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164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 一.docx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6篇一

一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案例、随笔6篇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

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

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喜欢吗?

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

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

如:

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

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

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

具体做法是:

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

“1、2”生:

“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

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

如:

“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

”(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耳朵耳朵看哪里?

耳朵耳朵在听讲。

”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

……“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

”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

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

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

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

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

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

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

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

“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

”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

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

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

“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

”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针对如何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谈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

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

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一句话:

爱心+耐心+细心

当一名好启蒙老师不简单呀!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案例——jqx

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了好朋友jqx,真是高兴极了,连忙伸出手要和他们握手。

可是转念一想:

不行,戴着眼镜怎能和别人握手呢?

不太礼貌。

于是,小熊连忙摘下眼镜和他们一一握手。

师:

小朋友们,你们听懂了吗?

看,jqx和小ü都来了,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

生:

好!

(学生踊跃报名,争着拿字母卡片。

边表演边学音节)

(师指导拼读,学生读好音节)

师:

请大家看看juquxu这三个音节,你发现这里面有什么变化吗?

生1:

小ü和jqx结合后,ü的两点没有了,变成了小quot;uquot;。

生2:

小ü本来戴着墨镜,可它要和朋友们牵手,所以把墨镜摘下来,两点没有了。

生3:

juquxu后面的字母其实是小quot;üquot;,不是小quot;uquot;。

师:

(小结)对,小ü与jqx相拼后,ü的两点要省略,但是我们应该清楚,juquxu里的quot;uquot;实际上都是quot;üquot;。

我这里还有一首儿歌呢!

小ü是个好孩子,懂事听话有礼貌,见了好友jqx,忙摘墨镜牵起手。

生:

(朗读儿歌)

师:

小ü真有礼貌,所以jqx都愿和它交朋友,同学们你们可要向小ü学习呀,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2、复习巩固

(1)过独木桥。

(请你填一填)

出示:

l--luh--huj--juq--qu

师:

河上一座小木桥,在quot;üquot;和quot;uquot;中只能选择一个,否则就有掉入河中的危险。

生1:

我选quot;uquot;,因为lu中的quot;uquot;就是u。

生2:

我选quot;üquot;,因为ju后的quot;uquot;是ü,只是它们结合后,ü的两点省略了。

生3:

我选quot;uquot;,因为h可以与u相拼。

生4:

我选quot;üquot;,q和ü相拼后,ü的两点要去掉。

师:

你们真行,都选对了,已经顺利通过独木桥。

老师祝贺你们。

(2)我是quot;小小裁判长quot;。

(3)出示:

q-i-qi()k-u-ku()

j-ü-jü()x-ü-xu()

师:

看看这四组音节,你能判断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吗?

请说明理由。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师:

谁能大胆的走到黑板前来说出你的判断和理由呢?

(学生纷纷举手。

师请四名小朋友上黑板前作答,并说出理由。

学生均说得很好。

案例重点突破了jqx与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的这一难点,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完善。

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创新与发展。

教师借童话故事引出新知,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他们喜欢上了故事中的字母,自然而然地就融入了拼音课堂,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边演边学习。

学习相拼省写的规则时,学生自己观察发生的变化,自主意识得到老师的尊重,思维活跃,说得头头是道。

教师则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进行情感的培养,教育学生懂事听话有礼貌,做个好孩子。

复习巩固阶段,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牢记省写的规则。

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的主动性再一次被调动,积极开动脑筋,能灵活运用。

最后,教师还让学生当一回quot;裁判长quot;,请到黑板前对音节相拼的情况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学生积极性很高,非常投入。

这样,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小学一年级语文《风》的教学案例

自我踏上讲台,我就听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是上课的制胜法宝,要上好公开课,更是要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什么是难点?

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里早就说白了,用不着你瞎操心,我的确也没有操过心。

可是,这一次,参考资料涮了我,原来,它指出的难点竟然不是难点!

