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840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 生物与环境三十三 Word版含解.docx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十单元生物与环境三十三Word版含解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Ⅰ)

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

解析:

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且可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

C

2.(2018·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解析: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

B

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2018·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

解析:

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答案:

A

5.(2018·安徽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

D

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

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

解析:

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

A

7.(2018·安徽蚌埠市高三试卷)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解析:

Nt+1/Nt=1,代表种群数目趋于稳定;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

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t3段,种群数量在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代表种群呈“J”型增长,D错误。

答案:

B

8.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解析:

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完全相同,D错误。

答案:

D

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

9.(2018·山东临沂高三试题)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解析:

题图显示:

环境温度在30℃、32.5℃、35℃时,出现的峰值所对应的相对温度逐渐增加,A项正确;种群数量最大的峰值出现在32.5℃,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说明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B项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项正确。

答案:

C

10.(高考改编)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

A

11.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解析:

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冬季和秋季时,性别比例(♀∶♂)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别比例(♀∶♂)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

答案:

C

12.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可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答案:

C

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

13.(2018·哈尔滨六中高三试题)下图一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下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

(1)图一乙中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开始下降。

(2)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是____________,用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

种群数量为d时,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等于、大于或小于)。

(3)若图一甲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每天增加7.5%,假设最初3000只,则20天后种群的数量为:

N20=________只。

(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结果)

(4)图二中,种群________是种群b的捕食者。

解析:

(1)种群的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超过K/2时增长速率开始下降,据此可知:

图一乙中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增长速率开始下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种群数量为d时,其增长速率大于零,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图一甲曲线为J型曲线,λ=(1+7.5%)=1.075,N0=3000只,t=20天。

依据“Nt=N0λt”可知:

2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20=3000×1.07520。

(4)图二曲线图的变化呈“此消彼长”的特点,表示的是捕食关系。

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推知,图示中的三种食物链为c→b→a,因此种群a是种群b的捕食者。

答案:

(1)c 

(2)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大于 (3)3000×1.07520 (4)a

14.(2018·海南海口中学高三月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下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Ⅰ曲线随害虫密度升高成本价值降低,因此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是不同害虫密度下农作物的价值,分析题图可知,B点农作物的价值和成本价值之差最大,该点的效益最大。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