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29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docx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

《卫风·氓》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

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1.《氓》是一首叙事诗,理解诗歌的叙事是个难点。

2.内容决定形式,“艺术形式”的鉴赏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

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一首卫风《氓》。

二、讨论交流

分成三个部分(恋爱——婚变——决绝)钻研讨论交流,重点体会、分析、理解、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恋爱:

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恋爱中的女子是怎样的?

她的痴情表现在哪儿?

(2)这段甜蜜往事的回忆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的?

婚变:

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这位女子对婚姻的反思是什么?

这段文字中让人动容和心碎的“血泪之言”还有什么?

(2)对文本表达复杂情感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的关注:

三个意象,一个语气词。

决绝:

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面对不幸婚姻的决绝选择。

(2)决绝选择背后的无绝伤痛。

三、总结

深入探讨《氓》对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1)在6章10句240字的铺陈中,表达了一位女子的痛苦伤感,这样的一种伤感让我们也痛感“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2)“之后”的命题探讨:

义无反顾的坚强和勇敢的选择“之后”,漫长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3)谁为悲剧“埋单”?

造成悲剧的因素:

性格?

性别?

命运?

社会?

(4)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未来的爱情与婚姻与人生该如何选择?

四、作业

1.思考题:

一位同学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对同一男子称呼有‘氓’、‘子’、‘士’、还有人称代词‘尔’,它们出现在不同段落,但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再加上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与它们的关系,如何理解好呢?

”根据本节课的讨论,大家能否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2.课后阅读:

扬之水女士这样说——“《诗》有很多写女儿,写出很美丽很善良的女儿。

那是‘吉士’、‘君子’心中的光明,也是《诗》中的光明。

然而命运对于这善良美丽的一群似乎最不公平,因此《诗》中的忧思之篇许多出自女子。

”请学有余力的同学读其它女子的忧思之篇。

附录:

附1:

《卫风·氓》的预习要求

预习一:

自读《卫风·氓》,疏通文字,理解大意。

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意思。

预习二:

1.理解和体会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随着她生活状况或者说“境遇”的不同,她的内心情感有什么变化;2.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

预习三:

通读补充材料中两篇对《氓》的解读,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鉴赏。

课后拓展:

自读《诗经》补充篇目。

附2:

(解读一:

原载于《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作者:

扬之水。

)(本刊编者注:

此文在援引时有删节))

《氓》与《邶风·谷风》,都可以算作“弃妇词”,但这两位弃妇的“品格”大有不同。

《谷风》之女,乃所谓“品格贞一”者,故历来博得经学家的同情。

《氓》之女,则所谓“被诱失身”也,因此虽遭弃的身世与《谷风》同,而同情的一票却颇难得。

如今自然不必再存迂腐之见。

两诗都是写情、写怨,这情与怨乃各依附了自己的故事,或曰“境遇”,且凭借了这境遇而沉潜浮荡,于是它可以从那么邈远的地方,递送过来触手可温的情思。

就诗的艺术而言,不好断然说它曾经怎样谋篇布局的功夫,但并不很长的篇幅里,讲一个曲曲折折的故事,而每一个情节都站在一个极妥帖的位置,论“三百篇”之“赋”,《氓》总可以归入上乘。

氓,毛传曰“民”。

蚩蚩,毛曰“敦厚之貌”,据韩诗义,则“蚩蚩”者,乃笑之痴也。

毛、韩虽义异却不妨互相发明。

“抱布贸丝”,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范处义曰:

“从我贸丝,其意非为丝也,即欲谋我为室家耳。

是时必有谋昏之言,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已有从之之意,遂送其去涉淇水之外,至于一成之顿丘。

是时必有迫促之言,亦诗之所不及,不然安得遽有‘无良媒’、‘无我怒’、‘秋以为期’之约。

”邓翔曰:

“‘送子’二句,将落矣,‘匪我’句忽又颺开,笔乃不直;藏过负约一段情事,此为省笔。

‘涉淇’而忽变卦,恐氓生怒,故又慰之、约之。

”可知这里多用了省略之笔,而又省略得恰好,正是以说出来的,照应那未说出来的。

刘义庆《幽明录》中有故事曰《买粉儿》,略云:

“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

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

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

明日复来,问曰:

‘君买此粉,将欲何施?

