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2667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docx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

高校人才培养思考(5篇)

第一篇:

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及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持续完善,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金融市场化改革急需大量既懂理论又精通实务的金融人才。

但现阶段金融人员的从业现状不容乐观,怎样通过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以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就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入手,对具体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助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

关键词:

高校教育;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在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高校按照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

当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普遍存有知识更新速度慢、课堂乏味而枯燥、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造成金融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无法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的高度化、多元化等需求,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最近几年,金融改革步伐越来越快,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全局性金融改革,着手于设计顶层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实施;另一种是依托实验区形势大力改革区域性金融业,重视调动并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试点、总结以及推广等模式加以实施,尊重市场自下而上的选择行为。

如果说前者把握市场资金流动性且与资金架构有宏观效应特点,能有效抑制金融市场出现不公平的问题,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那么后者就充分尊重了市场的原则及选择,调动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尤其是后者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快,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深圳重点围绕金融实施对外开放与合作、温州重视规范化运作民间资本、义乌通过创新金融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丽水金融改革等,大力推动区域性金融改革进程,对中国发展经济产生长远影响,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

但高校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模式大同小异,目标均是培养全面发展、理论基础坚实而广阔、专业知识水平高的金融人才,缺乏对投资思维、金融实践与实务等的培养,使人才缺少竞争力。

随着高校培养研究型金融专业人才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从普通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找到日常工作岗位,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也很难找到理论知识扎实且擅长营销、服务及管理的基层金融人才,对金融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所以高校迫切需要跟上金融改革步伐,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2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2.1立足市场需求,增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基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培养金融人才的目标,致力于培养金融专业通才。

现代金融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专长,尤其是要具备实际的金融工作能力。

因此,高校及教师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教学理念,尽快将重视传授金融知识转化成重视培养能力与素质,打破过去由教师传授金融理论知识而学生仅仅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及时树立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三位一体金融专业教学理念。

如可依据学习、研究、工作的一体化模式,以学习金融前沿理论、分析重要金融理论问题与实务、研究金融业为导向开展探究性的金融专业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水准上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形成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不仅是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高校发展金融教育教学事业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高校要改革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增强金融专业的基础性教育。

如高校应顺应研究金融理论的微观趋势,逐渐把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由宏观转向微观,设置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包括金融风险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效率学、金融创新学等,同时增强对金融专业学生数学、外语、法律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的传授与培养,重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与融合、渗透,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知识基础。

教师尤其要强调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运用技能,并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学科课程以及科研成果,吸收国外最新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建立健全高校金融专业学科体系,为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2进行演示讨论,训练大学生的金融思维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应具有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而演示讨论教学法就主张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动脑环节获取知识,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所以金融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演示讨论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金融投资思维意识。

换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金融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金融知识的相关答案,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在该过程中,师生往往能建立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关系,营造金融课程民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金融专业演示讨论教学时可分成四个具体的阶段。

一是明确讨论主题,即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一些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演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存有学术争议的观点。

二是学习研究阶段,教师在该环节要重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对资料的搜集能力,并依托信息、资料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讨论交流阶段,教师在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小组5~10人,接着由小组进行讨论、发言,让每一名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言,发表各自独立的看法与见解。

这一阶段能有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总结综述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对胆子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更多发言的机会,而在辩论中容易情绪激动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适当调整。

四是讲评与总结阶段,也就是教师整理、归纳学生在研讨环节的观点,及时补充、总结。

教师不仅要补充、提升一些好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细致而深入地思考,对创造性强的观点给予鼓励,引导有思维深度的学生基于问题撰写学术论文,从而使学生的讨论成果变得有形、具体,让学生获得自豪感、荣誉感,刺激并保持学生学习金融知识以及掌握金融技能的兴趣。

2.3利用网络资源,持续优化金融专业课堂教学

一是融入网络金融知识,创新金融专业教学内容。

过去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在内容方面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是脱节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空间有较大限制,所以教师要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不需照搬国外的一些原版教材,而要重视结合国内实践。

二是科学应用金融APP,丰富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务必要基于学生个性特征持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学习,使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事半功倍。

三是设置互联网金融课程,优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在设置金融专业的课程时要从金融工作实际出发,以应用为导向删减或增加一些金融课程。

