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升中必背古诗词集锦.docx
《小学升中必背古诗词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升中必背古诗词集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升中必背古诗词集锦
小学升中必背古诗词集锦
1.《七步诗》
作者:
曹植(三国)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
用来。
羹: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
过滤。
豉:
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
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
豆茎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与豆茎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那么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呢?
[2]
2.《鸟鸣涧》作者:
王维(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
鸟儿在山中鸣叫。
涧:
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
月亮出来。
时鸣:
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时:
时而,偶尔。
桂花:
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惊:
惊动,惊扰。
闲:
安静。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3.《芙蓉楼送辛渐》作者: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
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
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江畔独步寻花》作者:
杜甫(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1.独步:
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
小路。
3.娇:
可爱的。
4.恰恰:
恰巧碰上。
一说鸟叫声。
5.留连:
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赏析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5.《石灰吟》作者: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石灰吟:
赞颂石灰。
吟:
吟颂。
指古代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
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好似;等闲:
平常,轻松。
(4)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
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6.《竹石》作者: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 一作:
韧)
注释
①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
扎根,生根。
④原:
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
破裂的岩石。
⑥磨:
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
打击。
⑧坚劲:
坚定挺拔。
⑨任:
任随。
⑩尔:
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
杜甫(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
回看。
2、愁何在:
不再愁。
3、漫卷:
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
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
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
“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
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
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8.《己亥杂诗》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却感慨道: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他仕途蹭蹬而一事无成,此次离京无望重返,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
满怀愁绪的他,无心赏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
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
当他触景会心的一刹那,想必有一丝幽怨、几分哀婉吧:
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象征着自己的遭遇和命运么?
如果诗人沉浸于感叹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龚自珍了。
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
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
王观(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1鲍浩然]:
人的朋友。
[2]眼波横:
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
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
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
想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
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
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
“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
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
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
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
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cù]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只有一层理解:
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
“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
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
且语句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
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10.<<牧童>>作者:
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
宽阔的原野②弄:
逗弄。
③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1.《舟过安仁》作者:
杨万里(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①安仁:
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
船桨。
④怪生:
怪不得。
⑥使风:
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译文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故事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
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
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
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
他看着看着,哦!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简介
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12.《清平乐·村居》作者:
辛弃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
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
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
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⑥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
编织。
⑧亡赖:
亡,同“无”“。
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译文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赏析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思想感情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13.《泊船瓜洲》作者: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
停船。
泊,停泊。
2、京口: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
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
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
间隔。
7、数重:
几层。
读shùchóng 8、绿:
吹绿了。
9、何时:
什么时候。
10、还:
回。
译文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4.《天净沙·秋思》作者:
马致远(元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1 5.《长相思·山一程》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榆关:
山海关。
那畔:
那边,指关外。
聒:
喧闹,嘈杂。
故园:
故乡,家园。
【古词今译】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
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
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16.《七律·长征》作者: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yí)腾细浪,
乌蒙磅礴(páng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
艰难险阻。
等闲:
平常,不放在眼里。
暖:
温暖。
寒:
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
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磅礴:
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乌蒙:
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
《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 金沙:
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
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
指大渡河。
铁索:
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
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
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7.《独坐敬亭山》作者:
李白(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
(1)敬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
“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
“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
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
(2)尽:
没有了。
(3)孤云:
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
“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4)独去闲:
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
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18.《渔歌子》 诗人:
张志和 朝代:
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
在湖北省黄石市。
③白鹭:
一种水鸟。
④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箬笠:
竹叶编的笠帽。
⑥蓑衣:
用草或棕榈叶编制成的雨衣。
⑦须:
愿意【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也很肥美。
江面小舟中,一位老翁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