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43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7

三明一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世界文明史》中指出: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

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爱人者,人恒爱之”B.“兼爱、非攻”

C.“春秋大一统”D.“无为而治”

2.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3.《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4.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5.《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

“君天下曰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

“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6.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B.君权神授C.自然规律D.天人感应

7.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8.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9.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

10.“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11.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2.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1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格物以致义理真谛

14.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

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正宗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学的正统地位

15.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16.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1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D.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18.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19.右图是1930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

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

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小篆        

D.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

20.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取代简牍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B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C

《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

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D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

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

21.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以下对两幅书法作品的鉴赏较贴切的是

图一图二

A.图1是草书作品,“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B.图1是行书作品,“既工整又活泼”

C.图2是隶书作品,“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D.图2是楷书作品,“飞洒活泼,富于图案美”

22.“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3.“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A.《宋词三百首》 B.《诗经·小雅》  C.《二京赋》  D.《元曲赏析》

2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注重探究事实真相          B.关注古今之间联系

C.努力发现全新材料          D.重视最新史学观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题12分,26题15分,27题13分,28题12分,请注意分项列点按题号作答在答题卡上。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

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材料四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

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