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4484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docx

校园常用安全急救知识讲座共24页

校园常见安全急救知识讲座

胡德柱

一、徒手心肺复苏

常温下,重要脏器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很短,大脑4-6分钟。

因此4分钟内称为抢救的“黄金期”。

一般在心跳呼吸停止5-8分钟内称为临床死亡期。

处于此期的患者是有可能被抢救过来的。

但是如果超过8分钟,则进入生物学死亡期,患者无法被抢救过来。

因此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所以只要见突然无反应、无呼吸、无意识,就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

凭摸脉搏消失诊断出心脏骤停,常耽误时间。

像电击、溺水、创伤的患者,只要在心跳停止最初阶段,立即用最简单的方法心脏按压,就可能救活。

即使一些心脏病猝死也有抢救成功的例子。

生命掌握在目击者手中。

目击者如果懂得如何实施急救,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

徒手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

1、判断意识丧失:

先在患者耳边高声呼喊“喂,你怎么啦?

”再轻轻拍伤者的肩部,如患者对呼喊和轻拍没反应,可判断患者无意识。

2、立即呼救:

当判断患者无意识时,应大声呼救“快来人啦”,打120电话。

3、救生体位:

对神志不清者,迅速使患者脱离危险场所,让患者仰卧在较硬的平面上或水泥地上。

4、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

(2)按压的手法:

一手掌根部中心放到按压的部位上(根部与胸骨纵轴一致)。

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该掌背,双手手指环扣拢,双肘关节伸直。

借助双上肢和自身体重垂直下压,不摇晃,按下后迅速放松。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

胸外心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即30:

2。

(3)按压的频率:

≥100次/分。

(4)按压的深度:

≥5cm。

5、打开气道:

先将患者衣领口解开,清除口鼻内异物,使患者头后仰,把患者下颌向前提起或使颈抬升,舌根上移而不影响呼吸道通畅。

6、人工呼吸:

将患者头后仰、口张开。

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对患者口内猛吹一大口气,随后松开鼻孔,使患者被动呼气。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并发症:

肋骨骨折,对胸部损伤者最好不搞心脏按压。

如果目击者不能正确掌握人工呼吸,即使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也比不做任何抢救要好。

但切记要保持患者气道通畅。

 

二、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先压迫止血、包扎伤口、再将骨折固定后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

1、止血

(1)指压止血:

在伤口的上方,即近心端,找到跳动的血管(动脉),用手指紧紧压住。

(2)加压包扎止血法。

(3)屈膝加垫止血法。

但骨折或关节脱位者禁用。

屈曲关节固定。

(4)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5)填塞止血法。

2、包扎:

(1)腹外伤肠外露时用干净的碗盖住,切勿挤入腹腔。

否则易致腹内感染、肠破裂、肠梗阻和肠套叠致肠坏死。

(2)头颅外伤后流鼻血、耳孔出血时考虑颅底骨折,切勿压迫和填塞鼻孔、耳孔,以免造成颅高压和颅内感染。

(3)包扎时勿太紧或太松。

包扎时不要随便移动患者以免骨折后损伤神经、血管。

3、固定:

(1)对骨折病人,急救时应对骨折肢体进行临时固定,限制骨折断端活动,防止骨折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

紧急情况下无夹板时可用木板、塑板、硬纸板、木棍等固定。

固定时夹板与皮肤之间需垫上毛巾等软物品。

脊柱骨折时应防止脊柱弯曲和扭动,不得用软担架和徒手搬运。

颈椎骨折时防止头左右摇晃。

腰椎骨折时应俯卧于硬木板上,用衣服等垫塞颈、腰部,用布条将伤员固定在木板上。

4、搬运:

伤员经过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院。

要防止搬运时姿势不当导致继发损伤。

脊柱伤员搬运时应用木板或门板搬运。

方法是先将伤员两下肢伸直、两上肢也伸直并放于身旁。

木板放在伤员一侧,扶伤员躯干成一整体滚动移至木板上,或3人用手臂同时将伤员平托至木板上。

注意不要将伤员的躯干扭曲,切忌用搂抱或1人抬头,1人抬脚的方法。

禁用椅子类工具搬运。

否则骨折移位损伤神经致伤员瘫痪。

 

