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远堂文檄》看陈宏谋为官之道2.docx
《从《培远堂文檄》看陈宏谋为官之道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培远堂文檄》看陈宏谋为官之道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培远堂文檄》看陈宏谋为官之道2
从《培远堂文檄》看陈宏谋为官之道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俊杰
陈宏谋(1696—1771)是清代雍乾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曾任扬州知府、云南布政使、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甘肃、江苏、湖南巡抚,又曾任陕甘总督(署理)、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署理)、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等职,宦海生涯长达48年,政绩卓著,著述等身。
有“一代廉吏”、“岭表儒宗”之称。
陈宏谋其所以能在雍乾时期入参密勿,出领封圻,事功彪炳一代,道德文章为海内所宗,是与他能坚守其为官之道紧密相关的。
《培远堂文檄》收录了他从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间,在各地担任布政使、分巡河道、按察使、巡抚、总督期间所发布的文告政令和请示报告共805件,合编为48卷。
这些文檄均出自陈宏谋之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宏谋的为政思想与实践。
此书除有乾隆年间刻本和道光年间补刻本传世外,民国年间,又被收入广西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1943年8月出版的《陈榕门先生遗书》一书中,颇便阅读。
本文仅通过对《培远堂文檄》的解读,就陈宏谋的为官之道作如下探讨。
一、克己奉公,为政精勤
陈宏谋原名弘谋,因避清高宗弘历讳,改名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康熙三十五年九月十五日(1696年10月10日),生于广西临桂县西乡横山村(今属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一个农民家庭。
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学习。
为诸生时,即敦崇实学,以经世利民为己任,闻有邸报至,必借以观之,常以“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人不能作之事”自勉。
雍正元年(1723)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座主桐城张廷玉为书堂额“培远”二字,以前途远大相期许。
次年,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从此得以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平步青云。
陈宏谋生活的时代,不少官吏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欺上瞒下、敷衍塞责,百姓深受其害。
陈宏谋认为,“廉洁乃居官首重,精勤尤为政先资。
牧令各官,身膺民社,才有短长,操守可以自主;事有难易,勤惰不由他人。
操守不清,有才亦无足取;办事若勤,驽钝犹堪策励。
二者实官场利害攸关,亦百姓休戚所系也”(。
为此,他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始终把廉洁奉公作为自己为官的首要准则,并要求自己为政精明勤奋,于吏治民生有所裨益。
乾隆十二年四月,他在任湖北巡抚时发布的《晓谕关防示》中曾这样写道:
“本部院起家儒素,遭遇圣明,洊历清要,履任封疆……惟思上以仰报国恩,下不负读书初志。
自通经籍,守此寸忱……早作夜思,惟思执法平允,维持公道,不肯自昧本心,瞻徇情面。
一切案牍,亲自裁定,从不假手于人。
往来朋旧,决不以私相干。
”鉴于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他明令:
“凡有指称本部院名色,在外结交招摇及藉事撞骗者,官司一有见闻,一面查孥,一面禀报,亦许士民扭禀就近地方各官,查孥报究,以凭按法究处。
”
陈宏谋以诚立身,言必信,行必果。
他既以克己奉公、精勤为政自勉,亦以此考察属员贤否。
在任陕西巡抚期间,针对当时官场陋习,他曾发布《申饬官箴八则檄》,指出:
“官必爱民,乃为尽职。
故府州县官皆以知为名,又名之曰地方官,谓地方之事,府州县当无不知也。
百姓称官曰父母,自称曰子民,谓民间苦乐,府州县当无不关切如一家也。
”他要求属员必须切实做到存实心、坚操守、广化诲、察属吏、驭书役、戒揣摩、禁扰累、绝回护。
在此官箴八则中,他把“存实心”放在首位,这正体现了他讲求实学,以实心、办实事的一贯主张。
