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260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实物传播的优缺点

优:

传播的距离更远,胜过口语

缺:

不够准确,也不容易传递丰富的意义。

具象符号的优缺点

优:

可以保存,并能够传播更丰富的意义,比较准确。

缺:

不够简便,画里的信息容量也有限。

抽象符号的优缺点

优:

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可以通过比较简便的方式传播丰富的内容。

缺:

作为符号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意系统。

◆先秦两汉的传播载体:

歌谣——“口头新闻”

甲骨、金器、刻石

用途:

(1)占卜——甲骨。

(2)祭祀——甲骨;金器。

(3)记事——甲骨;金器。

(4)记录帝王诏书及法令——金器

(5)颂德纪功——刻石;

◆露布:

起始于汉魏。

“不封而露,宣布四方”。

又称“捷布”,盖常发布军事胜利消息也。

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比较有效。

◆驿使——传播信息的公务人员

驿站——驿使休息的地方

唐代的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报:

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没有固定称呼,有叫“状报”、“报状”、“邸吏状”、“报”、“进奏院状报”的。

是邸报的前身,原始形态的报纸。

新闻信。

进奏院:

由于沟通的需要,节度使在京设立办事机构,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等,简称“进奏院”,或“留邸”、“邸”。

进奏官:

进奏院的官员叫“进奏官”,或“邸使”、“邸吏”。

唐代进奏院报的内容:

1、皇帝活动;

2、皇帝诏旨;

3、官吏任免;

4、臣僚章奏;

5、军事政治重要信息;

特点:

1、不定期;

2、读者是各地长官,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是单向对口传播的新闻信;

3、没有报头,保留官文书的痕迹,反映早期报纸是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的;

4、内容多数关于朝廷政事;

5、进奏官是“把关人”,选取自己长官感兴趣的内容。

信息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打探政治信息

◆邸报:

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别称有进奏院报状、进奏院状报、邸状、朝报等。

邸报内容:

1、皇帝诏旨;

2、皇帝起居;

3、官吏任免;

4、臣僚章奏;

5、战报;

6、刑罚。

特点:

1、不是新闻信,而是中央一级官报;

2、读者扩大到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

3、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强大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定期连续发行;

5、进奏官地位下降,但依然负责信息采集工作,类似记者。

◆定本制度:

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照此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

小报:

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民办报纸。

宋朝政府多次查禁小报,但屡禁不绝。

◆元朝

官方邸报,由中书省掌管。

民间有“小本”,有科举印刷品。

传播制度与汉族相似。

明朝

邸报传播过程:

明代无进奏官,由各省派提塘官长驻京师,将军情文报呈递或下达。

邸报特点:

1、固定的日刊。

2、成熟稳定。

3、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邸报内容:

1、诏旨;

2、皇帝起居;

3、官吏任免;

4、臣僚章奏;

5、军情;

6、社会新闻;

官方控制:

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官员泄露机密等)处罚严厉

清初及中期

官方传播发行渠道——提塘

官报内容:

1、宫门钞;

2、上谕;

3、章奏。

提塘小报(非民间,系官报补充)

◆京报

出版地点—北京

样式—印刷,有报头,装订成书册式。

有封皮,黄色。

因此又称“黄皮京报”。

京报的内容类似官报,因此官方不加限制。

地方民营报纸

辕门抄:

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

省会,重要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

弥补京报的不足。

◆古代报纸局限:

时效性差,内容局限于宫廷官场消息。

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发端

◆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的出现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马六甲。

第一份中文报刊

海外华人报刊的发展几个阶段

1近代:

此时的读者——南洋华侨。

主要是华工,文化程度低。

2现代

直到19世纪末,华商阶层出现,华人地位提高,办报办学。

后来才出现了《南洋商报》等现代化的华文报纸。

3当代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华办报特点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有中文,有西文,对中国人宣传西方文明、中外友好,对西方人传递信息,讨论对华政策,嘲笑攻击中国;(两面派)

二、中文报刊由传教士主办,西文报刊多由商人出资创办;

三、办报人以传教士为主力,他们多是“中国通”,由华人协办;

四、宗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宗教性政治性强的宣传和情报媒介,舆论工具

●《蜜蜂华报》

创办人:

立宪党澳门首领巴坡沙中校、阿美达医生;编辑:

阿马兰特神甫;

报名释义:

“蜜蜂”会咬人,被咬的是坚持旧的封建制度和报皇忠君的人,所以可以说是传播先进思想意识的报纸。

影响:

虽是葡文报纸,但是近代报刊输入中国的重要一环。

《杂闻篇》:

马礼逊于1833年在澳门创办的近代中文报刊。

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申报》

命名的由来:

“申”,黄歇的封地。

“申报”后来成为特定指报纸的一类名称。

《申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以盈利为目的。

《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之间的竞争与相互促进,“申、新、沪”三足鼎立。

《申报》特色及其成功经验

•编辑方面:

1)新闻:

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时效性强;自雇访员;报道面宽,量大2)言论:

体现民意,进步民主;支持男女平等,反对虐待奴仆3)副刊:

具有副刊雏形,登载诗词4)广告:

量大。

有文有图。

但初期的报纸广告还比较幼稚粗糙。

•经营方面:

1)降低成本:

降低纸张、印刷费用2)注重发行:

商店代销,报童叫卖3)广为宣传:

赠送报纸4)多种经营:

杂志,印刷,出版;牟取利润

•《申报》的成功经验:

中国化;汲取之前《上海新报》的失败教训;走大众化路线,市民报纸。

外报在中国广大地区的发展

重要城市:

天津:

是北方的文化中心、报业中心之一。

福州:

贸易繁荣,报刊也较多。

鸦片战争后报业的发展

1、报馆管理结构:

已拥有编辑部和营业部两套人马,结构趋向成熟

2、新闻报道:

报馆对新闻报道比较积极。

征集稿件,招聘访员。

3、传播技术:

电信业对新闻传播的巨大影响。

4、广告:

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最早的一批广告。

5、文体:

有文学倾向,混淆与新闻界限;

但不同题材文风不同,军事新闻与公堂新闻、商情、航运、灾害新闻比较有新闻特色。

(客观性、时效性)

第三章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

林则徐:

《澳门新闻纸》译报

洪仁玕(洪秀全族弟)观点:

1、报纸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太平天国领导;

2、报纸可有助于实现民主政治,沟通官方与民间舆论;

3、报纸可教育民众、移风易俗;

4、报纸可监察政治。

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未实现。

王韬:

第一代杰出报人,创办《循环日报》1874,香港;

早期国人的办报特点

1、办报人组成:

三种人。

1)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

2)与外商有关系的商业人员;

3)洋务派官员;

三者关系密切,有的三位一体。

2、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倾向;

要求改革、国家富强的倾向;

3、克服重重阻碍:

经济(资金);政治(寻求庇护:

官方,打洋人旗号,在租界出版)

4、局限性:

既有思想局限(仅微弱的改良呼声),还有办报经验局限(还没有充分利用报纸功能,政论家甚至不把最优秀的文章发表在报上)

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思想

1、通民隐,达民情;上下沟通;

2、传播知识、通达时务,开启民智;

3、舆论监督,整饬吏治;

4、对外国进行舆论斗争;

5、争取新闻自由,要求准许办报,准许访员采访。

这是他们的新闻理想。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与办报实践

康有为与《万国公报》等强学会机关报:

《中外纪闻》《强学报》

梁启超名篇: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时务文体的代表

第四章清末民初新闻传播活动

◆《大公报》,1902年,英敛之。

时事政治性日报。

天津是华北的文化中心。

《大公报》一开始在法租界,后来搬到日租界

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中国日报》:

兴中会,陈少白

1900年1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份政党机关报,香港

◆于右任

笔名骚心、大风等。

不畏清政府阻挠,先后创办《神州日报》,“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1909-1910)

清朝的“新闻法”:

严苛

“苏报”案

初为日商报纸,陈范接办。

1902年以后,大量刊载革命派的文章:

章太炎被捕,出狱后逃亡日本。

武昌起义先声——《大江报》

民初新闻事业

◆民初杰出报人

黄远生,邵飘萍等;职业化报人。

黄远生,字远庸,《远生遗著》。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

1、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2、他中过进士,留过学,在前清做过官。

对国际时事和国内政治十分熟悉。

3、题材大多是关于政治、财政和外交的报道。

4、消息灵通,能够采访到别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政界内幕新闻。

5、善于捕捉细节,绘声绘形。

6、新闻通讯的开创者。

黄远生的主要影响:

A提升了新闻记者的地位,扩大了传媒的影响,代表历史趋势(记者素质的提高),记者开始成为对社会发生影响的重要角色;他的报道领域以政治外交为主,兼以文艺、人生问题。

B记者的工作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加工,罗列不完全的新闻事实,而是详尽的报道,更多地披露真相,因此也才能发挥更大影响。

黄远生是通讯文体的开拓者,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1)时效性不够强。

2)新闻要素不够明确。

黄的作品有时行文闪烁,信息不够清晰。

临时政府对报界的支持、合作

由于开明的政策,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报业迅速繁荣。

袁世凯采取压制报业的政策:

新闻自由遭到荼毒,记者被戕害。

癸丑报灾对报业的打击:

报纸的数量锐减。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传播

五四时期

《大公报》胡政之,唯一采访巴黎和会的记者。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次年改名。

主持人陈独秀。

1917年移师北京。

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高一涵、胡适轮流编辑,撰稿人,新文化运动主力

●意义

开风气之先。

《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主张民主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

1)提出两大口号:

民主、科学。

2)和一切封建落后的思想作斗争

3)“打倒孔家店”。

封建礼教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

对于当时的“尊孔逆流”,《新青年》进行了有力反击。

4)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斗争。

邵飘萍主持《京报》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改进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广泛应用;

2)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的革新;

3)政治思想评论和自由讨论普遍开展。

第六章二十年代民营报业的发展

上海

《申报》在二十年代的企业化经营:

负责人更替:

美查;席子佩;史量才

口号:

广告第一,新闻第二,言论第三。

大报企业化的原因与影响

1)上海工商业发展迅速,为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环境开放,吸取外国报刊经验

天津的新记《大公报》

1926年9月1日创刊。

四不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张季鸾

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报纸

《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立报》——成舍我,提出最早的报业托拉斯构想。

中国早期的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上海,胡政之任社长,出版《国闻周报》。

后归于《大公报》。

申时电讯社,1924,上海,二报合办,张竹平。

中国广播业的出现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3,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奉系军阀官办。

内容:

新闻、娱乐、宗教、广告等。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知识分子出身,对办报有浓厚的兴趣,对报刊的作用也相当看重。

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

1919年毛泽东被长沙《大公报》聘请

第八章国民党的新闻事业

中国国民党党报的时代特色

1)党政重视,财力雄厚;

2)数量庞大,分布失衡;

3)控制严密,矛盾重重;

4)淡化党性,讲求经营。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邹韬奋

1)前期,职业指导,《生活》之“读者信箱”、“小言论”;后渐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的刊物。

2)“九·一八”后,积极抗日救亡。

打破期刊发行记录—15万。

后办《大众生活》。

优良办报作风

1)热爱读者,为大众服务;读者来信。

2)为读者着想,文风大众化。

◆范长江及其西北通讯

1935年,《中国的西北角》。

(《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第一次真实客观报道了红军的情况。

1937年,《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后结集《塞上行》报道西安事变。

解放后,党的新闻工作领导者。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简称“青记”。

前身叫“协会”。

创办人范长江。

全国性进步的新闻记者组织。

新闻界的统一战线。

组织人去根据地采访。

成立于1938年3月30日。

汉口。

《解放日报》及其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

(1)不适应形势需要。

当时抗日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2)不适应群众需要。

把国统区的办报方法照搬到解放区来。

怎样改革的?

1)突出国内新闻、边区新闻(本地新闻),淡化国际新闻。

宣传模范人物。

2)突出党的方针的宣传,加强报纸的党性。

3)改变党八股作风,提倡短小精悍的文章。

4)动员全党办报。

第十章内战期间的新闻传播活动

国统区

拒检运动。

新闻界争取民主自由。

1945年10月1日,国民党中央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撤消战时新闻检查机构。

解放区

各解放区新闻事业发展壮大。

特点是军事新闻(军事宣传报道)。

反“客里空”运动:

坚持真实、实事求是

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方针

无产阶级党报理论

党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1,马列主义的修养;

2,政策路线的知识;

3,正确的基本态度;

4,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第十一章建国后的新闻传播

全国新闻事业网建立

1、改造私营报业、广播电台。

公私合营,改组为国家所有制

2、在全国形成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级党报为主体的,多种人民报纸并存的新中国报业结构。

党报系统的报纸:

党的机关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工人报纸《工人日报》;农民报纸;青少年报纸《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民主党派和其他团体的报纸《光明日报》《文汇报》(文教界和知识分子);专业报纸《人民铁道报》《健康报》;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邮局统一发行

国家通讯社:

1、新华社成为国家通讯社

2、中国新闻社

1952年成立。

“中新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主要对象。

广播事业(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对台湾广播——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对外广播——后来独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重大宣传报道:

国民经济、抗美援朝、开国大典

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改革——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核心:

做法和特点:

改版后,新闻数量增多,经济新闻比例最多。

言论生动,副刊活泼。

影响(意义):

带动全国,思想解放,有自己特色。

反右及对新闻界的冲击

“左叶事件”:

农业部助理左叶与新闻摄影师发生冲突,出言不逊,引起争议。

由此引发全国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第十二章大跃进及文革期间新闻界的曲折道路

“大跃进”

不实事求是,浮夸风泛滥,误导政府决策和民间舆论。

假新闻、假照片泛滥

电视事业的创办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最初的电视节目是直播的。

黑白。

北京市内仅有电视机50架左右。

10月1日,上海电视台问世。

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开播。

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他们的出现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跃进的产物。

初步探索,新闻、电视剧(直播)等。

第一部电视剧:

《一口菜饼子》。

各地纷纷建起电视台,但在后来的经济困难时期停办。

“文化大革命”

1、新闻界的面貌单一,气氛紧张。

原因:

1)新闻界自身被批判、被“夺权”

2)全国上下充斥大批判文章《海瑞罢官》《水浒传》。

文化氛围也是一样的单调

2、但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活动又很活跃,“文革小报”风行

文革时报纸共同点

误区:

个人崇拜的宣传;

大量刊登领袖语录;

大量刊登特长消息、大幅照片;

大量采用黑体字、通栏标题

封面——领袖崇拜愈来愈强化

小报上随处可见的领袖画像

文革宣传画——深入民间的传播形式

在文革中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因而受到迫害。

第十三章新时期的新闻改革

•八十年代

1、在拨乱反正中发挥巨大作用。

2、恢复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1)新闻业摒弃个人崇拜。

(2)批评报道“渤海二号”沉船事故,舆论监督的开始。

(3)重视读者反馈。

受众调查开始。

3、经济报道成为新闻界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对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

1、新闻事业的规模有了更大发展

2、业务改革:

(1)各报纷纷扩版。

(2)版面变得更灵活。

风格突出。

(3)新闻报道的改进

3、经营管理:

党报与市场化报纸并存。

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产业化之路已经明显。

从邮局统发到自办发行:

自办发行改变了建国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式的统一发行模式,给了媒体更多的自主权。

对外开放,国际环境

国内新闻界同海外新闻界的交往日益频繁。

引进海外节目。

杂志合资成为新的现象

传媒生态环境改变,必须壮大实力,应对世界传媒挑战。

技术进步

告别铅与火。

激光照排,无纸办公普及

第十四章台港澳新闻界

台湾

1、发端很早

2、著名新闻机构

《联合报》《自立晚报》《中国时报》

台视、中视、华视

3、“报禁政策”:

限证、限印、限张。

1988年解除。

香港

1、多种倾向。

左派《大公报》《文汇报》

2、著名报纸:

《南华早报》《明报》《信报》《星岛日报》,《太阳报》

3、报纸特点:

竞争激烈、本地化。

4、电视业: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简称无线电视,TVB)于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正式启播,是香港首间商营无线电视台。

凤凰卫视

◆《读开元杂报》孙樵

【译】我从前在襄汉一带得到过几十幅文书,这些文书按照日期逐条纪事,没有开头和结尾。

它们的大概意思是说:

某日皇帝亲自耕种籍田,举行九推礼;某日文武百官在安福楼南举行大射礼;……如此等等,总共有几十百条。

我当时还不知道这是哪一类文书,只不过认为是朝廷最近所做的事情。

……射礼废弃已经很久了,国家又怎么能举行大射礼呢?

……百姓的收入常常不够交赋税……国家怎么能够到东方举行封禅典礼?

……一位知晓这些文书的人从外面进来,说:

“这些都是开元年间的政事,大概是当时一条条对外颁布的。

”我后来得到《开元录》来验证它们,一条一条地都能对应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