三、中暑的处理方法:

急救原则是积极降温。

1、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

(1)离开高温环境、阴凉通风、松解衣扣。

(2)喝清凉饮料、茶水。

(3)吹风散热。

(4)冷水物理降温。

(5)服十滴水、藿香正气水。

2、重度中暑,除上述处理外急送医院。

四、触电的处理方法

1、脱离电源的急救方法:

(1)关电源。

(2)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将电线从触电者身上挑开。

(3)必要时用绝缘工具断电。

(4)戴手套或在手上包上干净的衣服等绝缘物品用手将触电者拖开。

2、现场医疗急救:

(2)神清者送医院观察24小时:

做心电图,皮肤电击伤的处理等。

(3)心跳呼吸停止者:

徒手心肺复苏。

五、脚扭伤的处理

1、轻度扭伤只是软组织损伤。

(1)立即休息停止行走、运动等。

(2)冷敷:

减轻肿胀和疼痛,不要马上进行局部按摩和热敷。

因为扭伤后韧带有撕裂。

局部血管破裂出血,按摩后会增加出血,肿胀加重。

热敷会使血液循环加快,加重肿胀和疼痛。

冷敷方法:

可用冷水或冰水,用毛巾浸湿敷于局部,每3-5分钟换一次冷毛巾。

一般冷敷15-20分钟即可。

2、重度扭伤:

除上述处理外,到医院检查是否有骨折。

六、减肥小知识

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肠阴沟杆菌引起。

其次才是饮食。

(1)睡得太早(晚10点之前),能量未消耗完,易储成脂肪。

睡得太晚,饥饿后吃东西再睡同样发胖。

(2)空腹锻炼能减肥。

饭后锻炼只是不增肥,并不能消耗已经储成在体内的脂肪,所以不减肥。

(3)不吃早餐更易发胖。

因中午饥饿后吃得更多。

七、学校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一、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组织机构,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管理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卫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明确各级人员在食品卫生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各自的工作制度和规程。

(建立和落实校长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制度,有效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发生,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二)、食品加工原材料采购、存贮制度。

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感官检查、查看市场准入标志(QS)等)

1、食品采购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人负责;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

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保管验收员不收腐烂变质的原料;加工人员(厨师)不用腐烂变质的原料;从业人员不卖腐烂变质的食品。

2、采购时应向供货方索取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食品检验报告或合格证的复印件。

并仔细查验与原件和产品是否相符;

3、采购的定型包装食品必须有厂址、厂名、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保存期限、配方或主要成分等食品标签内容;

食品贮存制度:

(建立规范台帐记录)

1、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

2、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3、食品仓库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4、库房要保持清洁。

设置防鼠、防蝇、防潮设施,冷库要定期除霜。

食品之间要有一定空隙。

5、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三)、留样制度:

食堂制作出售的食品,应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

备查验。

留样盒上要注明留样时间。

伙食团负责人签字。

 (四)、严格执行突发事件的上报制度。

完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信息上报制度。

学校应在卫生部门指导和协助下。

建立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事件。

应立即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由卫生部门派人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取证、采样、必要的现场保护。

并提出紧急处理意见。

二、学校食堂的卫生要求

(一)、食堂工作人员卫生要求

(1)、上岗培训:

食堂工作人员(含食堂经营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营养师、厨师、厨工、采购员等)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

食品卫生知识、法规知识及食品污染因素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食品原料卫生质量的鉴别方法等。

上岗后还要保持经常的卫生知识学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

(2)、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做到“四勤”。

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

男同志不许留长发及胡子。

女同志不允许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戴戒指。

工作时穿戴清洁的白色工作衣、帽和戴口罩。

(工作服上半部分不应有口袋,以防笔及其它物品落入食品中,戴帽时应将全部头发都罩在帽中,因头发常带有较多的微生物,头发及头皮屑是绝对不应在食品中出现的。

)不准在操作间内吸烟、随地吐痰、吃东西、存放个人物品。

拿餐具时应拿不接触食品的部位。

要用食品夹子拿已加工好的直接入口食物。

在洗手方面要注意。

工作开始前、上洗手间后、接触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净餐具、容器后及打电话后都要用流动水彻底洗手。