如为确保金融专业课程的有效重构,教师要增强分工与协作,促使课程在调整之后更趋于合理、科学,同时高校要组织金融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课程,包括P2P信贷、互联网融资、互联网营销模式、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课程,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应用。

2.4改革实训课程,进一步增强专业的校企合作

首先,促进高校金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

尽管金融理论课经典案例分析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但实训课程才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内涵的最佳方式。

正如知行合一理念,学生只有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个细节。

高校金融专业一般分为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大的方向,每一个方向均可开设实训课程。

如银行方面就可开设实地参观商业银行、现场观察商业银行流程等实训课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担任一段时间的大堂经理。

商业银行的部分实训需要实地考察,但部分实训则在学校就能完成,如银行礼仪,在专门的实训教室就能让学生逐个模仿、演示,教师在一旁进行纠正即可。

又如证券投资的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就能完成,只需在实训室给每一名学生配备电脑并安装专门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软件,学生就能观看外汇、股票等行情,接着自己开设一个模拟账户实施模拟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证券投资,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更容易体会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身临其境感受市场风险。

但保险方向的实训课程开设难度就较大,需要保险公司配合,实现校企合作。

其次,增强校企合作,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

在传统的认识里,大学是和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一个象牙塔,该认识显然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是高校金融专业的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必须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

首先,校企合作体现在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所以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要坚持持续地学习,而参与企业运作是教师最佳的学习方式。

如证券投资领域,金融专业教师就可到证券公司担任顾问,帮助公司解决关于投资的问题,从而掌握最新的证券发展动向,这对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都是有利的,是双赢的局面。

最后,校企合作还体现在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如对于实训课程的讨论,银行方向、保险方向的部分实训课程需要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才能完成,所以高校在收取学生的学费时可合理选择一家商业银行,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赚取很多费用,而校方就可凭借该契机,让该商业银行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机会。

又如每一位大学生都会由校方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此时校方也可凭借该契机,要求保险公司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实习机会。

尽管校企合作会使高校消耗一部分资金、精力,但校企合作在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更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持续增强学生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

3结语

促进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务必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与理论素养,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主动思考、大胆探究、勇于实践,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促进金融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服务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团.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之我见J.经贸实践,2016(14).

2李涛.实现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3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4顾宁,关山晓,张敬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探索,2015(12).

5刘艳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对工科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第二篇: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为省内高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持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家基础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并会对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科技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多家高职院校的调研,对当前我省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深入探索“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的“34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构建形式,为高职土建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提供一些参考。

1“34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

在确定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作者对省内几所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和省内市政、道路施工公司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分析,最终提出了高职土建类专业“345”人才培养模式。

2“345”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345”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

2.1“3”个融合

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

如图1所示:

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用工需求。

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

②教学体系与职业标准融合。

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紧跟行业标准,遵循市政八大员:

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材料员、机械员、安全员、标准员、资料员的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③学生培训与技能鉴定融合。

把对学生的技术培养与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

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地组织学生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

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包括施工员证,质检员证等至少一个执业资格证书,即“双证”毕业。

2.2“4”个对接

①专业与产业对接。

市政专业对接于国家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该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以辽宁省市政行业协会、学院、施工企业三方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发展前景,跟紧行业发展的动态,做到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②课程与岗位对接。

在进行专业课程安排时,首先分析施工企业的岗位设置,然后提取岗位核心能力,对应岗位核心能力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如表1所示;

③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采取了一体化教学,将一些实际施工和检测过程安排在课堂上和校内外实训场进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施工过程对接。

④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企业的文化。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每学期聘请1~2名企业专家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在学生社团中广泛开展一系列与企业文化相关的专业社团活动。

2.3“5”个转化

①教育教学项目化。

在实施课改的课程中,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把章节式模式变为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变成以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为主,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教师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②学习情境虚拟化。

为了解决施工类课程难以实现一体化教学的难题,我们开发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的施工操作平台,实现施工过程进课堂。

学生在虚拟的界面里可以选择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行施工操作,通过动画演示来掌握施工工艺流程。

③考核评价多元化。

在专业建设中,市政专业建立了由院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教学系部、用人单位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通过“四级监控、五位一体、六种方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实施全方位监督与评价。