’答曰:

‘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

’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以私。

”后来《聊斋志异》的《阿绣》,开头儿也有相似的情节,乃买扇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中自然藏了故事,虽然没有细节,但八个字已尽曲折时间的、还有起伏在时间中的喜嗔怨怒。

“乘彼垝垣”之“乘”,特有神。

王先谦引《说文》“乘,覆也”,曰:

“凡物相覆谓之乘。

《易·屯卦》郑注‘马牝牡曰乘’,是也。

人在垣上,若覆之者,故亦曰乘”。

其实“乘彼垝垣”,意思很清楚,而形象却模糊,但是此处偏偏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

王解“乘”为“覆”,并没有使形象变得清晰,却由这一注,而见得由“乘”字牵出的许多情味来。

亦正如下面的“泣涕涟涟”,王应麟《诗考》引王逸注《楚辞》引诗作“波涕涟涟”,张慎仪曰此“波”乃讹字也,丁晏则以为是诗云涕下如流泉波涕。

推敲起来,“波”字实可存,丁解亦好,好像因此而带出一点儿俏皮,而此节叙事本来是带着俏皮的,这也正是见出性情的地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也,其黄而陨”,多解作女用来比喻自己色衰爱弛,但欧阳修说:

“‘桑之沃若’,喻男情意盛时可爱;至‘黄而陨’,又喻男意易得衰落尔。

”此解似较诸说为胜,如此,沃若、黄陨之喻,乃是扣合“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来说,而这也正是一个伤心故事的开端和终结。

郑笺“用心专者怨必深”,最是觑得伤心处,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好可以用着“爱情于女是生命之全书”的意思,倒不是特意引来西人为我说法,只是于此格外感慨古今中外人情之相通。

附3:

(解读二:

原载于《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

徐培均。

附4:

《诗经》选读8首。

1.王风·黍离2.秦风·无衣3.郑风·子衿4.邶风·静女

5.郑风·将仲子6.周南·卷耳7.卫风·伯兮8.邶风·谷风

(注:

篇幅所限,仅存目)

《卫风·氓》教学反思

关键词:

三个主体性

教师主体性(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课堂的容量、文学文化内涵、学术品味)

充分预习

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关于《氓》这课书的教学反思,我想先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

05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奉命”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文学教育研讨会,似乎规格很高,很来了一批海外学者,台湾、香港、新加坡……各路人士众说纷纭,遍谈“文学教育”在自己本土的实施情况,说得正紧,听得正累,一个熟悉亲切的声音开始了。

他是我大学时候现代文学老师王富仁教授,久未谋面,老师近几年对中学语文教育颇有点关注,他谈的题目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还是那样操着有点山东味道的口音,朴素平实地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

当时狠狠地高兴了一下,因为正苦恼的问题就这样“像蛛丝一样”被轻轻抹去。

回家后上网找到了老师的文章。

文章第一句话: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第二句话: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

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脱离开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的。

它们道出了我的心声。

因为我知道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

但是如果对它太过强调,势必会导致过犹不及的结果。

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看到这种现象我总是感到困惑,几乎要怀疑自己的坚持。

仲夏的酷热中,这篇文章就像一杯清凉可口的冰饮,我一啜而尽,浑身清爽。

07年的盛夏,新课程的培训勾起了我对这篇文章鲜活的记忆,时隔两年,结合教学实践,越发见出它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越朴素越深刻,真理往往如此。

以上算是我的理论支撑。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这样的“几言”来“蔽之”:

一言:

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进而从美感感受中感到趣味。

二言:

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他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他必须有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去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他不能是某种权威教参的复读机,当然更不能是无视文本的盲目批判者,他首先是“倾听者”,再带领学生“倾听”,倾听作者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

而且,作为教师,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三言: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

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

不利于学生提高的太低俗的内容和形式固然是应当排斥的,太高远、为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所无法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适宜的。

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教师的遴选眼光与能力很重要)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

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模仿文本作者的文本,而是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中,我努力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以教书育人的快乐和成功感来支持自己长年不懈的努力,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

充分重视学生的预习环节,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够与老师平等公平地站在充分了解文本以及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和共鸣。

而且,因为了解得更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得越充分。

还有,学生在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颖而有深度的见解,甚至一个错误的认识也可能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启发,在教学中,我也努力抓住这样的契机,争取充分利用这样自然生成的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帮助。

最后,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结束环节,我提出从“淇水女”的不幸中体味作者所传达出的某种并不明确的幽微的感慨,人生的无奈和令人伤痛,正如王国维的诗句,“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接着,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我们推测她未来的命运,从而再提出“之后”的命题。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

也算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点培养吧。

最后,就是思考悲剧的造成有哪些因素,从而联系到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而且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

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说:

感谢做公开课!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

恰好相反。

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

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因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同上)。

《氓》全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

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

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

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

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

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

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

“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

结尾三句: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

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

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

“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

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

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是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言,但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却依然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而氓呢?

