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911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docx

枣庄二中高二政治第四课第二框殷峰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二中学殷峰2013年3月22日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

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

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

(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2.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3.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温故而知新】(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如何全面理解它的含义?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于上几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引导其加强理解和记忆,进而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那英《山不转水转》

     问题:

以上图片和歌词说明了什么?

学生:

以上图片和歌词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师:

“山不转哪水在转,水不转哪云在转,云不转哪风在转,风不转哪心也转,心不转哪风在转……”《山不转水转》寓意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山,水,人等都是具体事物.任何事物,静止都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这首由那英演唱的歌曲,歌词充满了辩证法,是一首很不错的歌曲。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第一框题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设疑探究,学习新课】

【探究一】东莞极端天气的材料和新闻图片

2013年3月20日下午,狂风、暴雨、惊雷、冰雹,在一天之内,东莞市民经历了几乎所有的极端天气。

受雷雨大风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东莞市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强的超级龙卷风,最高风力达49.1米/秒(14级),部分镇街出现雷雨大风、强降水和冰雹,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风力太大,创历史纪录。

强雷暴云团进入东莞市后,强度迅速发展增强,出现了达到美国F1级标准的龙卷风,这是东莞市有记录以来录得的最强龙卷风,刷新了东莞市强对流天气的风速记录,一般构筑物难以承受住其破坏力。

其次是多灾种并发破坏效果叠加。

除了龙卷风,还叠加了雷电、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多种灾害性天气。

第三是过程时间短,应急难度大。

致灾的超级强对流单体气流从进入到离开东莞市仅1个小时,来势猛、移动快,加大了应急救助的难度。

  虽然东莞气象局称,在20日下午通过网站、电视、微博、短信等多种方式3次发布了预警信息,但还是有一些市民反映并不知晓,一些市民收到了预警信息也未重视和采取充分的防御措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究哲理,扩展其视野,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为解决课本理论知识做好铺垫。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阅读课本P31内容,找出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运动?

【学生】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受雷雨大风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东莞市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强的超级龙卷风。

【教师】东莞市出现的极端天气,既有气流、雷雨的自然运动,又有人们实践活动的影响,你能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有人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会犯什么错误,举例说明。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如刻舟求剑的故事,虽然承认舟、剑、水,但否认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如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教师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是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而人脑是“心”、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探究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教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左右,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地壳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否则也不会发地震,但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版图依然如此,我们又可以说汶川是静止的,结合汶川地震材料,什么叫静止?

【学生】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如张三从小孩到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年龄、身体状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变化,但张三没有变成李四,张三还是张三。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如汶川的地理位置。

【教师】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什么错误?

【学生1】(l)区别:

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学生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P32欧布里德之所以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就是因为他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注意】:

A、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师补充材料】

材料1:

骑马旅行

300多年前,《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在描写骑士和他的侍从骑着木马旅行时,有这样一段故事:

人们对堂·吉诃德说:

“请骑在马背上,只要你把马脖子上的套管一扭动,木马就会腾空而起,平平稳稳地把你送到玛朗布鲁诺等待你的地方。

不过,为了不使你因高速奔驰而头晕,一定要蒙上你的眼睛才能乘坐。

”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上了马,他们的眼睛也被蒙了起来。

堂·吉诃德摸到了那个套管,用力一扭。

堂·吉诃德对侍从说:

“我们旅行开始了!

我发誓,我一生从来没有骑过这样快、这样平稳的马。

”侍从说:

“是的,我觉得迎面而来的大风,就好像有许多风箱朝我们鼓风一样。

”事实上,是人们正在用几个巨大的风箱朝着他们鼓风,木马却还呆在原地,一步也没动。

材料2:

风洞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气流对飞机的阻力和升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取得气流与飞机飞行之间联系的数据,本应驾飞机飞行进行实验。

但是,这样做既危险又浪费。

于是人们根据相对性原理,把飞机悬吊在大型管道——风洞中不动,然后让空气从风洞中向后高速流去,以此代替飞机在高空的飞行,如图所示。

这种试验方法,大大方便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大大促进了飞机制造工业的发展。

阅读后请体会:

(1)堂·吉诃德骑在木马上没有动,为什么却感觉马跑得很快?

