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14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docx

17年中药期末考点解析

【功效42强】

#解表:

葛根、菊花、升麻、柴胡#

1、【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2、【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3、【升麻B】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4、【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肝郁要药)

#清热:

夏枯草(泻火)、黄连(燥湿)、连翘(解毒)、蒲公英#

5、【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要药)

6、【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中焦及大肠湿热)

7、【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疮家圣药,疏散风热与金银花相须)

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乳痈要药)

#祛风湿:

独活、威灵仙、蕲蛇(散寒)#

9、【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化骨鲠(风湿痹痛之要药)

10、【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散寒解表(风湿痹症之要药,长于治疗下部寒湿)

11、【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祛风止痒攻毒(治风要药,搜风,五步蛇干燥体)

#化湿:

苍术#

12、【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湿邪为病任何部位,炙苍术)

#利水渗湿:

茯苓(消肿)、薏苡仁、车前子(利尿通淋)#

1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真菌菌核,善入脾胃补气健脾,切片)

14、【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湿热痹症,肺痈肠痈,食疗)

15、【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利小便实大便,包煎)

#温里:

附子、干姜#

16、【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之要药,先煎0.5-1小时,内服炮制,生品外用,有毒,乌头子根)

17、【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温煦中焦之要药,与附子相须,能走能守)

#行气:

陈皮、香附、沉香#

18、【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理气健脾之要药,治痰之要药)

1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宽中(妇科调经之要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醋炙止痛力强)

20、【沉香B】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善除胸腹阴寒而行气止痛,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

#消食:

鸡内金#

21、【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化石通淋(米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消食力最强)

22、【麦芽B】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淀粉性食物消化,米面薯芋食滞证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止血:

小蓟(凉血)#

23、【小蓟B】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血热妄行各种出血证,兼利尿通淋)

#活血化瘀:

川芎(止痛)、乳香、丹参(调经)#

24、【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治头痛之要药)

25、【乳香B】活血定痛,消肿生肌(树脂,外用)

26、【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活血不伤正,妇科活血调经常用药,宜于血热瘀滞证;活血凉血养血)

#止咳平喘:

苦杏仁、紫苏子#

27、【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治咳喘要药,小毒,打碎入煎)

28、【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用于痰多咳喘)

#化痰药:

川贝母(热痰)#

29、【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燥咳,阴虚咳;研末冲服)

#平肝息风:

石决明(平肝阳)、羚羊角(息肝风)#

30、【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平肝、凉肝之要药,眼科要药;打碎先煎)

31、【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冲服)

#安神药:

朱砂#

32、【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长于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烦躁失眠;入丸散或研末,每次0.1-0.5g,不入煎剂,有毒忌火煅)

#开窍药:

冰片#

33、【冰片B】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与麝香相须为用,宜于热闭神昏;五官科常用药;不入煎剂,入丸散)

#补虚药:

人参(补气)、山药、当归(补血)、麦冬(补阴)、杜仲(补阳)、补骨脂#

3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补气助阳生血(浓煎频频灌服15-30g;肺脾气虚之要药)

35、【山药】补气养阴,补脾益肺,补肾涩精(气阴双补,治消渴之佳品)

36、【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祛痰止咳平喘(补血之要药,妇科调经要药,宜于血虚或兼瘀滞者)

37、【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肺胃心

38、【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安胎(腰痛;治高血压,盐水炙)

39、【补骨脂】温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阴阳并补,沙苑蒺藜、潼蒺藜)

#收涩药:

乌梅(敛肺涩肠)、山茱萸(固精缩尿止带药)、莲子#

40、【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收敛止血,外敷消疮毒(安蛔止痛要药)

41、【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平补阴阳之要药)

42、【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收涩止带,养心安神(健脾止泻要药;脾之果美称)

【功效20强】

1.麻黄#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发汗解表——风寒表实无汗证。

发汗峻剂。

宣肺平喘——咳喘实证。

可用于风寒外束、外寒内饮、热邪壅肺导致的咳喘实证。

为喘家圣药。

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宣肺利尿之要药。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不足之虚喘均当忌用。

2.羌活#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解表散寒——风寒表证。

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治一身尽痛。

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治风寒湿痹证,尤多用于上半身风寒湿痹(腰以上风湿痹痛)和太阳头痛。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气味熊烈,易致呕吐,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

3.金银花#清热药#清热解毒药

【别名】:

忍冬、忍冬花、双花。

二宝花

清热解毒——痈肿疔疮。

为治一切内外热毒疮痈疔肿之要药。

热毒血痢。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本品制成金银花露,有清解暑热之效,可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及小儿疮疖、痱子等。

4.白头翁#清热药#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疮痈肿痛,瘰疬痄腮

凉血止痢——热毒血痢,湿热泻痢。

善清大肠湿热,为治热毒血痢,湿热泻痢之良药。

5.木香#行气药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胃气滞证。

为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之要药。

大肠气滞,泻痢后重。

善行大肠之滞气。

可治疗大肠积滞之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泄而不爽,或湿热泻痢、里急后重。

肝胆气滞证。

行气健脾,疏肝利胆。

“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

【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3-6g,(生用行气作用强,煨用止泻作用强)

6.吴茱萸#温里药

散寒止痛——寒凝疼痛。

本品暖肝散寒,疏肝气而止痛,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可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痛经、经产腹痛,寒湿脚气肿痛、上冲入腹。