(手是肠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过去曾称痢疾为脏手病,所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勤洗手是非常重要的)。

(3)、健康检查:

学校应当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观察和定期的体格检查。

每年应检查身体一次,并取得健康合格证。

 

(二)、食堂环境卫生要求:

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办法,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

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1)、保持地面、台面及用具的清洁。

每天工作结束应及时打扫地面、地沟、台面,不留死角。

使用的各种工具、容器或机械用后要及时清洗摆放整齐,放于原位。

(2)、垃圾处理,废弃物等应存放在带盖的垃圾桶内,并及时清理运走。

清理后的垃圾桶应里外清洁不遗留食物残渣。

(3)、老鼠、苍蝇、蟑螂等有害昆虫的控制。

消除室内外的各种滋生条件,房屋的开口部位安装纱门、纱窗等防止昆虫进入,杀虫灭蝇(使用杀虫剂时必须特别注意防止污染食品)。

 (三)、食品加工卫生要求

1、蔬菜必须在浸泡池中用清水浸泡不少于10分钟;

2、粗加工时使用的刀、墩、案、盆、池等要荤素分开;

3、对食品加工必须做到烧熟烧透,加工好的食品存放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

加工食品要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加工用的容器和用具应标明生熟标记;成品(食物)存放实行“四隔离”。

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品隔离;食品与天然冰隔离。

、加工好的熟食品,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4、餐具洗刷消毒的卫生要求:

(用(食)具实行“四过关”。

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为保证洗刷效果应使用流动水。

(1)要有专用的餐饮具洗刷池,带油污的物品要加入洗涤剂。

并与无油污的物品分开洗刷;

(2)所有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用蒸汽消毒时,不得少于10分钟,刀、墩、案板第一次使用前都要进行消毒;

(3)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餐饮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未经消毒餐具和私人物品不得放入其中,且要防止消毒后的餐具受到二次污染,保洁柜也要定期消毒。

学校为学生准备的餐具橱柜要保持清洁通风。

并防止老鼠、昆虫爬入;

(4)使用的洗济剂、消毒剂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目前我市学校一般都是采用的物理方法:

a、煮沸消毒:

消毒时把物品全部浸泡在水里,煮沸后保持2分钟以上;b、蒸气消毒;把物品放入蒸箱内,使温度上升到100℃作用10分钟以上。

蒸箱密封要好,否则将影响消毒效果。

另外还有用紫外线消毒:

主要用来进行空气和台面的消毒。

紫外线灯安装方法要正确,灯管距台面1米以内,紫外线要达到一定强度。

保持灯管清洁。

消毒时,要在无人工作时,开灯30分钟即可。

化学消毒的效果难以保证,应严格限制使用。

只有在无法进行热力消毒时方可作用。

 三、学校应注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几个重要环节:

1、学校生活用水的问题:

学校要加强生活用水的卫生安全管理,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生活饮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具备集中式供水条件的地区。

学校饮用水必须使用集中式供水;不具备集中式供水条件的地区,学校使用的自备水必须按规定进行消毒、净化处理。

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学校,对贮藏设施必须加强消毒,自备水源必须有防护措施,在规定距离内不得有污染源。

学校应当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定期监测,对使用的自备水和二次供水,每学期开学前均应当进行监测。

2、学校的环境卫生

(1)学校食堂必须远离污染源。

距离暴露垃圾堆(场)、坑式厕所、粪池25米以上,

(2)学校应保持环境整洁,设立水冲式厕所。

内设洗手池,厕所内应当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3、应注意以下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四季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未加热煮透的豆浆中毒等)。

四、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知识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

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2.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3.有毒动植物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

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预防措施:

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春天,天气逐步炎热起来,容易引发食物腐败变质,据试验一个细菌一天可以裂变成数亿万个细菌。