(2)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材料3:

名人名言的理解与辨析

克拉底鲁说: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赫拉克利特说:

“人一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怎么理解上述两句名言?

谁对谁错?

教师:

“人一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意思是,人不能两次以同一个标准过同一条河。

虽然河流的名称不变,但河流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第二次踏进的河流已不是上一次踏入的河流了。

赫拉克利特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他肯定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意思是,河水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踏进一步,第二步就不同了,因此,人无法过河。

克拉底鲁只看到运动的绝对性而没有看到相对静止的存在,是错误的,是诡辩论,因而是形而上学。

【探究三】“七彩云南”连续四年干旱?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2月17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79.4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53.4%;降水日数仅有19.3天,较常年同期减少12.2天,均少于1961年以来同期次降雨,仅多于曾发生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2009年-2010年同期。

昆明通用水务自来水有限公司正式发布公告:

由于昆明市连续4年持续严重干旱,昆明市将从3月1日起至今年汛期城市各水源水库库容有效增加期间,在全市实施“减量保时段”供水措施,即除每天16时至20时的4小时外,昆明通用水务将对全市进行减压和减量供水。

云南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干旱已成定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长助理、研究员郑晓云表示:

“如果云南干旱得不到彻底解决,未来50年云南将有可能出现沙漠化现象。

” 

云南昆明石林一个蓄水池塘已经干涸见底

【教师】:

有民谣对滇池水质变化的描述,可以看出昆明缺水的人为因素: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

“七彩云南”最近几年接连干旱,还可能出现沙漠化现象,原因何在呢?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

【学生1】:

从表面看,云南是一个水资源大省,但是云南水资源丰厚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由于云南地貌和地形的特殊性,大量流过云南的地表水难于被利用。

从地理构成看,云南是一个山区、半山区,地势垂直,落差大,利用起来比较困难。

又由于全球气候以及本身地理的原因,降水自然难于形成。

【学生2】全球气候变暖是云南干旱的一个触发因素。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云南地区平均气温总体显变暖趋势,到9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明显,尤其是2001年-2006年,云南地区气温增幅达到0.64℃,升幅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

【学生3】在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半壁江山的西双版纳,速生桉是“抽水机”,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极大,研究人员认为,单一林木种植,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森林火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4】对于云南的干旱,有人认为过多修建水坝和水利失修是其中的人为因素。

 水污染使旱灾雪上加霜。

 【教师总结】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那么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哪些特点?

 【学生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学生2】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学生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教师】结合七彩云南的连续四年干旱原因分析人的活动与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受规律的惩罚。

云南的干旱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人们无视自然的客观性,随意破坏自然,向自然无限索取,最终遭到自然的惩罚。

【学生2】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云南的干旱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要保护自然,重视生态和谐。

还有地震、极端天气都是可以预测的,从而把他们的破坏性降低最低。

【教师】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小组讨论并总结一些常见的规律;

【学生】自然界:

万有引力规律;

人类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

生命运动:

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友情提醒】

1.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掌握规律,但不能改变、改造、创造、消灭规律。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他们都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应。

3.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

4.规律不是永恒的,要善于在事物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七、分层作业(1----6为必做题,第7----10题为选择题)

1.僧肇说: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飞矢不动

2.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

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世界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毛泽东诗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5.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6.继2009年夏天出现日全食之后,2010年1月15日出现的日环食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追日”热情。

实际上,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运动,但是大自然却呈现给人们的是月亮从静止的太阳下经过,从而掩盖了太阳的光辉。

日食的形成能够印证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运动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7.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

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

8.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10.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八、教后反思

本课的落脚点:

让学生明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理解相对静止的存在及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总结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

九.使用说明

本节课,从上节课的结论入手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流畅不冗杂。

在知识点的处理上能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解决抽象的概念和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相似知识点的区别及基础知识的落实。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作答,助推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还存在些许遗憾,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

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