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出台委员会工作程序和章程,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院级领导→教学评价处、教务处→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健全了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评价处、系部)、招生就业处、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日常教学检查、评教、评学、座谈会、奖惩处理、质量跟踪等六种方式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监控的内容包括:

教务处、评价处、系部重点监控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师工作规范执行情况、教学管理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编制与实施等内容;招生就业处和系部重点监控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系部、教师通过评学监控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动态;学生通过评教监控教师的行业规范和教学质量;用人单位监控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能力,从而反馈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

④专业资源公开化。

对专业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公开化,目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已建成包括道路工程施工、桥梁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道路工程识图等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课程资源已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在线学习,并可以实现与老师的互动。

后期将开通企业人员登陆通道,真正达到专业资源公开化。

⑤质量评估系统化。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包括: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项工作,每年聘请评估专家对建设过程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与诊断,找出不足,持续改进。

3总结

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了高职土建类“34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

3个融合、4个对接、5个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可为其他开设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范炳娟.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

2张良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

3祁静,孙玉红.辽宁省高职土建类专业设置现状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03).

第三篇:

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要增强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学习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宝贵教育经验,基于我国国情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出满足市场不同层面的、达到企业要求的拔尖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

拔尖;会计;人才;培养

1高校会计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可以改变的,人才培养要做到客观、科学,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要求持续调整和改变,而高校会计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升会计专业人员准确定位和培养质量的关键选择。

会计专业人员应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和理论知识的训练,把发展和应用导向作为主线,根据岗位群设置,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会计拔尖人才是社会所需求的。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持续地吸收着世界上优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所以要增强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观念教学。

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尚未成熟,可塑造性特别强。

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改变他们以往的认知方式,带领他们走向准确的人生道路。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和单位聘请会计人员所着重要求、考虑的方面。

在企业中,会计人员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会计拔尖人员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高校会计拔尖人才必须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多元化的会计涉及面。

会计人员不仅要实现基本功能,还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重要功能。

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处理简单会计实务的会计知识,而且要具备会计拔尖人才的管理技能、较高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2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有的问题

目前,我国提出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理念和目标,所以现代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会计拔尖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到2020年,培养2000名左右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

其中,着重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水平,培育900多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企业会计拔尖的人才;着重于提升现代化行政管理机构的文化水平,促进科学化与现代化结合的财务管理,培养200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会计拔尖人才;着重于加快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未来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国际竞争力,培养700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拔尖人才;着重于增强我国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国际学术指挥高度,培养200名高素质、复合化、国际化会计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只要有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存有基础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会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随着环境变化而演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通信的普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提升,并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大数据等多种方式获取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会计教育的深度结合,完善传统会计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能和素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变化,要求会计拔尖人才模式必须相对于满足市场的需求,注重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合理的动态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发展。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会计拔尖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会计拔尖人才也应该具备一些能力。

首先,需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管理能力,在会计工作当中,准确的判断力可以使会计人员增强工作的准确性;超强的管理能力可以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协作共进。

其次,组织能力与内部控制能力。

一名会计拔尖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在会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和协调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会计工作。

最后,应该有一定的政策水平。

会计行政人员要注意中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会计改革精神和政策变化。

会计作为管理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有培养目标模糊化、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差异化较大、大学培养方式与方法具有趋同性、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有着人才定位偏差、培养目标不适应需求、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单一、考核方式落后、教材内容陈旧、专业书籍过少、专业导入不完善、知识储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深化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项目优化实现了规划的目标,培育出了高素质的拔尖会计人才,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通过培训,学生普遍有了更快的成长,坚持发挥拔尖会计人才的功能。

但人才的增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作为会计专业的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必须要将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继续进行下去,增强与壮大国家会计拔尖人才的队伍,完善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培训。

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交流和沟通是促进人才增长和培训最适合的模式。

很多学生都提出了访问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训、组织和安排更多的企业进行考察和访问,尤其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等建议。

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在企业进行会计实训课程,说明了会计专业学生对实地实训和会计学习的渴望。

所以,我们需要利用资源和优化建设平台、现有的会计专业团队,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扩大国内会计专业与国际会计专业的沟通与交流,将高校会计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进行深入开展,为拔尖会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