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慢慢地对她暴虐起来,最后一脚踢开。

从此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肚欺世学问、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个体现了奴隶社会夫权压迫的典型。

更可怜的是,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也找不到一点同情。

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浇薄的世态人情,使她在痛苦无告的情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

这第五章总共用了六个叹词“矣”,沉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

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发二处,强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

回忆往事,对照今天,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

而我——这位女主人公也透过氓背叛誓言的面目,看清了他那卑鄙恶劣的灵魂,于是她变得决绝了。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她对氓已没有什么企求,也没有半句哀告,更不存一丝幻想,有的只是对氓的愤恨和谴责。

至此,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纯朴热情的少女,到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坚决决绝的弃妇的艺术典型。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

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但是,就是这样一首民歌,从汉代以来就遭到了封建文人的极其可恶的曲解。

《诗序》把它说成是“刺淫佚”的,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讲:

“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悔恨之意”在诗中确实存在,但那是女主人公对自己没能认清负心男子的卑鄙灵魂的悔恨,决不是对“淫”的悔恨。

他们把这样一个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劳动妇女形象说成是“淫妇”,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些文人儒士们竭力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的封建立场。

末了,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在结构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色。

本诗是一首带有很大叙事成分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二章,女子追溯当初受氓的欺骗,与他相爱结婚的经过是叙事;第三章用了整整一章抒发了对错误爱情、不幸婚姻的悔恨和沉痛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在回忆中自然引发出来的;第四张又接着叙述被遗弃的经过,叙述中的愤恨之情不由自主地同时产生,她把一腔怨恨全部发泄到无情无义的氓身上,达到了感情的高潮;第五章叙述被休弃后遭到兄弟的咥笑,流露出的是受委屈的心情和被弃无告的伤痛;第六章回顾氓从前的种种虚情假意,表现出的是对负心男子的恨合同他坚决决绝的感情。

长诗基本上是按事件发展的过程展开叙述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这种种复杂丰富的感情伴随着对事件的叙述而产生、发展,与叙事水乳交融。

诗人抒发的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诗人在叙述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一对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

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从而把氓的虚伪奸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歌种“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另外,诗歌的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

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峗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等等。

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一、朗诵感知

二、走进课文:

1.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

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

2.本文事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一)理清结构:

叙事思路(恋爱、婚变、决裂)、感情变化(欢喜、悲伤、怨恨)

(二)具体分析:

1.恋爱(1-2):

(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男:

抱布贸丝 来、谋、怒)(女:

乘、望、泣涕、笑、言)

(2)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

“赋”,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2.婚变(3-5):

(1)他们的爱情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2)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种变化呢?

(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女子有没有责任呢?

她是怎样表现的?

(4)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4)思考:

A、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了什么经验呢?

                        B、文章是怎么体现的?

用了什么手法?

3.决裂(6):

思考:

用对比方法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女子年轻貌美

                                               未婚情意浓厚

                 

                                               女子年老色衰

 婚后情意淡漠

(三)拓展探究:

1.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

      2.两相比较,你觉得哪个更能体现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呢?

(更能反映社会问题)

明确:

娘家人的不支持和不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四)对比阅读:

     《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诗, 试比较二者中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

明确:

《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诗,二诗的主人公都有相同的不幸遭遇,都是被丈夫遗弃的女子。

     但在主人公的倾诉中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性格:

前者性格是柔婉而温顺的,她那如泣如诉的叙述和徘徊迟疑的行动,以及“不念昔者,伊余来既”的结尾,表现了她思想的软弱和胡涂。

后者性格则是刚强而果断的,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事理,并严厉谴责了男子的负心,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结尾,更表现了她在诀别时的怨愤情绪和坚决态度。

三、本课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不仅有个人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造成的。

我们在憎恨氓始乱终弃的同时也应该想到,这个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四、作业思考:

    我们初中学过的《秦风•蒹葭》也同样是一首爱情诗,反映的是男主人公“求之而不可得”的特殊心理。

试把《氓》与《蒹葭》相比较,探讨一下《诗经》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男子与女子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

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