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44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docx

安徽舒城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统考期中习题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统考

高三历史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48分)

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

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2.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3.时序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

下表所列,依照历史信息所属的历史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时期

历史信息

半两钱、标准衡器、直道

“计工受值”、王阳明、铜活字、“通番禁令”

“九市”、市籍司、隶校尉

参知政事、“瓷路”、交子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④②③①

4.画像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仔细研读下图,判断这一画像砖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不早于(  ) 

A.战国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5.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雇佣劳动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主要满足市场需求                                D.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C.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席铺买卖。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D.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8.近代以来,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款,按其所属不平等条约签署时间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9.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  )

A.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过程            B.西学东渐的过程

C.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10.“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1页(共8页)

(  )

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

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  )

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12.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这一事件(  )

A.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促成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的诞生

13.某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一段内容:

“3.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准备了新起点。

因为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了,也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据此可知,这位同学的学习内容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C.南昌起义的意义                                    D.红军长征胜利的影响

14.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

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

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15.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注释:

“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舒中高三统考历史第4页(共8页)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16.下面是我国近代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示意图。

这两类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  )

A.所有制的形式                                        B.企业分布的区域

C.近代化的程度                                        D.所处的社会性质

17.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

年份

1887

1920

1936

1949

国民收入(亿元)

1499

202.37

2501

1848

人口数(百万人)

3350

400

450.00

541.67

人均国民收入(元)

347

45.99

534

34.98

时期

年平均增长%

1887~19201920~1936    1936~1949

0.461.39-3.73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1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1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

这一变化(  )

A.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

B.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

C.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

D.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

20.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

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21.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

但后来却认为:

“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

……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

故日天下治矣,非虚言也。

”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

A.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B.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D.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22. 

课程

教学内容

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经世之学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考据之学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词章之学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表中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