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课件.docx
《水土保持规划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规划课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土保持规划课件
¢第一章
¢水土保持规划(planningofwaterandsoilconservation)指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及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
一、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1、必要性
(1)它符合土壤侵蚀的发育规律。
是以土壤水蚀的发育规律提出来的,小流域是以分水线为界限,以沟道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侵蚀沟道小流域坡面与沟谷地、上游与下游的侵蚀是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
(2)以小流域为单元则可以成为一个系统。
(3)利于管理。
2、局限性
(1)小流域只是水文单元,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制约。
(2)小流域也强调发展经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
(3)小流域规模太小,不可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劳力有限,资源有限,结构简单。
(4)小流域在行政上的能力有限。
二、水土保持规划的作用
1、明确生产发展方向,恰当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用地比例,使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土壤侵蚀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2、确定必须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作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3、明确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实施办法和有效途径。
4、明确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所需的劳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安排。
5、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估算水土保持工作各项效益,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三、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及方针
原则
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
2、必须紧紧抓住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的原则
3、规划中各项措施必须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4、在水土保持建设规划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短养长、先易后难
5、水土保持建设规划中,要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
水土保持规划方针
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必须贯彻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六、水土保持规划的依据
¢
(一)水土流失及现状
(二)社会经济情况(三)法令、条例、规范(四)典型资料和信息
¢七、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
(一)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二)社会生产发展预测(三)土地利用规划(四)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设计(五)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六)治理进度安排(七)综合效益分析(八)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程序(九)水土保持规划成果(规划报告、附图、附表)
(十)审批和实施
八、水土保持规划报告
¢1综合说明
¢2项目区概况
¢3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4项目任务和规模
¢5防治措施及其布局
¢6技术支持
¢水土保持规划应与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相适应,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应重视采用科学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应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
¢各级水土保持规划需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应随意变动,如需修改,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水土保持规划的修订应在原规划进行回顾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和要求加以补充和调整。
¢规划期的划定:
省级以上的规划期一般为10~20年,地(市)、县级的规划期为5~10年。
¢编制规划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近期水平年为5~10年,远期水平年10~20年。
