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09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doc

1.麻黄汤

【出处】《伤寒论》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克)、桂枝二两,去皮(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

“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方解】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

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活血止痛汤

【出处】《伤科大成》

【组成】当归、川芎、乳香、苏木、红花、没药、地鳖虫、三七、赤药、陈皮、落得打、紫荆藤。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方歌】略

4.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炒甘草、陈皮。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注意】本方性虽平和,但总属辛温之剂,故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

如肺热咳喘,须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之类,不宜单独使用。

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方歌】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银翘散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歌】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7.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方诀】桑菊饮用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诀】略 

9.败毒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治证要点。

 

【方诀】略

10.大承气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

(3)里热实证。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七厘散

【出处】《良方集腋》  

【组成】朱砂、麝香、冰片、乳香、红花、没药、血竭、粉口儿茶、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金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

汤泡火灼。

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凝结。

【功用】散瘀消肿,定痛止血。

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

  

【方歌】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12.麻子仁丸

【出处】《伤寒论》  

【组成】火麻仁(麻子仁)(500克)芍药(250克)枳实(250克)大黄(500克)厚朴(250克)杏仁(250克)[以上为丸剂用量]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13.柴胡舒肝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甘草(炙)、香附。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

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

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14.小柴胡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清、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少阳病证。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

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15.涤痰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一。

  

【组成】制南星、半夏、麸炒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

  

【功用】豁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方歌】(严氏)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16.虎潜丸

【出处】《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龟板、知母、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狗骨、干姜。

【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

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解】方中重用黄柏,配合知母以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方歌】虎潜脚痿是神方,知柏归芍与锁阳。

牛膝陈皮败龟板,生地干姜羊肉尝。

&17.四逆散

【出处】《伤寒论》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18.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19.痛泻要方

【出处】《丹溪心法》。

  

【组成】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方义】白术补脾燥湿健运,实土以御木乘为君;白芍益阴养血,滋脾柔肝,和里缓急而止腹痛为臣;陈皮理气醒脾以调中为佐;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为佐使。

四药相配,泻肝补脾,使肝脾和调,运健湿除,自然痛泻俱止。

【方歌】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九煎,补泻并用理肝脾,若非食伤医便错。

20.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方歌】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21.白虎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方论】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

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22.蠲痹汤 

【出处】《医学心悟》  

【组成】秦艽、羌活、独活、乳香、木香、桂心、川芎、当归、桑枝、甘草、海风藤。

  

【功效】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方歌】杨氏家藏蠲痹汤,黄芪姜黄芍归羌,防风生姜灸甘草,疏风补气和营养。

23.清营汤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4.犀角地黄汤

【出处】《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