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510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文学讲稿11228.docx

先秦文学讲稿11228

古代文学(先秦部分)讲稿 

中文系:

鲁亮2011.2.28.(共28页)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

一、这里所说的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必须注意到: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社会时期:

歌谣和神话

我国在夏朝以前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二、奴隶制的国家的建立

(一)夏朝的建立,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夏。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夏朝已有文字。

既然有了文字,就会用来记事。

《尚书》中的《夏书》和其它先秦典籍中都有关于夏代史事的记载,它们虽说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但在夏朝当时,有一些相应的文字记载,应当是可能的。

这些记载就是古代散文的萌芽。

夏朝也有诗歌,保留至今的,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另外,夏朝的乐舞也很发达,战国时还在流行的《九歌》与《九辩》,相传就是夏启时代传下来的。

(二)、商朝取代了夏朝的统治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朝取代了夏朝的统治。

商朝的文化已相当发达。

至今人们已从考古发掘中见到不少商朝的文字记载,这就是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朝人非常迷信,商王的日常生活和国家大事都要向鬼神问卜。

卜辞中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的预测天气,有的祈求丰年,有的记载农业生产和渔猎,更多的是记载政治和军事的重大事件。

这些记载都很简单,最长的也不过上百字,但已按照一定的文法规则组织起来,能够清楚准确地交代一件事情。

还有的卜辞写出对事情的推测,带有一定的语气,例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

(《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

这本是一次卜雨的记录,但其中对雨来的方向作了推测,构成反问语气和排比句式,体现了记录者组织文句的技巧。

还有的卜辞记载了较为复杂的事件:

先秦文学讲稿1--------28

癸巳卜,▉贞,旬无▉?

王▉曰:

乃兹亦有▉,若偁。

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驭王车,子史亦坠。

(《卜辞通纂》第七三五片)

商王在癸巳日用龟占卜,显示无祸,然后又占筮,显示有祸。

第二天去打猎,小臣驾车,马出了问题,殃及王车,子史也从车上摔下来。

这段短短的文字,记事已较为复杂,有事前的两种预测及不同结果,有后来的应验,可以称之为比较完整曲折的叙事文字。

商代的另一类文字记载是钟鼎彝器铭文。

商代的青铜制作技术非常先进,至今已有不少铜器出土,一些铜器上带有文字。

商代的铜器铭文一般都比较简短,往往只有几个字。

最长的也不过数十字,内容涉及征伐、祭祀和赏赐。

例如《小臣邑斚(jiǎ)铭》:

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彝。

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

只是简单地记下了作器的缘由和时间。

商代的铜器铭文,大都这样简略。

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之所以简略,主要还是由于在甲骨和铜器上作字的困难。

实际上,商代的文字表达水平比这些记载还要更发达。

《尚书·多士》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些册和典保留至今的,有《尚书》中的《商书》。

《商书》虽经过后人的增损,但也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文章特点。

总起来看,《商书》文章的内容已很丰富,其中叙述了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更表达了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例如“恪谨天命”等等。

文中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讲道理,文辞虽然质朴,但也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譬喻,有了一些文学色彩。

这种文章与商代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化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能够反映商代文学发展水平的还有《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当时卜筮所用的文字。

传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

产生于战国时代的《易传》也说: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乎,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是故其辞危。

”如果说《周易》产生于殷周之际,那么其中多数《卦辞》和《爻辞》的产生时代就可能更早。

从它们的内容来看,有的卦爻辞记载了商朝的历史,其它部分则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

从散文发展的角度来看,卦爻辞比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它们虽然都很简短,但又精练生动,富于形象性。

例如: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大壮·上六》)

写的是公羊撞到篱笆上,进退不得的窘态;

睽孤,(弓)见豕(猪)负涂(泥),载鬼(疑惑不解)一车,先张之弧,后说(脱)之弧,匪寇,婚媾。

往遇雨则吉。

(《易经·睽·上九》)

先秦文学讲稿2--------28

这写的是旅人在路上所见到的抢亲场面,他们写得生动风趣,使具体的生活情景如在目前。

有的段落用了一些形容词,如《屯·上六》:

“乘马(四马并驰)斑如,泣血涟(泪)如”;《颐·六四》:

“虎视眈眈(注视),其欲遂遂”,都很精练传神。

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不同的是,卦爻辞中往往通过某种生活现象阐发道理,例如:

枯杨生稊(ti),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大过·九二》)(上年纪的男子娶到年轻的女子,能生小孩)

