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
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
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
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
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
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
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
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
考点二: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
单选、简答】
(一)遗传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
1.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如“出淤泥而不染”。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实践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考点三: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出题类型:
单选、简答】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
考点四:
教师劳动的特点【出题类型:
单选题】
(一)示范性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创造性
1.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2.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方法的运用和选择上;
3.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
4.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三)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2.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
3.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
4.教师劳动的能力需要是复杂的。
(四)长期性(延续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二是,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
考点五:
课程的类型【出题类型:
单选】
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在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
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
考点六: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出题类型:
单选】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
考点七:
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出题类型:
单选、简答】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二)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材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2)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3)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
考点八:
教学原则【出题类型:
单选、简答、材料分析】
考点九:
教学方法【出题类型:
单选、简答】
考点十:
教学评价【出题类型:
单选】
分类标准种类概念
评价基准相对评价又叫常模参照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绝对评价又叫标准参照评价,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
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个体内差异评价又叫自身评价,指将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
考点十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出题类型:
单选】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
考点十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出题类型:
简答题】
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
考点十三:
记忆的种类【出题类型:
选择题】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①时间极短;②容量较大;③形象鲜明;④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①时间很短;②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③意识清晰;④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
考点十四:
表象与想象【出题类型:
选择题】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如“白日梦”现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考点十五:
思维种类与品质【出题类型:
选择题】
(一)思维的种类
感知动作思维是一种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因而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
7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如,学生在列举砖头的用途时,也需要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独创性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2)变通性(3)独特性
(二)思维品质
广阔性是指能全面思考问题;深刻性是指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有主见、客观地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
灵活性与敏捷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计划,准确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
考点十六:
学习动机的分类【出题类型:
选择题】
认知内驱力:
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
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
考点十七:
学习迁移的分类【出题类型:
选择题】
学习迁移的分类标准具体分类需要注意的要点
迁移的性质正迁移积极的影响
负迁移消极的影响
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顺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均有正负之分
逆向迁移
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分由下而上的迁移和由上而下的迁移
水平迁移
迁移的内容不同一般迁移一般原理运用到具体
具体迁移原有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应用于新学习内容
?
考点十八:
学习策略的分类【出题类型:
选择题、简答题】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1)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划线强调;(5)排除相互干扰;(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7)过度学习。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记忆术:
①形象联想法。
②谐音联想法。
③首字连词法。
④位置记忆法。
⑤关键词法。
(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归类策略,一种是纲要策略(如列提纲、关系图和流程图)。
?
考点十九:
常见小学生急症的预防与处理【出题类型:
选择题】
1.中暑
出现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
然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对中暑较严重者,除采取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额头、腋下等,同时用凉水反复擦身,并配合扇风进行降温。
如果出现昏迷状况,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溺水
溺水者被营救上岸后,须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分泌物等,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并松开裤带、领带和衣服,迅速进行倒水,对口腔密闭者可捏其两侧面颊并用力启开牙关。
然后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背部。
抱住溺水者的两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部,快步走动使积水倒出。
之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若溺水者心跳已停止,要同时进行心脏胸外挤压。
3.常见外伤
(1)擦伤
应先用干净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除去污物;然后盖上消毒纱布,按压止血。
(2)挫伤
在损伤初期可局部冷敷,防止皮下继续出血。
24小时后可热敷或用伤湿止痛膏等外贴患处。
对严重者应限制受伤的肢体活动。
(3)割伤
可先用棉签压迫止血,然后用碘酒消毒伤口,通常伤口较小,可用创可贴包裹伤口。
(4)扭伤
初期应停止活动减少出血,采用冷敷,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的目的。
1~2天后,可用热敷促进消肿和血液的吸收。
?
考点二十:
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出题类型:
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
(一)直接导入
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四)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五)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六)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七)实验导入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八)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九)活动游戏导入
活动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既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十)练习导入
练习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通过练习找出问题,进入新课。
练习导入选择的习题要有一定难度,并与新课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