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6681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攀枝花市2018-2019学年度(上)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先进》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雍也》曰:

“敬鬼神而远之”,把人们从对天神的迷信转向对人际亲情的反思,这表明孔子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关注现实

D.倡导美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把人们对天神的迷信转向对人际亲情的反思,将人们思想的关注点由虚幻世界转向现实,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提倡民本;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呼唤仁爱;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倡导美德。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D.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依据材料“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国家的大一统,依据材料“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是道家思想,不符合题意,错误;C选项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错误;D选项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道”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C.“小国寡民”的愿望

D.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道家思想。

依据材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知这体现的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世界的本源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否定等级制度

B.倡导重德修身

C.强调学习实践

D.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依据材料可知,朱熹尊重有德者,重视诗书和礼仪,这反映出朱熹倡导重德修身,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朱熹主张学习实践;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朱熹倡导重德修身,反映不出朱熹维护纲常名教。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宋陆九渊《语录》卷上: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A.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D.否定“六经”的地位与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陆王心学。

依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要求通过自身的修习和领悟去感知“理”,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选项错误,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D选项错误,陆九渊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和价值。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李贽的评价。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

记述

出处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奠基于李贽。

顾炎武《日知录》

(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

沈瓒《近事从残》

 

A.否定孔孟儒学思想

B.批判官场欺诈腐败

C.深受当时学者推崇

D.具有离经叛道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

依据材料“敢于判圣人者,奠甚于李贽”、“非圣无法”、“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可得三位思想家都认为李贽有离经叛道的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李贽否定宋儒道学,不能得出李贽否定孔孟儒学;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李贽批判官场欺诈腐败;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学者对于李贽褒贬不一,所以不能得出他深受当时学者的推崇。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西学的传入,使“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从一种传统封闭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突破陈旧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刺激”。

材料中的“新刺激”

A.宣扬了近代民权思想

B.促进了实用思潮兴起

C.否定了君主政治体制

D.推翻了儒学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使中国思想学术领域有所触动,促进了“经世致用”等实用思潮的兴起,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只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未宣传近代民权思想;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否定的是君主专制,并非否定君主政体;D选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作用有限,并未推翻儒学的统治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余秋雨说:

“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B.四大发明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C.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D.科学思想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

依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在于天文历法和中医中药,因为天文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能够保障民众的健康,这体现了天文历法、中医中药的实用性,所以发明是否重要与其是否实用有重大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明是否重要与其是否实用有重大关系,不是说所有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的中国古代发明中最重要的天文历法和中医中药都不是四大发明中的内容,材料并未涉及四大发明;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

“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

”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依据材料“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

”结合所学可知,唐人史邕描述的是草书。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作品风格是楷书,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作品风格是行书,行书兼具楷书和草书的特点,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不符合题意,错误;D选项作品风格是篆书,篆书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明代小说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发迹的商人、手工业者、市井小民等种种最为普通的人成为了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B.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

C.民众的文化水平较高

D.文学作品揭露民间疾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小说。

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将普通人作为典型形象,这说明当时的文学创作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末虽然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C选项错误,明代文学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并不意味着民众文化水平较高;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将普通人作为典型形象,并未体现其揭露民间疾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做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

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D.倡导顺应潮流适时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可以看出《海国图志》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不是《海国图志》;C选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不是军事著作;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体现的是地主阶级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要求,并未主张实行变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下表为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

19

4.2%

 

A.希望得到西方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答案】D

【解析】

《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无法说明希望得到列强支持,故A项错误;向国人介绍西学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揭露列强瓜分阴谋的信息,故C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阵地,而从文章类别上看,“列强在中国”占了主要部分,目的是警醒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更好的宣传变法思想,故D项正确。

13.胡适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

在此胡适赞扬了梁启超

A.主张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B.宣扬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C.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思想启蒙

D.倡导托古改制,挽救时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民族思想主义”可知,胡适认为梁启超促进了思想领域的启蒙,弘扬了民族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思想领域的作用,并未体现梁启超主张革命;B选项错误,宣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与梁启超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并未体现其倡导托古改制,挽救时局的政治主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等五所学校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1923-1924年又先后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等课程。

这些做法

A.表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依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确定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间;B选项错误,中共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中的“1923-1924年”时间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无法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

“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

……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B.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C.要求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接受中共建议改组国民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

依据材料“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可知,孙中山认识到在满清政权被推翻后帝国主义的民族侵略仍旧存在,从而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由之前的排满革命向反帝转变,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D选项错误,孙中山接受中共建议开始改组国民党的时间是192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时说:

“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由此可知

A.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农民的伟大力量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并完善

C.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作者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依据材料“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可知作者肯定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农民的伟大力量是在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

D.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B正确;1965年,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发展,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ACD出现的时间均在1957年之后,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关键信息是“1957年”结合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8.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査,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不断地认识自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肯定美德的作用

D.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依据材料“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革新旧观念,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的观点,而苏格拉底否定该观点;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主张不断的认识自我,并未体现其肯定美德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主张不断的认识自我,并未体现其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

”伏尔泰上述观点的主旨是

A.反对宗教迷信

B.赞成“开明专制”

C.主张信仰自由

D.提倡“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伏尔泰的思想。

依据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

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

”可知伏尔泰主张思想自由,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伏尔泰主张信仰自由,并非反对宗教迷信;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伏尔泰主张信仰自由的思想观点,并未体现他赞成“开明专制”的政治观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伏尔泰主张信仰自由的思想观点,并未体现他提倡“主权在民”的政治主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实现了人与上帝间的直接沟通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答案】B

【解析】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与材料中“从神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故B项正确;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是宗教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妙,故D项错误。

21.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爱尔兰鹿由于过度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致最终灭绝。

与材料现象研究相关的科学理论成果是

A.进化论

B.量子论

C.细胞学说

D.相对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

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环境对物种进化的影响,与此研究相关的科学理论成果是生物进化论,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误,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

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

”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从本质上说明”,ABC三项是表面现象,排除。

依据材料中的“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可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故选D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23.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如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

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拾穗者》

B.《格尔尼卡》

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B

【解析】

现代主义绘画的最大特点是反传统,画面的不协调是其重要特征,图片中的房子明显呈现扭曲状态,与现代主义美术中“画面扭曲变形”的特征相吻合,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故B项正确。

A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C是印象派美术作品;D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点睛:

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作。

24.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和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布罗代尔强调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知

B.西欧文明与中国文明有相通之处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

D.应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及“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分析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之间的联系,即注重考察文明的古今发展传承,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因此D选项正确。

A、B、C选项并非材料主旨,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亟待树立新的主流价值观念。

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

《汉书·武帝纪》记载:

“令二千石举孝廉……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将孝廉制度化,宣扬了忠孝观念。

董仲舒取道家之帝术,紧步商、申、韩等法家后尘,鼓吹绝对尊君论,提出“为人君者其要贵神”,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与此同时,汉武帝设置太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地方上,令各郡国都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可言。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首先提出了民族统一、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积极倡导俗权、君权和主权的价值观。

这些主张反映了群众合理的呼声。

同时文艺复兴时还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

“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后,涌现了大量以近世人生观为主题的文艺作品。

以建筑为例,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转为宫室,许多建筑由尖形长窗变为宽基厚柱、圆拱低窗。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等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1919年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了推翻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宣言、崇尚民主与科学的号召,以及反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战书。

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制度、思想等各方面来攻击传统文化,以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