九、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分区:
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防治途径,以及区域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规划区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所进行的工作。
1重点预防保护区:
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重点加强预防保护的区域。
2重点监督区:
资源开发比较集中,基本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损坏原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给当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区域。
3重点治理区: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早、洪涝、风沙灾害加剧,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对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需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区域。
九、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水土流失类型区
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等)的不同,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特点,所划分的水土流失自然类型区。
分区原则
1、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其人口密度、人均耕地、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应基本一致;
2、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
3、同一区域内水土流失类型、分布、流失强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4、同一类型区必须集中连片,应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分区方法
认真分析区划资料,找出影响分区的主要因子,采取主导因素法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
(1)地貌类型作为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主导因子,同一水土流失类型区地貌类型应基本相同。
(2)同一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类型与强度要基本一致。
(3)同一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应基本相似,并适当照顾各级区划界限,行政界线和流域界限。
全国性或大江大河规划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一级区应与目前的分区保持基本一致,亚区应保持县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县级规划水土流失类型区一级区应保持乡(镇)界线的完整性、亚区应保持村级界线的完整性。
第二章水土保持区划
¢一、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各区发展及治理方向,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五、水土保持区划的原则
1.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应基本一致;
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应基本相同;
4.水土保持分区应尽量保持流域界限及行政界限的完整性。
第三章水土保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水土保持规划应当遵循土壤侵蚀规律
1、土壤侵蚀的类型是确定水土保持规划单元的基依据。
土壤侵蚀的基本单元是小流域。
2、水土保持规划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必须考虑布设地块的侵蚀特征。
3、小流域规划中措施布设的所谓三-四道防线也是依据土壤侵蚀规律和土地利用特征设置的。
¢三、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
¢生态平衡:
是指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生命因素与环境之间,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保持一种良性平衡状态。
¢经济平衡:
从国民经济总体上反映和处理人、物、财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是各部门、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生态经济平衡不是指纯粹的经济学中所规定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而是建筑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平衡。
¢第四章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一、准备工作
¢1、建立领导班子
¢2、规划技术人员的分工
¢3、学习有关文件、章程
¢4、搜集相关资料
¢5、准备调查物资
¢二、外业工作
¢
(一)踏测
¢
(二)实测
¢(三)资料收集
二、外业工作
1、自然条件
(1)地理方面的材料
(2)气候方面的材料
(3)水文方面资料
(4)土壤方面的资料
(5)植被状况
(6)土壤侵蚀资料
2、社会经济状况资料的收集
(1)人口