井渫(xiè水)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

王明,并受其福。

(《井·九三》)

前一段说明了一种生活道理,后一段表达了一种政治见解,都给人一定启发。

而且前一段用了比拟手法,后一段以生活现象起兴,使道理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另外,卦爻辞的语言韵散相间,有时还运用对偶句,句式简短,变化灵活。

如《艮·卦辞》:

艮(静止)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使自己的背停止,不要转到身体,达到“静”的程度,即使到了有人的庭院中,也不会去看人……)

既用韵语,又用偶句,三字句与四字句错综变化,颇具声韵之美。

卦爻辞这种以形象包含哲理而又协韵易读的特点,成为《老》、《庄》一类散文的先河。

还有的卦爻辞具有诗歌的特点,如《中孚·九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酒杯),吾与尔靡(分散)之。

以鹤鸣于树阴起兴,表达愿与对方共饮的愿望,无论其表现手法还是语言形式,都很像《诗经》中的作品。

由此可以看出商代诗歌的发展水平。

再例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之行,三日不食。

有攸往,主人有言。

(下离上坤)《易经·明夷·初九》·利艰贞。

 

 

商代的统治时间很长,几百年间,应当有不少的诗歌,但这些作品几乎全都散失了,至今我们只能从周代宋国的《商颂》中去窥见其一斑了。

(三)、西周取代殷商

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被周武王推翻。

西周代商,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

周朝人从商朝的灭亡中总结了经验教训。

他们也迷信天命鬼神,

先秦文学讲稿3--------28

但更强调“天命靡常”,重视敬天保民,重视人的作用。

他们建立起比商代更加完备的典章制度,大规模地制礼作乐,史官的设置也更加完善。

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日趋激烈,礼坏乐崩,被官方垄断的文化开始向下层传播。

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思想的活跃,而且为私人著述创造了条件。

在上述文化背景下,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至今我们见到的《春秋》就是鲁国的国史。

史官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文。

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可见文采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

孔子又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这里的“文”,主要是指礼乐典章之盛,同时也包含着重视辞令文采的意义,辞令文采正是典章之美的体现。

《左传》和《国语》中的文章,其辞采之富、文章之美,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代,而且成为后人的典范。

它们的成就,也正是那个重文的时代的产物。

周代极重礼乐,诗作为乐的一部分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其中包括从周初至春秋中叶来自各个不同要区的作品。

它们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礼仪的场合,学诗、用诗是各级贵族的必要修养。

《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四)、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的统治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名存实亡。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建立起来。

各国统治者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大力进行兼并战争;为了保全自己,削弱和兼并他人,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

华夏民族就在这种大混乱、大变革中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诸子散文。

与此同时,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战国策》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此书文辞生动,横肆辩丽,一直作为战国散文的代表而受到后人的推崇。

战国时代,礼坏乐崩,诗歌创作在北方归于沉寂。

而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楚辞的出现,不仅给战国诗坛增添了异彩,而且直接开创了我国的浪漫主义诗歌,对后代的文学影响极其深远。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它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

古代文学时代划段示意图

上古期:

先秦、两汉(公元三世纪以前)

第一段:

先秦

第二段:

两汉

中古期:

魏晋→明朝中叶(公元三世纪→十六世纪)

第三段:

魏晋→唐中叶(天宝末大约公元755年)

第四段:

唐中叶→南宋末(大约公元1279年)

第五段:

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大约公元1521年)

近古期:

明中叶→“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

第六段:

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年)

先秦文学讲稿4--------28

第七段: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三节、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

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

它们都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一、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二、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第四节、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

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第五节、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历史散文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

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

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

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

《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代学者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

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

先秦文学讲稿--------5

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第六节、先秦诗歌的概况:

一、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

二、楚辞与《诗经》不同的均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

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采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经久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七节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应用性与现实性

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尽管不乏文采,但仍属于应用文体,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还有差别。

即便是《诗经》,在当时也主要用于各种礼仪和外交的场合,发挥着宗教、政治、交际、教育等功能。

正是由于这一点,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即使像《庄子》和楚辞那种富于浪漫想象的作品,也无不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注。

二、独创性与典范性

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

在诗歌领域,《诗经》与楚辞风格迥异,《诗》中的《风》、《雅》、《颂》,楚辞中的《离骚》、《天问》、《九歌》和《九辩》也各异其趣。

在散文领域,《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及各种诸子散文都特色鲜明,各不相袭。

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

后人不仅奉《诗经》为经典,而且还有“文必先秦”、“文体皆备于战国”和楚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说法。

三、鲜明的地域特征

先秦时期,统一的华夏文化逐渐形成,但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

先秦文学带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

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

而《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

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貌不同,例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

早在汉代,班固就已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所论及。

秦汉统一之后,文学中的这种地域差异便渐趋融合了。

同步思考题:

1.商、周和战国时代各有哪些文学成就?

