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81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赤壁赋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赤壁赋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赤壁赋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赤壁赋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复习.docx

《赤壁赋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赋复习.docx

赤壁赋复习

《赤壁赋》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精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发挥教材的价值,挖掘作文素材,获取写作启示

一、课前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留侯论·苏轼

二、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10、酾酒()

2、桂棹()11、横槊()

3、余音袅袅()12、渔樵()

4、幽壑()13、扁舟()

5、嫠妇()14、匏樽()

6、愀然()15、蜉蝣()

7、山川相缪()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17、狼籍()

9、旌旗()18、枕藉()

(二)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

(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省略句

相与枕藉乎舟中

3.变式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凌万顷之茫然()

(8)渺渺兮予怀()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1)客有吹洞箫者()

(五)一词多义

1、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

倚歌而和之

2、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5、之: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扣舷而歌之

6、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7、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些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课后检测案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吾与子之所共适()

(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渔樵于江渚之上()

(7)寄蜉蝣于天地()

(8)托遗响于悲风()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郁乎苍苍()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又何羡乎()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2)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四、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风徐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挟飞仙以邀游,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四、笔下有苏轼,临考必高分——迁移训练

请你化用《赤壁赋》中的句子,运用苏轼作素材,写一个议论文完全段,观点自定。

 

笔下有苏轼,临考必高分

第一部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苏轼人生概况)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

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

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

第二部分身如不系之舟,心如已灰之木(苏轼百味人生)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

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

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

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

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

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

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

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

“一肚子不合时宜”。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

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