(2)土地及利用状况(3)畜力(4)水利设施(5)电力供应、薪材状况(6)化肥、农家肥、农药(7)农业结构(8)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
3、水土保持经验教训资料
(1)初步治理面积
(2)完成主要措施工作量
(3)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
4、各项定额资料
(1)农业生产用工定额
(2)基本建设用工
5、效益资料的收集
(1)各种措施的经济、社会、生态及拦沙蓄水效益,参照水电部现行的《水利经济计算规范》。
(2)各种措施的效益以单项、单元或单位进行计算(见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3)蓄水保土效益。
6、新的土壤侵蚀发生的原因及严重程度
三、内业工作
1、对自然和社会经经济状况的反分析,并写出专项报告。
(包括对自然条件,社经状况资料的整理)。
2、土壤侵蚀状况的分析并写出专题报合(包括对土壤侵蚀状况与水土保持经验教训资料的整理)。
3、水土保持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4、分析土地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写出专题报告
5、水土保持综合调查报告的编写,报告书、表格、图件。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概念
土地是由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适用性、生产潜力和经济效果进行分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所谓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和某种特定用途所要求的条件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适宜性。
¢所谓评价项目是指与某种用途相联系的土地特性,不是所有土地特性都是评价项目,只有可以用来衡量其适宜程度的那些土地特性才算作评价项目。
3、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它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并不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而进行。
4、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
第六章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与设计
一、山边沟渠工程
概念:
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而修建的截排水设施,通称坡面沟区工程。
作用:
1、拦截坡面径流引水灌溉;2、排除多余来水防止冲刷;3、减少泥沙下泄保护坡脚农田;4、巩固和保护治坡成果。
类型:
规划原则:
1、应与梯田、耕作道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区道路为骨架,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
2、根据不同防治对象,因地制宜确定沟渠类型,高水高排或高用、中水中排或中用、低水低排或低用;
3、在坡面上一般应综合考虑布设截、排、引、灌溉渠工程,截水沟、排水沟可间作引水渠、灌溉渠;
4、截水沟一般应与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前后做好沉沙、防冲设施;
5、梯田区域内承接背沟两段的排水沟,一般垂直等高线布设,并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一般以每台梯面宽为水平段,每台梯坎高为一级跌水,在跌水处作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防冲消能措施;
6、截水沟和排水沟、引水渠、灌溉渠在坡面上的比降,应视其截、排、用水去处的位置而定。
当截、排用水去处的位置在坡面时,截水沟和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布设,沟底比降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沟底比降过大或与等高线垂直布设时,必须做好防冲措施;
7、一个坡面积较小的沟渠工程系统,可视为一个排、引、灌水块。
当坡面面积较大,可划分为几个排、引、灌水块或单元;
8、应尽量避开滑坡体、危岩等地带,注意节约用地,使交叉建筑物最少,投资最省。
二、鱼鳞坑
¢鱼鳞坑设计标准从暴雨频率和造林成活保证滤两方面考虑。
¢二、鱼鳞坑
¢鱼鳞坑在水平方向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个坑应交叉而又相互搭接,呈品字形排列。
¢水平方向鱼鳞坑间距一般1.5-3.5m;月牙坑半径为0.4-0.5m;坑深为0.4-0.6m。
¢挖坑取出的土培在外沿筑成半圆埂,以增加蓄水量。
¢埂中间高两边低,使水从两边流入下一个鱼鳞坑。
¢表土填入坑内,坑内种树,每坑一树。
¢一般每公顷挖2250-3000个坑。
¢三、谷坊
作用:
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
2、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
3、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
4、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种类:
1、土谷坊;2、干砌石谷坊;3、枝梢(梢柴)谷坊;4、插柳谷坊(柳桩编篱5、浆砌石谷坊;6、竹笼装石谷坊;7、木料谷坊;8、混凝土谷坊;9、钢筋混凝土谷坊;
¢三、谷坊
¢位置的选择:
1、谷口狭窄;2、沟床基岩外露;3、上游有宽阔平坦的贮砂地方;4、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修建谷坊;5、不应设在天然跌水附近的上下游,但可设在有崩塌危险的山脚下。
设计:
¢谷坊间距的确
确定合适的谷坊断面,必须因地制宜,要考虑既稳固又省工,还能让坝体充分发挥作用。
谷坊高度应依建筑材料而定,一般情况下,土谷坊不超过5m,浆砌石谷坊不超过4m,干砌石谷坊不超过2m,柴草,柳梢谷坊不超过1m。
¢溢流口设计
为避免暴雨造成洪水漫顶冲毁谷坊,石谷坊可在谷坊顶部中央留溢水口,土谷坊要在谷坊一端留溢水口。
