的胸襟,去接纳人才。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熟悉本诗的内容,并注意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等;在回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

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

“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

“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怀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原文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

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来吧朋友!

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一处才是我的栖身之所?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

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②淮南弟称号:

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

③刻玺于北方:

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会师。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11.钟嵘评曹操之诗: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12.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联?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C

11.①憎愤。

“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袁术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

②失望。

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将感到失望。

③同情。

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给予同情。

12.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消除百姓苦难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这一点从《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错。

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客观叙述,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1.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即分析诗人的情感。

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中间6句为第二层,最后6句为第三层,这三层分别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失望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

解答时分别对每一层的情感概括分析即可。

1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发了人生短短的忧叹,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本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描绘的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的景象存在关联,诗人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

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短歌行》中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情感所产生的原因,再结合本诗的具体诗句做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