另外,在春天生食的食物也逐步多了起来,有的蔬菜瓜果上还残存有一些农药,如果消毒不及时彻底,也会引起食物中毒。

发病特征:

进食在一个小时——数小时之间即可发病,轻者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昏、头痛、腹泻等,重者畏寒、高热、抽风、昏迷、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就会死亡。

预防办法:

餐具要定期消毒,厨房用具要经常在阳光下晾晒,购买食品时要认真的检查,防止把变质的食品买回家,剩余的食品要科学保管,防止被苍蝇污染,变质的剩饭、菜要扔掉,以防发生问题,尽量不要吃生食物。

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人要坚持饭前便后把手洗干净,不要喝生水,瓜果一定要洗干净再吃,凉拌食物要确保不被苍蝇污染,多放些生大蒜和食用醋。

食物中毒的处理

1、立即停止供应食用可疑中毒食物。

2、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

3、尽快将病人送附近医院救治。

4、马上向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所或防保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中毒现场,就地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禁止转移、销毁。

5、配合卫生部门调查,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各项措施。

八、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常识 

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细菌生长繁殖加快,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若不注意饮食卫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

为加强学校饮食卫生安全管理,推进农村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减少和消除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我站特编写了本期卫生宣传资料,供各学校(幼儿园)参考。

一、学校食堂卫生要求               

(一)原料采购卫生要求

1、必须确认食品经营者持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并感观检查食品卫生质量。

禁止采购腐烂变质、酸败、污秽不洁、有异物或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或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也不得采购超过保持期、标签、标识不完整的包装食品。

2、采购时应索取发票等购货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便于溯源。

向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批量采购食品的,还应索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

3、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进行登记。

4、相对固定食品采购单位,并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以保证供货质量。

(二)食品贮存卫生要求

1、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30厘米为宜)、离地(不小于20厘米)存放。

3、定期检查库存食品,遵循先进先出、易腐先出的原则,新鲜的原料辅料尽快使用,变质和过期食品及时清除。

3、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⑴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不得在同一冰室存放,冷藏、冷冻柜应有明显区分标识;

⑵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

⑶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⑷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柜,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三)粗加工及切配卫生要求

1、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2、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3、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4、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根据性质分类存放,且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四)烹调加工卫生要求

1、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严禁配制凉菜。

2、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

3、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销售。

4、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

5、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

6、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五)供餐卫生要求

1、供餐前应清洁双手,并不得用手直接取食品。

2、供餐人员应认真检查供应食品,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供应。

3、注意防蝇、防尘,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4、在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六)食品再加热卫生要求

1、无适当保存条件(温度高于10℃、低于60℃)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再次利用时要充分加热,并确认加热前食品没有变质。

2、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并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

(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1、食品添加剂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3、不得使用非食用物质,不得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八)食品留样要求

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并放置在专用冷藏设施中,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九)餐具卫生要求

1、餐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

2、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用具使用前应洗净并消毒。

3、应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

4、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5、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具应分开存放,保洁柜内不得存放其它物品。

(十)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1、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2、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3、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

4、在开始工作前、处理食物前、上厕所后、处理生食物后、处理动物或废物后、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均应及时清洁双手。

5、不得将私人物品带入食品处理区。

食品处理区内不得有抽烟、饮食及其它可能污染食品的行为。

二、学生个人饮食卫生要求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自己用过的餐具要洗净消毒,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3、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买“三无”产品。

4、打开包装食品时要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

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油脂类食品有哈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均不能食用。

5、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用餐,不饮生水,少喝冷饮,少吃冰冻食品。

6、多吃新鲜水果、疏菜、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少吃油炸食品。

7、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三、常见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从防止食品受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方面采取措施:

1、避免污染。

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

如:

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和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

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如:

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3、控制时间。

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

如:

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

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5、控制加工量。

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

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二)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

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2、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

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坏。

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

烹调时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4、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使用;有腌制肉制品时,所使用的亚硝酸盐不得超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的限量规定。

九、食源性疾病

概述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来源的漫画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粮食生产到消费(“从农场到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气污染。

      食源性疾病最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