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承智班新.docx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承智班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承智班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定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承智班新
河北定州中学:
新高一承智班历史周练试题
(二)
一、单选题:
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会选择的最佳经营方式是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下面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
该表可以说明明清时期
农书名
作者
地区
主要内容
《宝坻劝农书》
袁黄
天津宝坻
包括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等八篇
《农桑经》
蒲松龄
山东淄博
蚕桑
《梭山农谱》
刘应棠
江西奉新
记叙了从种到收的水稻生产全部过程
《三农记》
张宗法
四川什邡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浦泖农咨》
姜皋
上海松江
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和经验
《马首农言》
祁俊藻
山西寿阳
内容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等14篇
《农言著实》
杨秀元
陕西三原
关中旱塬地区农业生产技术
A.农耕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B.政府推广使水稻种植遍及东西南北
C.传承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
D.农业呈现出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态势
4.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不可能遇到的经历是()
A.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B.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C.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D.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5.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6.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
万两)()
分类
1686年
1753年
1812年
全国关税总额
122.0
459.6
481.0
运河诸关税额
61.6
150.5
140.0
沿海诸关税额
18.2
103.2
177.5
长江诸关税额
37.3
114.6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A.近代以来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7.铜矿开采在明代属政府管辖,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
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据嘉靖年间记载,朝廷铸币铜不够,“照例行户部买办”。
这一现象表明明代
A.政府重农又重商
B.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
C.生产技术进步税费低
D.铜矿开采政府亏本民间盈利
8.“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9.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0.唐代元稹《估客乐》: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
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
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12.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
终目的
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13.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14.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
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B.海禁使商人铤而走险
C.海禁加剧了寇患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15.《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
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④“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
16.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时间最早应是()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17.荀况《荀子·王制》中记载:
“论百工(评论各种工匠的技术),审时事,辨功苦(精巧与粗劣),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管理工匠的官)之事也
。
”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
A.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
B.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C.汉代手工业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
D.官营手工业有专门的官府作坊,不能私自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18.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19.“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二、非选择题:
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
“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
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
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
“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
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
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
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
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
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
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
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以“实行民族主义
”。
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
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
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
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关羽)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
“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
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
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
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
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
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可知反映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所以BCD都是小农经济的特嗲,不符合题意;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不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所以A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比较容易首先选出②③,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不应该携带大量纸币;应该大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少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所列是我国古代的农业书籍,记载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等相关内容,没有反映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水稻种植遍及东南西北不符合史实和实际状况,排除B;我国农业发展不均衡,排除D。
由农书的内容可知,我国古代农业具有传承总结生产经验的传统,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公元前340年尚处于商鞅变法时期,重农抑商是当时的重要国策,商人不可能得到政府奖励,故选A。
B符合重农抑商;C符合明码标价的规定;D也符合实际情况。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时期,①井田制的确立是在西周时期,所以排除①,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是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而出现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确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6.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表格信息,沿海诸关税额和长江诸关税额在不断增长,且超过了运河诸关税额,C项正确。
A项不是表格反映的重点;B、D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交通•清代前期的交通•特点
7.C
【解析】
试题分析:
“民间开采须经官府批准,并缴纳一定实物”、“明代后期,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这反映出当时民间采矿税费较低,而且采矿技术有了较大进步,C项正确;封建国家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民间铜矿产量大大超过朝廷”并不能说明民间铸造技术高于朝廷;D项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可知是说的土地买卖比较频繁。
A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B项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和C项自然经济渐趋瓦解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着重强调的是土地变更问题,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所以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商帮出现在明朝时期,排除①;由诗句中“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可知②正确;唐朝时期,市场有严格的地域限制,排除③;从诗句中“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可知中原地域与少数民族经济交往活跃,故④正确。
因此选B选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型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本题中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因此选C选项。
A选项不是材料要表达的含义;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显示已经分离;D选项说法从材料找不出。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租佃制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这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正确。
材料重点不是在强调官商勾结,故A错误。
因为材料反映了徽商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故C错误。
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述的意思是国家要稳固就必须先要养人,既稳定民心,使人民安居乐业,北魏至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行了均田制,故本题选B项。
A项未涉及到“赋人取财”可排除。
B项加重了土地兼并使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养人”和“国固”。
D项指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合一按亩征银把田赋力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这些未涉及到“养人”“赋人取财”可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均田制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以看出,论者认为是因“禁市”(不允许通商)而导致寇患的出现,负面作用明显。
论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加剧了寇患;“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
故ABC项对材料理解恰当。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论者只是讨论海禁政策的影响,对其存废没有表明观点,故答案为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铁农具的使用,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出现井田以外的私田以及土地私有制度。
①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生产模式,④反映的农业制度仍然是井田制,排除①④;②中“初税田”表明已承认土地私有,③反映的也是土地私有之后的情况,故答案为B。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
16.C
【解析】
试题分析: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但本题所述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所载,而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此时在中国历史上已是明朝末年(清1644年统一全国),结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可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该是C。
AB项从时间上不符合;D项不符合“最早”。
故答案为C。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瓷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的殖民扩张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产品供官府使用,质量要求较高。
材料所述表明在官营手工业生产过程中,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尽管中国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但并不能看出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材料反映的情况并非汉代,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流程的严格管理,并非只是针对生产场所,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官营工商业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工商食官”制度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和商业的制度,由官府垄断经营,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
故A项正确。
B项“不受官府干预”说法错误;“工商食官”制度下的工商业均是官营,不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排除C;“工商食官”制度是官办工商业制度,不包括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官营工商业
19.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所述为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改进
,其目的均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男女分工形成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生产工具的改进,排除C;材料所述不仅是技术的改进,还包括耕作制度的变化,总体来看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D项不够全面,A项更为准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A项错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世族经济,联系东汉的庄园地主豪强势力,再联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B项正确;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松动,C项错误;宋代士绅经济以后,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的政治因素
21.
(1)目的:
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2分)
(2)事件: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
(3分。
评分说明:
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
)作用:
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
(4分)
(3)对方文化先进;两国距离较近;有长期交往的基础;国内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4分。
评分说明:
回答其中2个要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唐代日本遣唐使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只要是
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可知日本大规模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加强与唐王朝之间的联系,学习唐王朝的先进文化。
(2)本题考查了近代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促使中国将学习的方向由西方调整向日本;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促使中国加快向日本学习的步伐;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刘日活动兴起,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更是刺激了中国向日本学习的行动。
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的兴起为更多的人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壮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接触西方民主思想,从而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人才。
(3)本题考查了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近代中国留日活动的兴起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学习日本的先进文化。
所以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距离较近,由长期交往的基础;而且对方的文化比较先进,通过学习对方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