事情发生在我要对全区上的公开课上,所取的教材是: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刚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完成本文教学,我安排了2个课时。

依据区教科室领导的要求,我要以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探路,摸索怎么拓展教材预留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扩展课程的生成性,把学生带进新课程,也为来我校听课的外校领导与教师示范,显然,我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沉重的。

我决定以第一课时作为公开展示课。

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我需要进行排练。

在排练课前,依据大纲,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自主完成识字;能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能进行说诗。

教学难点是,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

开课10分钟,课堂教学在波澜不惊、山水不显中平淡进行。

我手执课本,在组间走道上悠闲自得地带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分散教学难点。

可是,当第二遍还只读了一句“谁也没有看——见——过——风”时,倏忽,在我身后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老西(师),我看见过风!

”“嗯?

”我吃了一惊,忙回头,看见第一排站起一个小不点,一脸的真诚,一脸的稚气。

“你看见过——风?

“我昨天看见了的。

“我也看见了,”又一个声音说。

“我也……”一片嘈杂。

我停留在成人定势里的思维一下子乱了,人也一下子懵了,睁大的眼睛一动也不动,“你们都看见了风?

霎时,教室里小眼看着大眼,大眼看着小眼,教室里静得只听见手表的走动。

静。

好静!

“以学生为本,以伢为本”,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幽默声音。

我舒缓了一口气,有意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故作和蔼地说,“胡伟,你真的看见风了?

“我昨天回家,看见风把塑料袋吹飞了。

哦,原来是这样!

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

“我也看见了,风把灰尘吹得漫天都是。

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啊,你们看见的那不是风。

”我笑了。

“那是什么?

”孩子们睁大眼睛不解地问。

“那是间接看见了风,真风是看不见的。

“不是简洁(一个女同学的名字)一个人看见的,我们都看见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他们以为我只在表扬简洁一个人。

“我是说间接,不是简洁”。

我几乎有些愠怒。

“老师,间接是什么?

“间接是……间接……就是不是直接的”,这样的解释他们懂吗?

我语塞了。

是啊,“间接”是什么?

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我怎么解释?

“老师,我在《忍者神龟》里看见过风,直转直转的。

“天气预报里的台风也转。

连气带急,我都要糊涂了,“《忍者神龟》里的风,天气预报里的台风,那是大人凭想象画出来的,真风是看不见的。

”不知不觉中我提高了语调,而高声调吓住了好几个孩子。

船在阴沟里翻了,一节课才上到这里就卡住了壳。

我满以为,“流利地朗读诗歌”是本节课的难点,谁知道一个“间接”,不仅把学生难住了,也把我难住了。

这节课塌台了,我简直苕了。

“胡伟,你这小子!

”现在记起来,我的牙都还痒痒的。

牙痒归牙痒,你还得给学生解释“间接”,不然,真上起公开课来,书上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胡伟偏要说他看见了风,不是出了我的大洋像?

为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所说的难点,竟然在教学实践中衍变成了“间接”,而且是一个隐型难点?

下课后,我冥思苦想了好一阵,才似乎慢慢明白,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是不会一样的,只有孩子们的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难点。

教案预设的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我决定下一节课把电扇带进教室,分散这一难点。

第二节课一上,我就打开了电扇,顿时,一股凉风吹满教室。

我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风吗?

“看见了。

”活见鬼,他们竟然回答得这样整齐,这样快,而且都说“看见了”!

我气得圆睁双眼,孩子们吓得又屏住了呼吸。

你生气有什么用?

孩子们是“看”见了,他们看见了墙上的纸在飞,看见了我的头发在飘动,你不让他们说“看见了”行吗?

我在原地转了一圈,让自己冷静下来。

“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

”一双双小眼睛闭上了。

“你们感觉到了风吗?

“感觉到了。

”又是一次整齐的回答。

然而对这一次回答,我的感觉却比上一次好多了。

“你们是用眼睛看到风的吗?

“不是。

“我是脸感觉到的。

”我的心怦然一动,这里是一个可以拓展的视角:

风可以被学生的触觉接受,不也可以被听觉、嗅觉接受吗?

陡生的教育机智使我忽然明白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也忽然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

原来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可以这样表现出来!

“好,现在睁开眼睛,”我收回思绪,刚才的气也消了一大半。

“胡伟,你看,这里有风,是吗?

”我用手指着墙上飘动的纸。

“嗯。

“那么这里呢?