先秦文学讲稿--------6

2.先秦文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先秦文学的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请同学们结合以后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加以具体掌握。

 

注意:

散文发展的情景:

甲骨文———————→《易经中的卦、爻辞——→《尚书》————→《春秋》↘

(记叙散文的雏形)(散文的起源)(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定形)

 

《左转》、《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已很成熟)(散文成就非常高:

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代表样式)

 

 

先秦文学讲稿--------7

 

第二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原始歌谣

第二章 神 话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神话。

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

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

2.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

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

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

3.反映战争的神话。

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

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4.发明创造的神话。

如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尝百草、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伏羲发明八卦等。

这类神话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的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活动。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1.神话的创作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的特征,是集体意识的反映。

2.神的形象多是人兽合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结果,往往也渗透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意识观念。

3.艺术形象的创造往往采用幻想化、夸张化、理想化和集中化的艺术手法,具有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特征。

4.中国上古神话的情节一般都很简单,完整的故事不多,多是零散的片段式的叙述和描写。

5.神话的思维方式具有神秘的互渗性、象征性、隐喻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作品讲读]

一、《鲧禹治水》

1.本篇选自《山海经·海内经》,是一则英雄神话。

鲧禹治水以神话的形式反映了远古人民同自然灾害的斗争。

鲧禹是传说中夏部族的两位著名的首领。

鲧禹与天帝的关系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神沟通的意识。

帝的出现已经倒了氏族社会晚期或阶级社会的初期。

对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的赞颂,体现了英雄崇拜意识和积极的人生精神,也是对远古人民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

2.此则神话的艺术特征:

首先,现实生活与神话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幻想性与真实性相统一。

其次,将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将人神化是神话常用的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之一。

先秦文学讲稿--------8

二、《女娲补天》

1.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但女娲的神话传说在先秦就已出现了。

女娲是创丗女神、女始祖,也是同自然斗争的英雄。

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类征服神话的理想,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幼稚的理解与探索。

2.这则神话以简洁而形象的文字,描绘出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惨烈的场景和女娲补天的壮美奇异的景象。

神话虽是后人的记录,但形象的神异性、具体性,仍体现了原始神话基本的艺术特征,即形象化、幻想化。

正如马克思所论: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于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三、《黄帝擒蚩尤》

1.本篇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

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了上古传说时期部族之间的战争。

二是残留着巫术意识,即交战的过程并无刀光剑影的实战,而是各自驱神斗法。

2.这则神话的艺术特点是神化的色彩十分浓重。

战争的双方驱使着各种神灵而进行战斗,尤其是斗法的情节写得惊天动地。

这种虚幻的情节与神力法术的施展,对后世志怪小说、神魔小说都有一种原型精神上的影响。

 

第三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说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诗经》概说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一是商末;二是周初。

下限至于春秋中叶。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被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二、《诗经》的集结与成书。

旧说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古代的乐官在集结与整理、加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编定在春秋时期。

三、《诗经》的分类与编排。

《诗经》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十五国风是按各诸侯国或地域编排的。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大部分产生在黄河流域,少部分涉及江汉流域。

四、汉代的传《诗》学派有四家:

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

“三家诗”属今文经学,后均失传,唯存《韩诗外传》。

“毛诗”属古文经学,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先秦文学讲稿--------9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诗经》思想内容及其大致的分类:

1.颂诗。

《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

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

2.怨刺诗。

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

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3.婚恋诗。

这类诗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体,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婚恋观念、情感体验,以及家庭、婚姻生活状况。

如《周南·关雎》、《召南·野有死麕》、《郑风·溱洧》、《将仲子》、《子衿》、《卫风·木瓜》、《北风·静女》、《秦风·蒹葭》等,都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作品。

反映家庭、婚姻的诗歌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得最为出色。

4.农事诗。

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

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

《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

《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5.征役诗。

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

如《秦风·无衣》、《唐风·鸨羽》、《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其中后两篇是这类诗歌的最优秀之作。

此外,战争也给妇女造成思念的痛苦,因此思妇诗也随之而产生。

其中《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是这类诗中较好的作品。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

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