他认为“心为一身主宰,万事根苗。
有心有余而力不逮者,未有无此心而能为此事者也”。
为官者,应“为民造福”,“如兴一利也,惟恐不利于民,惟恐利民不久,更惟恐利少而害多;除一弊也,惟恐害之不去,惟恐此时无害而将来有害,更惟恐一害未去别害又生。
彻始彻终,有一番筹划;防微杜渐,有一番布置,不如此则心有不安。
果能如此,于民有益,即于己有累,亦所不惜。
”
为了使自己在任职期间能“行其有利于民者,去其有害于民者”,陈宏谋每到一处,必深入调查,了解地情、民情、吏情,以便兴利除弊。
其了解情况的方法之一,便是广泛查阅当地的地图、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
一旦发现资料残缺,便立即下令限期补齐。
例如雍正十二年,他在任云南布政使期间,针对“每查旧案,俱零落不全,散漫不一”的情况,就曾发布过《清查卷案告谕》,要求属员“将各房承办案卷,逐一检查……每一案粘连一处,上加壳面,标题某案,以便繙查“。
又如乾隆六年,他在任江西巡抚期间,鉴于“各属送到之图,非开载不全,即东西倒置,不过衙门所存旧本,经承递相抄送,草率不堪,以讹传讹,久同废纸”。
因而发布《饬画舆图谕》,要求所辖各府州县,按他规定的要求,重新绘制地图。
除自存外,还应上报巡抚,以便“悬之座右,俾烟井万家,时时在目,桑麻四野,处处关心”,借地图而知阖境之地势情形。
陈宏谋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颇受时人赞许。
如陈宏谋的好友诗人袁牧在《东阁大学士陈文恭公传》中,就曾这样写道:
“所到处必将各府州境内村庄、河道绘图悬壁,环覆审视;又将兴革事宜分条钩考,纤屑必周,久远必计,刻苦经画,寝食以之,久之编次成书,了如指掌。
”
除查阅文献资料外,为了深入掌握实情,他还经常巡历地方,所至与父老子弟课晴雨,话家常,宣教化,察民生,藉以了解风土物宜,体察民间疾苦,考查官吏贤否,处理疑难悬案;或发文督饬下属,将民情土俗,按要求逐条查清上报。
如乾隆十九年,他在任福建巡抚期间,就曾发布《咨询民情土俗三十条谕》,把需要调查了解的社会民生问题,一一列出,明令属员务必及时查清。
文中首列“田赋”一目,要求查明“水田、滩地、海荡、山场各若干?
是军是民?
科则若何?
或计顷亩,或计租种,纳银若干?
纳米若干?
其田地有无鱼鳞册可查?
民间买卖田地,曾否税契?
催收以何为凭?
有无飞洒寄粮、抗欠无着等弊?
”在《生计》一目中,他要求查清“小民力农种海而外,作何营生?
贸易手艺,何项为多?
有无出外及贩洋之人?
有洋船者是否皆殷实之家?
出产棉花夏葛布疋否?
多寡如何?
有养蚕及织绫纱缎者否?
多寡如何?
”在陈宏谋看来,“民生之休戚,风俗之美恶,固由积渐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因俗立教,随地制宜,去其太甚,防于未然,则皆官斯土者所有事也。
苟非情形利弊熟悉于心胸,焉能整饬兴除,有裨于士庶?
”
要想掌握实情,必须不辞劳苦,深入调查;在了解情况之后,要能坚决采取措施,兴利除弊,切实解决问题,更需勤奋工作。
陈宏谋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劳心焦思,不遑夙夜”,其“公而且勤”的品德,备受世人赞誉。
克己奉公,为政精勤,这是陈宏谋为官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他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政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兴利除弊,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具体表现为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文化教育等问题,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综观历史,大凡民生问题解决得较好,人民能安居乐业,社会就比较稳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反之,如果百姓衣食无着,忍饥受冻,就难免会铤而走险,产生种种社会问题。
故民生问题,实为从政者应该首先关注和积极设法加以改善的一大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从《培远堂文檄》中不难看出,陈宏谋在外任期间,对民生问题是极为关注的,并曾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改善。
(一)发展生产,以民养民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据不完全统计,清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人口约为8400万人,但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全国人口已增至约20421万人。