降逆止呕——呕吐吞酸。

降逆止呕,疏肝下气,兼能制酸。

可治疗胃寒呕吐、呃逆证、肝火反胃之呕吐吞酸。

助阳止泻——虚寒泄泻。

温脾暖肾,助阳止泻。

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7.小茴香#温里药

散寒止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

文肾暖肝,理气行滞。

理气和胃——中焦虚寒,气滞腹痛。

中焦虚寒气滞之脘腹胀痛。

8.薤白#行气药

通阳散结——胸痹证。

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用于寒痰内阻胸阳不振之胸闷胸痛和痰瘀互结导致的胸痹。

行气导滞——肠胃气滞,泻痢后重。

可治疗肠胃气滞、腹胀腹泻,肠胃湿热、泻痢后重。

9.大黄#泻下药

泻下攻积——积滞便秘

清热泻火——火热上炎而见目赤,咽痛,牙龈肿痛。

凉血解毒——血热出血病证、热毒病证、烧烫伤。

逐瘀通经——瘀血证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热淋

【注】

善治便秘——一切积滞、便秘:

热积便秘,食积便秘,冷积便秘,虫积便秘,体虚便秘,湿热痢疾,热结旁流(宜生用、后下)

善治血证——凉血止血:

血热出血

活血化瘀:

瘀血阻滞:

闭经、痛经;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癥瘕积聚,肠痈。

利湿退黄——湿热黄疸,热淋

清热泻火——火热上炎之目赤肿痛,咽痛,牙龈肿痛,热毒病证。

【使用注意】生用泻下服药之后可能引起腹痛;服用大黄后可能引起小便、汗液发黄;妇女哺乳期、经期、孕妇忌用或慎用;易伤正气,非实证不可用;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不可用。

10.郁金#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血瘀气滞胸胁腹痛和瘀血阻滞心脉的胸痹心痛

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癥瘕积聚

凉血清心——痰热蒙闭心窍诸证

气火上逆所致的兔血、衄血、倒经

利胆退黄——肝胆湿热之黄疸,胆石症。

11.天南星#化痰药#温化寒痰药

燥湿化痰——湿痰证、寒痰证

祛风止痉——风痰眩晕,中风偏瘫,破伤风,癫痫。

为治疗风痰要药。

(入肝经,肝风夹痰)

外用消肿止痛——痈疽肿痛,瘰疬痰核,蛇毒咬伤

12.桑白皮#止咳平喘药

泻肺平喘——肺热咳嗽。

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

利水消肿——水肿。

此外,本品有一定的清肝作用,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火偏亢所致的头晕目眩,面红目赤。

13.天麻#平肝息风药#息肝风药

【别名】:

赤箭,定风草

息风止痉——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各种肝风内动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为治内风通用之良药。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证。

息肝风、平肝阳,为止眩晕的良药。

祛风通络——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磨冲服1-1.5g

14.黄芪#补虚药#补气药

补气升阳——肺脾气虚证。

补脾益肺作用,为补气之要药

中气下陷证。

善升阳举陷,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固表止汗——气虚外感,气虚自汗

生津养血——血虚证,消渴症

利水消肿——脾虚水肿,小便不利

托毒生肌——疮疡不溃,溃后难收

补气通滞——风湿痹痛,中风偏瘫

此外,补气摄血,,治疗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

【注】

补气升阳——肺气虚弱:

咳喘气短

补脾益气:

脾胃气虚证

升阳举陷:

中气下陷证。

补气之要药。

补气健脾,生津润肺——肺脾气阴两虚证。

固表止汗——气虚外感。

气虚卫阳不固自汗、多汗。

养血生津通滞——(补气)养血:

气虚血亏证,

(补气)生津:

气虚津亏消渴症。

(补气)通滞:

气虚血瘀:

痹痛,偏瘫。

利水消肿——气虚湿停之水肿,小便不利。

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

托毒生肌——疮疡中期,脓成不溃:

补气透脓

疮疡后期,气血不足,溃疡久不收口

【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

煎服:

10-30g,大剂量可至30-60g,补气多蜜炙用。

妊娠晚期慎用。

15.白术#补虚药#补气药

补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燥湿利水——脾虚水停证。

治疗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水、痰饮之要药。

固表止汗——气虚外感,气虚自汗。

益气固表止汗。

安胎——胎动不安。

补气健脾安胎。

【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

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炭用。

16.甘草#补虚药#补气药

补心脾气——心气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脾气虚证。

补心气、复心脉、益脾气、促运化。

祛痰止咳——咳喘证

缓急止痛——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清热解毒——热毒疮痈,咽喉肿痛,药食中毒(附子、马钱子)

调和诸药——调和药性。

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调和百药。

【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

反大蓟、芫花、甘遂、海藻。

湿盛胀满、浮肿者忌用。

17.白芍#补虚药#补血药

养血调经——肝血亏虚之月经不调,崩漏;阴虚有热之月经不调,崩漏。

治血虚证及妇科调经要药。

柔肝止痛——胁肋胀痛,腹痛泄泻;四肢挛痛。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平肝抑阳——肝阳上亢证之头痛眩晕(标本兼治)。

敛阴止汗——营卫不和之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

不宜与藜芦同用。

18.玉竹#补虚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