四、梯田
¢概念: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
¢作用:
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治水土流失,达到报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同改进农业耕地作技术结合,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
¢我国规定,25度以下的坡耕地一般可修成梯田,种植农作物,25度以上的则应退耕植树种草。
¢四、梯田
类型:
1、按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
2、按田坎建筑材料分类可分为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田坎梯田;
3、按土地利用方向分类可分为农田梯田、水稻梯田、果树梯田、林木梯田等。
以灌溉与否分为旱地梯田、灌溉梯田;
4、按施工方法分类可分为人工梯田、机修梯田。
梯田的规划
耕作区规划
以一个经济单位(一个镇或一个乡)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全面规划为基础。
选择坡度较缓、土质较好、据村较近,水源及交通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地方,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然后根据地形条件,划分耕作区,每个耕作区面积一般以50-100亩为宜。
缓坡区梯田的规划原则
1)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在耕作区内布置宽面(20~30m或更宽)、低坎(1m左右)地埂的梯田,田面长200~400m,便利大型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
2)一般情况下耕作区为矩形或正方形,四面或三面通路,路面宽3m左右,路旁与渠道、农田防护林网结合;耕作区道路两端与村、乡、县公路相连。
3)对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耕作区应顺总的地势呈扇形,区内梯田埂线亦随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线。
如果耕作区规划在坡底下部,其上是林地、牧场或荒坡,有暴雨径流下泄时,应在耕作区上缘开挖截水沟,拦截上部来水,并引入蓄水池或在适当地方排入沟壑,保证耕作区不受冲刷。
地块规划
1、地块的平面形状,应基本上顺等高线呈长条形、带状布设。
一般情况下,应避免梯田施工时远距离运送土方。
2、当坡面有浅沟等复杂地形时,地块布设必须注意“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不强求一律顺等高线,以免把田面的纵向修成连续的“S”形,不利于机械耕作。
3、如果梯田有自流灌溉条件,则应使田面纵向保留1/300-1/500的比降,以利行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降可适当加大,但不应大于1/200。
4、地块长度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300-400m,一般是150-200m,在此范围内,地块越长,机耕时转弯掉头次数越少,功效越高,如有地形限制,地块长度最好不要小于100m。
5、在耕作区和地块规划中,如有不同镇、乡的插花地,必须进行协商调整,便于施工和耕作。
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
1、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引、蓄、灌、排”的坑、凼、池、塘、埝等缓流拦沙附属工程。
规划时既要做到各设施之间的紧密结合,又要做到与梯田建设的紧密结合。
规划程序上可按“蓄引结合,蓄水为灌,灌余后排”的原则,根据各台梯田的布设情况,由高台到低台逐台规划,作到地(田)地有沟,沟沟有凼,分台拦沉,就地利用。
其拦蓄量,可按拦蓄区内5-10年一遇的一次最大降雨量的全部径流量加全年土壤可蚀总量为设计依据。
2、梯田区的道路规划:
山区道路规划总的要求,一是保证今后机械化耕作的机具能顺利地进入每一个耕作区和每一块地;二是必须有一定的防冲设施,以保证路面完整与畅通,保证不因路面径流而冲毁农田。
丘陵陡坡地区的道路规划,着重点在于解决机械上山问题。
坡下部一般顺沟布设,道路比降大体接近或稍大于沟底比降;上部道路一般应在坡面上呈“S”形盘旋而上。
道路宽度,主干线路基宽度不能小于4.5m,转弯半径不小于15m,路面坡度不要大于11%(即水平距离100m,高差下降或上升11m),山地道路还要做好防冲措施,必须搞好路面的排水、分段引水进地或进旱井、蓄水池。
3、灌溉排水设施的规划:
规划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整个水利建设的情况,把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所包括的:
水源和引水建筑、输水配水系统、田间渠道系统、排水系统等工程全面规划布置;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拦蓄和利用当地雨水的原则,围绕梯田建设,合理布设蓄水灌溉和排洪防冲工程。
4、梯田的断面设计:
梯田断面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梯田的最优断面。
所谓“最优断面”,就是同时达到下述3点要求:
一是要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二是要保证安全与稳定;三是要最大限度的省工。
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埂坎坡度,由于各种的具体条件不同,最优的田面宽度和埂坎坡度也不同,但是考虑“最优”的原则和原理是相同的
五、小型防洪护岸工程
防治山洪的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1)由于山洪、泥石流冲击使山脚遭受冲刷后而有山坡崩塌危险的地方。
(2)在有滑坡的山脚下,设置护岸工程兼起挡土墙的作用,以防止滑坡及横向的侵蚀。
(3)用于保护谷坊、拦沙坝等建筑物。
谷坊或淤地坝拦沙后,多沉积于沟道中部,山洪遇堆积物常向两侧冲刷,如果两岸岩石或者土质不佳,就需要设置护岸工程,以防止冲塌沟岸而导致谷坊或拦沙坝失事,在沟道窄而溢洪道宽的情况下,如果过坝的山洪流向改变,也可能危及沟岸,这时也需要设置护岸工程。
