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964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生本教育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

观察物体(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总第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

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

准备

若干个正方体、画有积木图形的图片两、三张、方格纸

教学

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学法

指导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并动手拼一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

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

(板书:

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

(1):

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

(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

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

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

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

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提问:

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

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

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

(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

(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1、教材第3页练习一4-5题

2、完成同步练习。

3、

从()面看从()面看从()面看

课堂反馈

 

 

课题

观察物体练习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总第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

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

教学

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学法

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1、观察,从正面看有()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个

 

正方形,从左面看有()个正方形。

2、分别画出上图从上面、正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一、复习铺垫: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二、基础练习:

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

(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2、第5题:

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3、第6题:

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

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4、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三、提高练习:

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呢?

从不同方向看呢?

2、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3、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

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

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作业

1、教材第3页练习一6-7题

2、完成同步练习。

3、是由()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搭的图形,从正面

看是()。

 

课堂反馈

 

 

课题

因数与倍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总第8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小黑板、常规学具

教学

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

指导

交流、合作

1、复习乘法口诀。

2、用乘法口诀求商。

6÷2=16÷4=18÷2=45÷9=36÷4=28÷4=81÷9=64÷8=24÷3=54÷9=21÷7=72÷8=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9÷5=1.830÷6=52÷3=0.626÷8=3.519÷7≈2.7120÷10=221÷21=163÷9=7

(1)观察。

引导:

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引导:

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30÷6=521÷21=163÷9=7

第二类

9÷5=1.819÷7≈2.712÷3=0.626÷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

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

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

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2和9是18的因数;

18÷3=6,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

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

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

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

(1,2,3,4,6,6,9,12,18,36。

师: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生: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让学生举例说明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数概念。

2、让学生举例说明找原因和倍数的方法。

作业

1、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2、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28354055108495785390

4的倍数()

6的倍数()

课堂反馈

课题

课型

课时

总第课时

第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教学

方法

学法

指导

作业

 

课堂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