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277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docx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几个问题

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最近撰文指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各地区各部门应深化认识,强力推进,多措并举。

(人民日报2月28日)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的大政方针,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要内容。

更有人提出,八年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宋省长文章中提到的要“强力推进”等话语中,也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今年的重点工作。

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政府在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强力推进”中,还需要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戒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有一种习惯性思维,一说要做什么,首先想到试点,搞几个示范点,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按道理,这个示范点必须有代表性,或者是基础条件中等的,或者是基础条件好、中、差的各选一个,这样才有“示范”的价值。

但后来一些地方的领导比较聪明,发现直接选择基础条件最好的进行培植,更能体现出自己的政绩,于是就改为打造“样板”了。

找基础条件最好的,然后出资金,给政策,打造“示范点”专门用来供领导参观,供外地人“观摩”。

二戒政府职能错位。

发展现代农业,政府的主要工作不是去直接介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而是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制度安排,如确定适宜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等等。

政府的投资应主要投入到农村的水利、交通、通讯、电力、教育的投资与建设上。

投入巨资打造“示范工程”,通过行政命令或政策诱导实现“规模化种植”等,都是政府职能的错位。

三戒不顾实际的急于求成。

现代农业是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相当粗放,农业资源面临约束,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薄弱,农业基础设施相对不足。

由于面临动植物的防疫等问题,农产品在国内、国际贸易方面均存在不确定性,分散的不规范的生产经营方式与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格格不入。

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很下一番工夫,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这也许是宋省长提出“强力推进”的本意所在。

 记者:

发展现代农业,当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研究员。

张晓山:

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这一思路和目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

落实这一思路和目标,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以全球化视野发展农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全面向世界开放。

应立足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有比较优势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走出国门。

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战略,保护和拓展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

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三是注重从各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而又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意哪些问题?

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研究员。

  记者: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您可否描述一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张晓山: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二、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使一个国家有能力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从而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创造条件。

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展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率更高、收益更大,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社会就业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农业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这是一个大概的描述。

  记者:

农业从业人数下降,但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会降低。

这是否意味着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张晓山:

可以这样讲,但现代农业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随着经济发展,受消费者需求驱动以及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影响,围绕农业生产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

生产资料供应以及食品储藏、保鲜、运输、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结果是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4倍。

  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进程的加速,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布局的趋向愈发明显,从而带动产业集聚,并引导技术、信息、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

专业化生产要有社会化服务作为保障,于是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概括地说,世界各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是相似的,即要有现代的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进一步讲,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记者: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张晓山:

中国特色反映的是我国国情。

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以上下降到2005年的12.4%。

但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又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2005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43%。

这就是说,占总人口57%的农村人口或者说占总劳动力4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对应国内生产总值的12.4%,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的偏差很大。

同时,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按小口径计算为0.72∶1。

这既表明了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表明了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要素的重新配置,这势必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由我国国情决定,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人务农,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一半,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3亩多,因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

在农地规模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实现产出的较大幅度增长,同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

这种内涵式的、与集约经营相结合的规模经营,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更有应用价值,但这也需要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还要看到,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既存在传统农业,也有初具雏形的现代农业。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记者:

这就是说,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既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又要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张晓山:

是的。

应该看到,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从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以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

发展现代农业,当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张红宇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更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有更加完备的物质保障、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更加发达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经营形式、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的农民。

从总体上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既应遵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现代化互为条件。

一方面,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产业形态;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城市的发展又存在依存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现代农业建设又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工业体系的完善为前提。

换言之,在现代工业、现代城市与现代农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现代农业建设既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不能超越和脱离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条件。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相应基础。

  发挥和拓展农业功能

  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农业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发挥和拓展农业的功能。

  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

产品供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

农产品供给一般可分为食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和原料供给两大功能。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紧把握的重点任务。

同时,由于产业间广泛存在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保持农产品原料的供给能力是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重视农业的劳动力转出与吸纳功能。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而且能间接支持替代劳动力的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又能发挥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功能。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来说,通过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扩大农业内部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

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空间。

比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又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功能。

发展现代农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有助于创造大量的对相关生产资料的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对农业新的功能要求。

这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水源、侵蚀土壤等为代价,也意味着必须在环境容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

观光休闲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功能。

它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态。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