”我用手指着纸与电扇之间的空间问。

“没有风。

”因为这里没有可以飘动的物质,他看不见指示,所以说没有风。

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更多的是直觉结论,然而这些直觉却是错觉。

那些卡通片中的风、天气预报中形象化了的风,又再一次把孩子的直觉引向错位。

“你说风从那里来的?

”我继续问。

“从电扇来的。

”我要的就是这一句话。

“这里在纸的前面,这里没有风,纸那里怎么会有风呢?

这会轮到胡伟懵了,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睁大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刹是爱人。

“同学们,风是看不见的,你们是通过看见纸被风吹动,才知道了风,这就是间接看见的”。

我趁热打铁,解释了“间接”。

为了巩固对“间接”的理解,我又举出了还几个例子,还让他们列举了许多间接看到风的例子。

这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就为了学生积累这一点生活经验。

值吗?

哎,“间接”,这个半道杀出的程咬金,耽搁了我两个课时!

两节课过去了,我还在研究课的外围转。

那么紧张的教学进度怎么办?

心里那个急哟!

整个下半天都在想;一夜都没睡。

第二天,我求救于同行们,大家一直讨论了好久。

这节研究课可真难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终于有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好办法。

第三天上课,我将电扇放在教室门外,扇前放了一瓶香水,电扇忠实地在那里转悠着,阵阵清香随着凉风送进教室。

学生被我带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境,我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老西(师),我闻到了风,蛮香。

“老师,我脸上好凉快。

“老师,我听到了风,嗡嗡地响。

奇怪,今天就是没有一个人说“看见了”风。

“老师,我间接地看见了风,看,您的头发在飘哩”。

又是这个胡伟,他竟然说出了“间接”!

我激动得都有点晕乎了。

越过了难点,下面的教学就如行云流水,连接龙式口头作文教学,都一气呵成了。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

学生接龙为: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妈妈的头发飘起来,风儿在这里。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电线嗡嗡叫/那是风在吹。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油菜花香飘来了/风儿刚刚过小江堤。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汗湿的衣服有点儿凉/那是风吹的。

……

这节课成功了。

紧接着面对全区教师以及省里的专家所上的公开课也成功了。

听课的领导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也真正走进了新课程。

听课的专家说,“一年级的学生能把口头接龙作文做成这样,是课堂教学创了新的结果。

”这节课最终被湖北省创新教育荆州会议评为一等奖。

学生反映怎样?

小胡伟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会做诗了”。

刘潞则跟爷爷说: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风车转起来/那是风在推。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我闻到了油香/那是风走进了榨油厂……”他竟一口气说了7节。

其实,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说上三两节了。

事情过去了,我的思考却依然继续。

我在想:

什么才是“教学难点”?

它应该产生于何处?

是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提示?

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的认识?

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

上这节《风》,为什么一开始我就在阴沟里翻了船?

就是因为课前我盲目地相信了《教参》,也没有“吃透”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学情,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有对风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会在“风”上错位,也没有想到卡通画、天气预报节目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把想象当成了真实。

而第二节课正因为帮助学生完成了生活经验的必要积累,才使教学没有重蹈覆辙。

难点,首先是学生的难点,因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这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的备课除了“备教材”之外,主要应该“备学生”。

但是,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怎样才能够做到“备学生”呢?

其次,我也想到: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难点。

只有抓住了难点,才有可能突破难点。

如果连难点都不知道在哪里?

你怎么突破呢?

但是,当老师确定的教学难点与学生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难点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要“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学进度的完成为本”。

面对着学生突然产生的困难与教学进度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要牺牲什么?

能做到两者都不牺牲吗?

如果以牺牲教学进度为代价,那么课后补进度,时间从哪里来?

这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当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老师都要补吗?

当老师都不能补时,该怎么办?

此外,在公开课中,我敏锐地关注了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发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的横向联系,有效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地感知“风”,才使学生对课本诗歌接龙时一气呵成,而且把新教材的预留空间拓展得那样绚丽多彩。

课后反思,我在第一节课中,是否没有真正吃透教材?

教材中是否已经隐喻了让学生理解“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我那节课的失败,是否在于没有充分使用教材?

或许,《教参》把难点设定在“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本身就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应有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的含义。

“理解”才是这一课应该设定的重点目标,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很有可能会出现“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