102年间,人口增长了1.2亿多人,致使每年生产的粮食,不足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陈宏谋深知,“民为神主,食乃上天”,为了解决民食问题,他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和引进玉米、甘薯等品种以发展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又鼓励百姓大力垦荒,以扩大农田种植面积。
以其在任云南布政使时劝民垦荒、种植杂粮为例。
云南是一个“跬步皆山,水田原少”的省份,当地居民在“雨晹时若之年,只知耕种有水的肥田,其瘠薄者每弃而不问。
若遇风雨失调,则高田不肯耕种,即别有可种杂粮之田,弃为废壤,束手受饥”。
针对这种情况,陈宏谋发布了《劝种杂粮檄》,明确指出,“山田虽然瘠薄,未必尽系不可种植之土”,“仰即遍行传谕士民苗猓人等,凡有无水不能耕种之田地,悉令随其所宜,播种杂粮,以冀秋成”。
正由于陈宏谋大力倡导,云南境内不少荒地得以开垦,民食问题得以缓解。
除狠抓粮食生产外,陈宏谋还把目光注视到丝织业、采矿业和贸易业等方面上来,既活跃了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以奖劝蚕桑为例。
陕西自古就是重要的蚕桑之地,《诗经·七月》篇就生动地反映了西周时期陕西种桑养蚕以及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如诗中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到了陈宏谋任陕西巡抚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宫廷以及各地对丝织品的需求日日增加。
尽管陕西原有蚕桑业已经凋敝,但如能采取措施,加以振兴,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生财之道。
为此,他在四任陕西巡抚期间,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先后发布了《查养蚕桑檄》、《饬谕麟游县不必强种青杠加意植桑檄》、《给匾奖励养蚕监生杨屾檄》、《设立蚕局收买桑茧檄》、《通查放养山蚕檄》、《饬行白河县放养山蚕檄》、《兴除事宜示》、《劝种桑树檄》、《申行蚕织檄》、《筹拨蚕馆工本檄》、《续行山蚕檄》、《倡种桑树檄》、《上用缩缣宜委专员檄》等十多篇文告,并亲赴各地实地考察,检查督促,大力宣传和推广种桑养蚕;另一方面,又设立蚕局织局经管此事,并招雇南方工匠到陕,纺织斗文绸、上绸、秦绸、线绸,以资示范。
经过陈宏谋的大力倡导,陕西从事蚕丝业的人数日渐增多,生产出著名的秦缎、秦绸、秦锦、秦绫等产品,成为当时颇具地方特色的一个丝绸基地,而陕西民众也从中日渐受益。
(二)防治灾害,积谷备荒
在旧中国,自然灾害频仍,给百姓造成巨大灾难。
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在其所著《乾隆帝及其时代》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
在乾隆执政的60年中,就经常发生水旱蝗雹、风霜地震等自然灾害。
收成上好的丰年,只有13年,占21.7%;中等收成的平年,为29年,占48.3%;另有18年则为灾年和大灾年,占30%。
作为乾隆帝在位时的一名封疆大吏,陈宏谋在其外任期间,为防治自然灾害,殚精竭虑,不辞辛劳。
在《培远堂文檄》中,陈宏谋为防治自然灾害的文告,比比皆是。
他不仅命令下属必须尽心尽力防治灾害,还具体说明防治灾害的各种方法,从而尽量減少灾害可能造成的种种损失。
以他在陕西兴修水利、防治灾害为例。
当年的陕西,沃野千里,但平原土厚,虽有河道,岸高难引。
为此,陈宏谋通过“悉心体访”,认识到“井利可兴”,因而发布了《通查井泉檄》等文告,劝导民众多多开井,并要求下属府州县加强督促检查,并将情况如实上报。
在他的努力倡导下,陕西先后凿井28800余口,大大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与此同时,他又留心河渠的修治,并有计划地修浚了泾阳县的龙洞渠、宝鸡的利民渠等众多河渠,使百姓深受其益。
又如,蝗灾是当年水、旱之灾以外的又一重大自然灾害。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淮、扬、徐、海所属的山阳等二十州、县、卫遭受严重的蝗灾。
为了救灾,陈宏谋及时发布了《搜捕蝗蝻檄》,除委派专人前往各地检查督促捕蝗事宜外,还详细说明捕捉蝗蝻的办法。
如文中写道:
“蝻子甫经出土,如蝇如蚁,屯聚一处。
多集人夫,各带鞋底、响帚、柳条等物,齐力扑打,扫入深坑,用火焚烧,不至复生。
”“长翅之蝗,飞腾在数仞以上,网罗所不能及。
夜半停落,侵晨露重,沾翅难飞;又巳午时落地,雌雄相配。
应预先多集人夫,多备器具,于此时合力扑捕。
”“飞蝗有望光投落者,预于空地多挖深坑,堆积柴薪,夜间用火焚烧,光焰透上,蝗即见火飞投,自己烧死,仍令人夫站立坑边,用响帚扑打,所获必多。
”“凡坑内烧死之蝗,用土掩压筑实,以杜复活贻害。
”陈宏谋介绍的捕蝗之法,当不止此,作为封疆大吏,他能及时总结各种捕蝗经验并大力加以推广,其关心民众疾苦,由此也可见一斑。
“民不可一日无养,岁难保其不荒。
筹养于既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