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形态。

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可以保留、提炼农耕文化中的精华。

  强化农业区域功能定位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依照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状况,搞好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

  东北粮油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设施保障具有一定基础,后备农业资源开发也有潜力。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立足于资源优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鼓励发展机械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农业服务业的覆盖范围,促进农业特别是粮油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区域功能。

  东部效益农业生产区域。

东部地区应凭借其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克服土地等资源禀赋不足的劣势,在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农业区域功能定位于集约化的效益农业生产基地。

  中部粮棉生产区域。

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突出。

应立足于农产品产出集聚度高的实际,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物质装备、现代物流体系等保障措施,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农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强化粮棉生产的区域功能定位。

  西部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区域。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农业生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特色农业。

同时,西部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维护任务很重。

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看,西部地区一方面应突出生物多样化特征,积极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另一方面应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区域。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和农民组织在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衔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已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

而且,在“公司+农户”这一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变型,出现了产业化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相融合的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也是现阶段农民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契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一个时期将得到较大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

  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

公司制企业以资本作为运营与分配利润的核心,通过自愿入股的形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制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对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模式。

现阶段我国农村还存在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近年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一些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得到了发展,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村等。

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强大,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组织基础。

  提供组织化的生产服务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开始,为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一些农机专业户通过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组织化的方式,提供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由于这一模式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户分散经营与机械化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受到广大农户和农机手的普遍欢迎,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这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组织化模式。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

而且,现代农业发展程度越高,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范围越广。

因此,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由更多地强调管理向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转变。

  实施规划引导。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确定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

在发展目标上,应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任务上,应转变增长方式,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农业功能拓展的要求,组织实施粮食、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产业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情防控、信息服务等服务性设施工程建设,丰富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在工作措施上,应尊重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引导,用现代的理念、手段和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政策扶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策扶持。

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加强立法、设立农业建设基金等措施,构建现代农业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

应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特别是强化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直接作用的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技术专项补贴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补偿机制。

  提供公共产品。

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服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种服务既包括生产资料的配送、良种的提供、良法的传授、病虫害的防控等生产技术性服务,也包括农产品市场物流、商流服务等市场环节服务,同时涵盖农业信息、农机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内容。

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是政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责任。

    《人民日报》(2007-02-16第09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

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立足长远,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进一步明确工作着力点。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面临有利条件也要适应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既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确定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提出了新要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面临更加有利的条件。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工业的出口能力有很大增强。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央及时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来装备。

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受多种因素限制,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工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农业所需要的物质技术装备能够得到很好满足。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三农”问题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个长期性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解决办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解决好“三农”问题,既要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比工业化初期低,但比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达国家仍高出很多。

加快发展农业,仍然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特别是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部分仍占相当比重。

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中,农户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为1470元,占45%。

在粮食主产区这一比重更高。

实际上,农业越来越成为多功能和复合产业。

例如,垂钓、采摘、观赏,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复合产业。

又如,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就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复合产业。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虽然出口继续增长但遇到的困难还比较大。

农业面临着全方位提高竞争力的紧迫任务,不仅要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而且要提高国外市场竞争力;不仅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种养业的竞争力,而且要培育大型贸易集团、提高流通环节的竞争力;不仅要提高成本和价格竞争力,而且要提高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全方位提高农业竞争力,要求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

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增长需求;二是要求解决好工农、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这就需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可以说,在工业化中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是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应在认真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国际市场三大前提,着力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做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6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务必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三)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五)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六)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这6个方面的工作,我们要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建设。

区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视角,是生产技术产生、传承的途径与方式。

现代农业是科学农业,所用技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进步速度越来越快、涉及领域越来越宽。

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重大技术成果推广补贴制度建设、基层公益性技术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

  二是农业投入制度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

除农业生产经营者自己投入外,还需要外部投入。

这几年在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要求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农业投入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设、国家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助办法、对良种等现代要素投入的补贴制度、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激励机制、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机制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物质装备体系。

  三是农业经营制度建设。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改造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微观经营基础。

  四是农民培训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专业农户。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内部分工程度较低,一般要求农业从业人员各种作业都要会,比如,既要会开拖拉机、维修多种农业机械,又要会诊断一般病虫害,还要会经营,会上网找信息、会看期货市场走势、会与批发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