(4)沟道纵坡陡急,两岸土质不佳的地段,除修谷坊防止下切外,还应修护岸工程。
为了防止护岸工程被破坏,除应注意工程本身的质量外,还应防止因基础被冲刷而遭受破坏。
因此,在坡度陡急的山洪沟道中修建护岸工程时,常需同时修建护基工程,如果下游沟道坡度较缓,一般不修护基工程,但护岸工程的基础,需要足够的埋深。
由于该区是土石质,采取抛石护基,即选用施工地点附近较大的/石块铺到护岸的基部进行护底,其石块间的位置可以移动,但不能暴露沟底,可使基础免受洪水冲刷淘深,且较耐用并有一定挠曲性。
护坡工程当流速为3—4米/秒时,采用双层干砌石,在受主流冲刷,山洪流速≥4—5米/秒时,挟带泥沙,冲击力猛的地点,则采用浆砌石。
六、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蓄水保土,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止灾害性气候因素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高产稳产创造适宜的条件,从这一目的出发,设计合理的林带,应该是有效防护距离大,防风效率高,占用土地少,山、水、田、林、路各项建设结合的好。
农田水分调节林是布设在农田周围,具有一定宽度的林带,可以防止农业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改善农田小气候,起到改善农业生产和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的作用。
农田水分调节林的设置对上方径流有拦截和过滤的作用,使之壤中流或潜流,可以补充下方农田土壤水分。
对下方有消除产生径流的作用,防止农田被冲刷,即使远离林带产生径流,其流量流速也以减缓许多。
1、林带结构采用疏透结构,疏透结构的林带不仅能较大的降低害风的风速,而且防护距离也较大。
在背风面的30H处,害风的风速才恢复到80%。
所以一般来说疏透结构的林带应该在实际生产中加以推广。
当然,营造这种林带在树种选择与配置上须特别注意,而且当林带郁闭后还应经常抚育,否则很容易成紧密结构。
2、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也是林带本身的结构指标,它对防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林带越宽防护效果越好。
林带宽度对防风效应的影响是指在林带透风系数相同,其他结构特征、天气条件及立地因子都一致的条件下,由于宽度不同而引起林带防风效应的差异。
在生产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国现行营造的林带多为4~10行,8-12米宽的窄林带。
窄林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占地少,而防护作用却一点不差。
从这个角度上讲,确定林带最适宽度也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林带与田渠路的配置
目前营造的农田防护林都属于方田林网,因此,在规划设计上,必须本着田路林渠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的要求进行安排。
a林带与公路结合时,将林带设在路的两侧,每侧三行树,形成林荫道,既保护农田,又是保护路的绿化林草。
b林带与农田路结合时,将林带设在路一侧,为控制林木胁地,林带设在路的南面或西面为宜。
c林带与水渠结合时,对主干渠为防止渠道渗漏引起沼泽化,林带应设在渠道两侧,对支渠、农渠,林带则设在渠道一侧,为提高水温,林带应设在渠道的北面或东面。
d林带与水渠、道路结合时,将林带设在路和渠道的中间这样可以防止渠道渗漏损害道路,同时也为林木生长提供一定的水分,并可防止林木胁地。
e在比较大的渠道两侧的斜坡上要栽植灌木。
这样既能起防风固坡作用,又能增加饲料、燃料、肥料三料来源。
f在设有道路和水渠相隔的情况下,林带两侧应设置防护沟,深50厘米以上,以保护林带和防止林木根系胁地。
4、林带高度:
林带高度对防风效益的影响是指林带透风系数和其他特征均相同的条件下,林带高度不同所引起防护效益的差异。
一般来说,林带防护距离随林带高度增加成正比递增,因此,林带应尽量选用树体高大的树种。
梯田地坎防护林
梯田地坎防护林应种胡枝子一类的灌木,其好处:
(1)护埂护坡,保持水土。
(2)充分利用土地,控制埂坡杂草。
(3)防风护田,保护禾苗。
(4)提供编织原料,梯田地坎造林的部位是在埂外坡中部,顺田埂走向成带状分布,灌木带的宽度,根据埂的宽度确定,窄埂坡种植一行,超过2米的埂坡种植2~3行,株距0.5米,带宽占埂坡宽的一半。
¢六、防护林
¢梯田地坎防护林
¢分水岭防护林
¢分水岭是土壤侵蚀严重地段,又是产生径流的发源地。
所以要严肃对待分水岭的水土保持。
通常分水岭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营造防护林为主根据分水岭的地形、土壤、土壤利用状况营造不同的防护林。
地形起着决定作用,例如,浑圆而开阔的分水岭可以在坡度陡段设置防护林,而尖削的分水岭,其林带最好设在分水岭的附近。
带宽一般不小于6米。
由于条件恶劣,林带设计的树种选择、造林技术都要保证林带自身保护要求。
为了使林带正常生长,可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造林。
条件最恶劣的分水岭,可以只采用灌草或纯灌木形式,分水岭常有道路通过,分水岭下部又有农田分布。
所以分水岭防护林布置与道路、农田防护林三者相结合。
乔、灌、草;田、林、路、全面考虑,综合安排。
并不是所有的分水岭都要造防护林,根据侵蚀状况分段布置。
护坡林
斜坡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是农林牧业生产基地,它占流域总面积很大比例,土壤侵蚀也相当严重。
因此,护坡林的营造是保护和发展生产,防止坡面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
用材林:
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为目的,在较大面积的宜林地上成片造林,建立用材基地。
同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木材,农村应该多造用材林,造好用材林。
¢侵蚀沟防护林
1、沟头防护林:
大的荒溪沟头防护林也叫进水洼地造林。
造林的目的是减少进入沟头的径流和降低流速,以阻止沟头的溯源侵蚀。
其作用是使近水洼地形成局部拦蓄径流的地形。
在侵蚀发展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